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中国航天“大总师”

2021-02-06 10:16
科学大观园 2021年2期
关键词:孙家航天事业航天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图片国家航天局网站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从少年时梦想修大桥,到前往苏联学习航空发动机专业;从回国之初研制导弹,到与卫星结下不解之缘,孙家栋的人生屡次经历转折。但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心从未改变。

如今,在航天领域各重要场合,还是经常能看到孙家栋步履蹒跚的身影、亲切慈祥的笑容。90岁的他并不服老,笑称:“我也是‘90后。”

从辽宁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修大桥的愿望,便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

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个传统——哪位同学考试全部获得5分,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一年后如果能保持,照片位置就往上移。越到高处人数越少,照片也就越大。毕业时,如果谁的照片能够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那么恭喜,他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苏联学生对金奖章梦寐以求。孙家栋是金奖章获得者,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回国后,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学了7年飞机,搞了9年导弹,1967年,孙家栋的命运却来了个急转弯——由钱学森亲自点将,38岁的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随后的数十年里,孙家栋和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

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

孫家栋却毫不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航天工程的“总总师”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都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几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设有总师。而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总总师”。

每次孙家栋来到发射现场坐镇指挥,发射试验队的队员们都是既热切期待又难免有些紧张。期待的是有孙家栋在,心里就先踏实了一大半;紧张的是只要有一点小瑕疵,就逃不过他的“法眼”,被当场揪个现行也是常事。

在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儿,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孙家栋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充满着深厚感情。

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近80岁的老人一下子就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

等到孙家栋略显吃力地从卫星下面爬出来,一旁的试验队员们赶忙上前搀扶,孙家栋则摆摆手说:“卫星没事儿,能用!”

只一句话,就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

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那个时候,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被逼到了‘自主创新的路上。我希望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孙家栋说,“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航天员登上月球,能看到中国的深空探测器飞到火星上去。”

他经常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到了,总会有办法去实现。而相比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需要攻克的一道道难关,年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孙家栋笑道:“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即使年事已高,他仍为中国北斗、探月工程等航天“大事”操劳奔波。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

造一辈子中国“星”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孙家栋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充满着深厚感情。他深知航天工业的强盛对国家所起的作用。他说:“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到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强大国防。”

正是凭着这个信念,他勇于担当,为了大局可以抛弃一切个人顾虑。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由于没有按照程序审批,现场操作员临时拿出一张白纸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他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确的指令最终令卫星化险为夷。

这是年轻时的孙家栋在工作中。图片新华社

几十年来,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挫折面前,他总是愈挫愈勇。

上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在最初的震驚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人造地球卫星腾空而起。

尽管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孙家栋却从来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

在孙家栋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颗又一颗“中国星”飞向太空。人们称他为“卫星之父”,他从不接受,反复强调,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卫星是“大家一起造的”。

他的脑子里装的尽是工程总体,很少想过个人得失。他经常说:“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当时有17位功臣被推荐到天安门城楼与毛主席、周总理欢度劳动节。由于孙家栋的“成分”问题,他没有享受到应得的待遇。孙家栋并没有感到失落,他到前门大栅栏,给夫人抢购了一件红毛衣,就高高兴兴回家了。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孙家栋始终执着前行,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我干了一辈子航天,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我觉得自己仅仅是千千万万航天人中的普通一员。”孙家栋说,“能够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孙家栋却毫不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开启探月梦想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时针拨回16年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把我们国家的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富起来、强起来,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说。

4月是中国航天的重要月份。既有中国航天日,又是孙家栋的生日月份。

如今已经91岁的孙家栋,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

2009年,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曾专门致信祝贺。钱老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 来源|综合新华网  科技日报

孙家栋

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

语录: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航天事业绝对是一个集体荣誉。”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就是我的‘爱好,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猜你喜欢
孙家航天事业航天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逐梦航天日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