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
——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

2021-02-06 05:35张建新路增龙毛小红滕霞周桂生武亚威郭祺2ZHANGJianXinLUZengLongMAOXiaoHongTENGXiaZHOUGuiShengWUYaWeiandGUOQi
岩石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杂岩阿尔金寒武纪

张建新 路增龙 毛小红 滕霞, 2 周桂生 武亚威 郭祺, 2ZHANG JianXin, LU ZengLong, MAO XiaoHong, TENG Xia, 2, ZHOU GuiSheng, WU YaWei and GUO Qi, 2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1. Key Laboratory of Deep-Earth Dynamics of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

2.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在显生宙的造山带中通常分布着一些古老大陆残块,这些块体大多有着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不仅记录有大陆裂解形成大洋之前克拉通形成演化过程,也记录大洋形成过程以及大洋闭合后卷入造山带的构造热事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阿尔金-昆仑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就包夹有一些前寒武纪大陆块体,这些大陆块体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新元古代-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组成,分布在早古生代缝合带之间,被称之为“微陆块”或“地块”(陆松年, 2002)。这些微陆块的组成、性质和演化既蕴含有超大陆聚散的重要信息,也对原特提斯体系的洋陆格局及造山类型和造山机制有重要启示意义(张建新等, 2015; 王超等, 2018; Zhangetal., 2017, 2019b; Lietal., 2018a及相关文献)。然而,这些大陆块体的归属及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早期主要认为这些由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组成的地块是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之前从华北板块或塔里木板块裂解出来(冯益民和何世平, 1996; 葛肖虹和刘俊来, 2000),与华北地块或塔里木地块具有亲缘性;近20余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块体与华南陆块具有一定的亲缘性(郭进京等, 1999; Wanetal., 2001, 2006; 万渝生等, 2003; 张建新等, 2003; 陆松年, 2002; 陆松年等, 2006; Luetal., 2008; Tungetal., 2007, 2012, 2013; Yuetal., 2013; Pengetal., 2019)。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这些块体具有冈瓦纳大陆起源性质,并认为是在新元古代中期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从超大陆的冈瓦纳北部分离出来,并形成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晚期随原特提斯洋闭合而拼贴在一起(Lietal., 2018a; Zhaoetal., 2018及相关文献)。在一些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古大陆重建模式中,这些微陆块被归为“东亚陆块群”(Cawood and Buchan, 2007),或是“匈奴地体群”(Hunic Terranes)的组成部分(von Raumer and Stampfli, 2008; Stampflietal., 2013),部分块体可能在早古生代才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游离于冈瓦纳大陆北部周围(peri-Gondwana),与冈瓦纳大陆主体以原特提斯洋或东瑞克洋(East Rheic)所分离(Stampfli and Borel, 2002; Stampflietal., 2013)。因此,近年来,虽然这些块体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已得到多数学者的共识,但何时从冈瓦纳大陆分离仍有很大争议,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哪一部位也难以确定。本文拟在梳理已有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近年来在祁连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块、柴达木地块及中阿尔金地块等微陆块所获得的新的研究资料,重新讨论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起源,并简要探讨其对原特提斯洋起源的新启示。

1 地质概况

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被巨型的阿尔金断裂所穿切,其主要由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和碰撞造山所形成的物质所组成(张建新等, 2015及相关文献),其北侧为阿拉善-敦煌地块,南侧以昆中断裂带(缝合带)为界,与南昆仑印支造山带分隔(图1)。考虑到断裂两侧的主要岩石构造单元可以对比,其主要包括北祁连-北阿尔金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带、柴北缘-南阿尔金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东昆仑北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以及夹在其间的前寒武纪变质地块。此外,在南祁连的拉脊山、木里及党河南山等出露有早古生代基性-超基性岩、海相火山岩及相关碎屑岩,早期的工作认为其为裂谷或小洋盆性质(夏林圻等, 1996),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其具有蛇绿混杂岩及弧相关的岩石组合特征(Fuetal., 2018及相关文献),Songetal. (2017)称之为“秦-祁增生杂岩”,本文不做详细阐述,可参考相关文献。前寒武纪变质地块将在后面进行阐述,下面简要介绍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有关的俯冲、增生及碰撞有关的岩石构造单元。

图1 青藏高原东北缘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及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分布简图(据张建新等, 2015修改)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Altun-Qilian-North Qaidam orogenic system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modified after Zhang et al., 2015)

