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路径演化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2-07 12:58郝亚明秦玉莹
关键词:学者共同体中华民族

郝亚明,秦玉莹

(1.贵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贵州 贵阳 550023;2.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自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这一方针已成为我国开展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原则。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随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该思想方略对于我国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内核,也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关系发展的总结,是我国各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才逐步发展成的统一政治实体,也正是因为各民族间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才能够渡过诸多困难的危机时期,迎来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1]。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新时代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一种包容和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努力实现民族问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综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为我国各民族间强大凝聚力的历史缩影与粘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方略,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理论界也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学者们分别从民族学、政治学、人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切入,研究内容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轨迹、学理阐释、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等方面。随着研究视角和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已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互学互鉴的知识领域。

在既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时间区段上的研究主题、研究重点及未来研究趋势,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为切实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本文拟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来深度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探寻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研究热点,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借鉴。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条件将主题或者篇名或者关键词设置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高级搜索,来源期刊限定为CSSCI期刊(含扩展版),期刊年限设定为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搜索结果得到388篇,经由手动剔除一些会议报道、征稿启示、目录等数据后,最终留下有效样本文献216篇。

2.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的Citespace文献挖掘可视化工具,可以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呈现一个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并将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前沿自动标识出来[3],该软件是总结研究领域发展规律,挖掘经典基础文献并探索研究演化路径、热点主题与知识边界的有效文献计量工具[4]。本研究可通过Citespace绘制出研究者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进而剖析出权威作者与机构的合作关系及其代表性观点。与此同时,还可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关键词时区图与突现词图来客观、形象地描述当前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二、研究趋势的基本特征

1.文献发表数量分析。通过CNKI检索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年度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统计显示,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最早出现在2011年《抗战时期的现代国家观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一文中,该文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形成的理论渊源[5]。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理论界开始着重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等进行相关研究,其后两年年均发文量出现明显增长,达到每年10余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大量涌现,文献数量明显跃升,2020年仅截止到7月,发文量就达到90篇。

图1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献年份发布图

2.高产出作者及合作分析。核心作者是指在特定研究领域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相对较多,学术思想与观点较为新颖,同时在大多数学科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学者[6]。因此,识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高产出作者,有利于把握相关主流观点,揭示学者们的学科构成,有利于拓宽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相关作者进行分析后发现,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题发文量3篇以上的学者共有9位(如表1所示),排在前3位的学者分别是张淑娟、青觉和李贽。其中张淑娟共发8篇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为《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以中国共产党为例》,该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政治实践需要,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主义进行修正[7]。发文量第2位的青觉,其代表文献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该文通过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而从构成要素的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与实践逻辑[8]。从学者的学科构成看,仍集中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政治学学科领域之中,未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学科探究,还有待加强。

表1 2010-2020年发文量3篇以上作者

对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学者合作密度整体较小,合作关系并不明显。且合作多发生在相同学术机构内部,尤其是师生之间合作较为频繁,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图2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者合作网络

3.研究机构合作分析。通过研究机构的合作分析网络图,可从图中节点大小与节点间的连线看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与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由图3可以看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①在此问题上表现比较突出,与之合作的研究机构有南开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中国人民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之间、中南民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之间有过偶然性的合作。

图3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①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现已并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由于机构调整的原因以及作者自身发文单位署名的偏好,故图3中同时存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两个单位,特此说明。

总体而言,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主要是以中央民族大学为核心展开的校际合作,合作对象多是民族类院校,存在一定程度的跨省合作。此外,合作较多的就是各研究机构内部学院之间的小范围合作。大多数研究机构并未开展对外合作,主要以独立研究为主。

表2统计了2010年1月到2020年7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文量排名前10名的研究机构。从发文数量上看,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央民族大学(53篇),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6篇)。发文量较多的还有中南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

表2 2010-2020年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

从研究机构所处区域来看,地处京津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集中力量深入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研究成果丰厚,在该领域的研究上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从科研成果来看,这些基地的设立是实至名归的。

三、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与内容的高度凝练。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可通过观察关键词节点大小找出高频关键词,即找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关键词的重要程度通常由中介中心性表示,中介中心性越大,该关键词就越重要,一般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1时,该关键词就为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图4显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共包含了59个节点,133条连线。频次前十的关键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工作等(如表3所示),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学者们过去几年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可从表3中看出,这些高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都比较高,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

图4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并得到7组聚类标签。从图中可以看出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一些研究。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学者们的观点,总结出现有研究主要关涉以下几个方面。

