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峥尧
肩手综合征又名发射性交感神经行营养不良,该病属于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共有3 个阶段,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肩手综合征逐步加重,直至关节永久性畸形,关节彻底失去运动能力[1]。中风多发于老年人群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较常见疾病。临床研究文献[2,3]明确指出,早发现、早确诊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及时针对患者病情展开有效治疗,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肩手综合征症状,预防患者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临床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方法较多,本文主要针对红花化瘀汤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依循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 例。研究组男29 例、女22 例;年龄54~77 岁,平均年龄(60.64±6.12)岁;病程20~57d,平均病程(38.71±10.32)d。对照组男28例、女23 例;年龄54~76 岁,平均年龄(60.43±6.18)岁;病程20~56 d,平均病程(38.48±10.7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针刺、康复治疗。针刺治疗:针刺患者肩贞、肩髃、肩髎、阳池、曲池、阳谷、阳溪、关冲、合谷等穴位,采用斜刺、直刺、平补平泻等手法,以进针后针刺关节或肢体产生强烈胀痛或酸麻感为宜,留针30 min,10 次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康复治疗:要求患者24 h 持续良肢位,每天进行耸肩、握手等上肢运动训练,运动强度为患者耐受为宜,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逐步增加。在患者软瘫期间辅助其进行患侧肢体被动运动,运动方法为远近端运动,并通过挤压、牵拉等方式刺激患肢,从而提高患者的肌张力,1 次/d,45 min/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花化瘀汤治疗,组方:丹参、红花各15 g,路路通、艾叶各18 g,桑枝、伸筋草、海桐皮、透骨草、怀牛膝、片姜黄各30 g,加水煎煮,取1000 ml 药液,将药液置入中药熏蒸仪中,对患者的患侧疼痛、肿胀部位实施熏蒸治疗,30 min/次,1 次/d,10 次为1 个疗程10 次,连续治疗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肩部疼痛、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情况明显改善,手部肌肉无萎缩现象;有效:治疗后患者肩部疼痛、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关节活动情况有所改善,手部肌肉无明显萎缩现象;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②肩关节活动度,在患者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及肩关节上举活动度。③上肢功能评分,采用简化 Fugl-Meyer 评分[5]评估患者的上肢功能,总分66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上肢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上举活动度及上肢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上举活动度及上肢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分对比(±s)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中风后发生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质量。该病多发于患者中风1~3 个月内,发病后患者会有患肢关节肌肉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现今,临床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多通过西药、封闭治疗、理疗、康复锻炼等方法达到治疗目的。但从临床实践可以看出,常规西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整体疗效有限。
中医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痹症”、“痿证”等范畴中,该病多因中风偏瘫后造成的气虚不行、气血损伤、血瘀不需筋导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继而形成疾病[6]。中医多通过外治法达到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目的。针刺患者的曲池、肩贞、肩髃、肩髃、阳池、阳谷、阳溪、关冲等穴位可促进静脉循行线路,可促进痹阻静脉逐步恢复通畅,使静脉疏通经气,有效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针刺患者的曲池、肩贞等穴位可达到润筋健骨、调理水道、改善水肿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功效[7]。
红花化瘀汤可疏通经络,处方中包括丹参、红花、路路通、艾叶、桑枝、伸筋草、海桐皮、透骨草、怀牛膝、片姜黄等中药材。其中红花、片姜黄以及丹参均具有通经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怀牛膝具有通经化瘀、强健筋骨的功效;路路通、桑枝具有通络舒筋、散寒祛风的功效。数味中药材联合应用,加水煎煮,获取药液并置入中药熏蒸仪中,可通过热力作用将药液转变为蒸汽或雾气,透过患者皮肤直接到达病变部位,扩张患肢血管,疏通经络,活血止痛[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上举活动度及上肢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红花化瘀汤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大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