1.1 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

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分布在阿拉善-敦煌地块和祁连-阿尔金地块之间(图1)。以发育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带及高压/低温变质带为特征。其中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主要呈近EW向分布在红柳沟-拉配泉一带,主要由浅变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岩等组成,并夹有具有蛇绿岩特征的寒武纪-奥陶纪超基性岩(蛇纹岩)、基性岩墙群和枕状熔岩(杨经绥等, 2008)以及含蓝片岩和低温榴辉岩的HP/LT变质岩片分布在其中(Zhangetal., 2005),片岩和榴辉岩中的白云母Ar-Ar定年获得491~520Ma的年龄(张建新等, 2007)。此外,与俯冲增生杂岩相伴生的还有晚寒武世-奥陶纪弧花岗岩(戚学祥等, 2005; 吴才来等, 2007)。

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中除具有典型的蛇绿岩和HP/LT变质岩外,还发育早古生代岛弧岩浆杂岩及弧后盆地岩石组合,构成完整的“弧-沟-盆”古板块构造体系(许志琴等, 1994; 张建新等, 1997, 1998; Xiaetal., 2003; Zhangetal., 2012),其中最老的MOR型蛇绿岩发育在北祁连南缘的玉石沟一带,时代为533~568Ma(史仁灯等, 2004a; Songetal., 2013),而大多数蛇绿岩则形成于岛弧或弧后环境,具有SSZ性质,时代为500Ma左右(孟繁聪等, 2010; Xiaetal., 2012)。北祁连HP/LT变质带的时代为463~489Ma(Zhangetal., 2007b)。岛弧岩浆岩主要由基性、中性及酸性火山岩及深成侵入岩组成,时代为450~510Ma(张建新等, 1997; Wangetal., 2005; Wuetal., 2011; Chenetal., 2014)。弧后盆地分布在北祁连北部,在肃南九个泉一带发育有较完整的蛇绿岩序列,可见完整的堆晶辉长岩和枕状熔岩组合(张旗等, 1997, 1998),构成北祁连北蛇绿岩带,时代为490Ma左右(Xia and Song, 2010)。不整合在这套蛇绿岩套之上为一套志留纪残余海盆地层,主要由具深海扇浊流沉积特征的复理石所组成,多不整合覆盖于弧后盆地的火山岩之上。

1.2 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分布在祁连-阿尔金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间,被阿尔金断裂分割为两部分。其中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呈东西向分布于阿尔金山西南缘的江尕勒萨依-巴什瓦克一带,以经历超高压(UHP)变质作用的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为特征(Zhangetal., 2002, Liuetal., 2002)。它们以透镜体分布在主体的片麻岩中,超高压变质带形成时代为485~500Ma(Zhangetal., 2001; Liuetal., 2012),并普遍经历了450Ma左右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叠加(Zhangetal., 2014),并有同时代(440~460Ma)的碰撞型花岗岩侵入(曹玉亭等, 2010; 康磊等, 2013)。柴北缘俯冲碰撞杂岩带西起塞什腾山,东至都兰北部沙柳河-阿尔茨托山。UHP榴辉岩分布在鱼卡-落凤坡、锡铁山和都兰沙柳河等地,石榴橄榄岩出露在绿梁山胜利口。UHP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460~423Ma(Zhangetal., 2017; Songetal., 2014及相关文献)。一些研究还表明,柴北缘超高压带中有许多与板块俯冲及碰撞有关的I型和S型花岗岩,其形成时代也为早古生代,在柴北缘西段,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两种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496Ma和446Ma(吴才来等, 2001, 2004)。在柴北缘东段的都兰地区识别出具有埃达克质的英云闪长岩和花岗岩两期不同性质的岩浆岩,其时代分别为415~436Ma和390Ma(Yuetal., 2012; Wangetal., 2014及相关文献)。

在柴北缘,还存在一套浅变质火山岩,与含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单元成断层接触。通过对柴北缘地区滩涧山群火山岩的研究,认为其原岩具有岛弧环境特征,形成时代集中在460~515Ma(袁桂邦等, 2002; 史仁灯等, 2004b; 朱小辉等, 2014),说明在碰撞造山之前洋壳俯冲产生的火山岛弧形成时间可能是寒武纪-中奥陶世。

1.3 东昆仑北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

东昆仑造山带可根据昆中断裂带(缝合带)为界,划分为北昆仑和南昆仑构造带,其中北昆仑带以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量早古生代岩浆岩及少量蛇绿岩为特征(姜春发等, 2000; Dongetal., 2018及相关文献)。近年来,在原认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识别出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晚期的榴辉岩(Mengetal., 2013; 祁生胜等, 2014; 祁晓鹏等, 2016; Songetal., 2018),因此,我们认为北昆仑带具有俯冲-碰撞杂岩带性质,包括原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蛇绿岩和弧岩浆岩,也具有少量与大陆深俯冲(?)及碰撞造山有关的榴辉岩及相关岩石。