图5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重时代动因。探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华民族”这一关键概念的解读,追溯“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形成,必然会梳理到“民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多元一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因此,该部分的研究多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认同”“多元一体格局”等关键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多数学者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三个要素形成的[9],即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输入人脑,并通过人脑的机能转换后形成的共鸣性情感[10]。也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自近代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的民族发展为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意识[11]。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大一统”的文化思想、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渊源[12-13]。由此可见,学者们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的探讨,多是从历史文化脉络、经典民族理论框架等维度切入,系统剖析了该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界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对于该问题的探讨,学者们主要围绕其本质属性、要素构成与理论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等关键词。大部分学者从认同视角出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群体认同意识[14],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总体而言是国家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15]。还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义拾取、价值诠释、生成建构等向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16]。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政策文件中被不断提及,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展,部分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构成进行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是由实体认知、价值认知和路径认知三部分构成[17];也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活动不仅是外部世界的投影,而且是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的中华民族主观能动性、历史创造自觉性和改变世界的实践精神的合力构成[18];还有学者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不同学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性支撑[19]。学者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多角度解读,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同时也揭示出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命运相连一体性的特征。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优化新时代民族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意蕴展开讨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矛盾中也蕴含着各民族发展所展现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基于我国特殊国情,民族政策既需要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性”,同时又要注重加强统一民族的“一体性”。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导向[20]。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为概念议题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题[21]。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价值,有学者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意义[22]。有学者指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逻辑[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24]。也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5]。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为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除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外,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精神支持[26]。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方面,不同学者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在政治层面,有学者从国家建构视域的角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7]。在经济层面,有学者基于民族八省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实践成效,总结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本土经验,并且揭示出民族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在关系[28]。从强化教育角度出发,较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质是“民族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层面[29],因此,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0],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1],坚定各族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32],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33-34]。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基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民俗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经验[35-36]。此外,部分学者从社会发展与治理角度出发,指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特别是边境地区应被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一环[37]。边疆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上要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牢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38]。在民族政策与工作上,要致力于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政治共同体意识和文化共同体意识[39]。在法律构建层面,也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我国民族法治建设需要围绕民族工作的基本主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0]。

四、研究前沿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绘制关键词时区图(如图6所示)与突现词分析图(如图7所示)。关键词时区图中可看出不同时间段的研究主题,在突现词分析图中线条深色部分代表不同时间段的研究重点,即新的研究动态方向。通过突现词分析可看出,2010年至2014年的研究前沿为民族复兴、国家民族、国家统一、文化民族等。自2015年开始,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为新的研究前沿问题。综合关键词时区图,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6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图7 2010-202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突现词分析图

1.2010年到2013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起始探索阶段。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不是很多,早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2.2014年到2016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初步扩展阶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重要论断为学界研究指明了方向,这一阶段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认同”“民族互嵌”。学者们除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性阐释、内涵解读之外,开始积极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且更加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稳固边疆地区、国家治理、民族工作、公民教育中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并且结合民族互嵌社区的实际困境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41]。

3.2017年到2020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快速跃升阶段。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后,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研究范围与广度进一步拓展,“利益分配论”“价值规范论”与“认同论”成为当前学界讨论这一主题的基本范畴[42]。学者们开始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要素构成与实践进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部分学者指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3]。也有学者基于国内外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土经验,研究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关系[44-45]。从国际视野来看,一些学者认识到全球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冲淡民族认同的声音,使民族意识面临被消解的挑战[46]。众多学者开始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47],并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族交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积极作用[4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治理体系的诸多优势,其一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2019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名列第7位,且明确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联系起来,明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49]。因此,未来如何系统综合地统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将成为新阶段的研究重点。

五、研究结论

第一,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篇数呈现出激增的趋势,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研究主题日益丰富,研究作者与机构多为独立研究,相关合作较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不再囿于单一学科范围,已经形成多学科齐力构建形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正随着国家社会发展、民族工作特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需要而呈现出新的内容与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理论支撑,实践路径也需要结合各民族实际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应鼓励倡导不同区域的学者、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学术工作者与政府政策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民族工作的特点、民族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思想理论的政治影响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促进各民族更好地发展。

第二,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并结合现有文献,将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相关主题归类为理论渊源、内涵界定、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从经典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背景、本质界定和理论价值多具有共识性;但在实践层面,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评价、实证研究不是很多,未来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效果评价亟待开展。未来研究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从个案和微观层面来理解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通过关键词时区图,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点与现实政策具有很强的呼应性,高频关键词与突现词多是来源于不同政策文本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要义。由于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具有独特性,未来民族发展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指导,因此,学术界对民族政策的研究应具有预见性,敢于在政策颁布之前针对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先见性的理论建议与创新设计,以此为我国民族民族团结事业发展增添助力。

猜你喜欢
学者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