2 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祁连地块分布于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和拉脊山-木里-党河南山增生杂岩(?)之间,又称为中祁连地块,其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分布在西段的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区、中段的湟源-大通地区、东段的马衔山地区,以中段大通-湟源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研究程度最高。根据岩石组合和变质程度的差异,祁连地块变质基底可以分为深变质基底和浅变质基底。其中深变质基底被称之为野马南山群,湟源群和马衔山群,以角闪岩相相变质的表壳岩、斜长角闪岩和花岗片麻岩为特征,局部达到麻粒岩相,其中花岗片麻岩和部分斜长角闪岩为正片麻岩;浅变质基底在祁连地块的西、中和东段分别称为党河群、湟中群和兴隆山群,岩石组合主要为砂板岩、千枚岩、片岩和变火山岩,变质程度以绿片岩-低绿片岩相为主,推测与深变质基底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图2)。浅变质基底被未变质的白云岩和灰岩不整合覆盖,但后者的时代仍不明确。

图2 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地层及花岗质侵入体对比(据董国安等, 2007修改)资料来源:1: Gehrels et al., 2003a;2: Gehrels et al., 2003b;3: 董国安等, 2007;4: Wan et al., 2001;5: 本次研究;6: 雍拥等, 2008a;7郭进京等, 1999;8: Yu et al., 2013;9: Tung et al., 2013;10: Wu et al., 2017;11: Liu et al., 2019;12: Li et al., 2020aFig.2 Precambrian stratigraphic columns in the Qilian block, also shown are the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and granitoids (modified after Tung et al., 2007)

已有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对祁连地块深变质基底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中的正片麻岩(包括花岗质片麻岩和少量变质基性侵入体)进行了大量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其原岩岩浆结晶年龄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中-早期,具有920Ma和760Ma两个年龄峰值,近年来也有一些综述性文章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Tungetal., 2013; Yuetal., 2013; Pengetal., 2019; Lietal., 2020a及相关文献),本文在此不再赘述,感兴趣可参考相关文献。除了新元古代的岩浆时代,我们在祁连地块中段的北缘新获得一些中元古代晚期的岩浆年龄。2个含石榴斜长角闪岩采自祁连地块北缘的大坂山一带(图3),这些斜长角闪岩呈透镜状分布在含夕线石(蓝晶石)的黑云片麻岩(湟源群副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锆石核部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特征,推测其原岩为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测定分别获得其核部年龄为1140±30Ma(MSWD=0.9)和1119±24Ma(MSWD=0.29),代表其原岩辉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毛小红等,未刊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具有弧基性岩浆岩特征,可能代表了与格林威尔造山事件有关的弧岩浆活动(毛小红等,未刊资料);2个样品的锆石边部具有典型变质锆石特征,所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69±5Ma和 478±4Ma,与祁连地块北缘早古生代的弧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年龄一致(Pengetal., 2017; Zhangetal., 2019b)。另1个不含石榴子石的斜长角闪岩样品(Q14-1-6.1)采自祁连地块北缘的东段甘禅口(图1),锆石也具有核边结构,但核和边均具有变质锆石特征(图4)。锆石SHRIMP测定结果给出8个核部的年龄变化在1000±28Ma~1151±63Ma(207Pb/206Pb)之间(表1),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068±43Ma(MSWD = 2.7),反映了与格林威尔造山事件有关变质事件;8个锆石边给出的谐合年龄(206Pb/238U)变化在480±9Ma~536±9Ma之间(表1),其加权平均年龄为515±17Ma(MSWD=5.9),代表了早古生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与古祁连洋向南俯冲在祁连地块北缘形成的大陆弧变质事件有关(Pengetal., 2017; Zhangetal., 2019b)。

表1 祁连地块北缘斜长角闪岩(样品Q14-1-6.1)锆石SHRIMP U-Pb定年数据表Table 1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data of amphibolite (Sample Q14-1-6.1) in the northern Qilian block

图3 祁连地块中段地质简图及样品位置年龄数据资料来源:1: 雍拥等, 2008a; 2: 郭进京等, 1999; 3: Liu et al., 2019; 4: Yu et al., 2013Fig.3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middle Qilian block, showing the sample locations and published dating data

图4 斜长角闪岩(样品Q14-1-6.1)的锆石U-Pb定年结果Fig.4 Zircon U-Pb concordia plots of amphibolite (Sample Q14-1-6.1)

另外,祁连地块的变沉积岩(副片麻岩)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董国安等(2007)获得在托勒牧场附近野马南山群副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1.4~1.8Ga之间,最小的碎屑锆石年龄为1016Ma。陆松年等(2009)获得中祁连中段湟源群中糜棱岩化云母石英片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变化于1157~2548Ma之间,并出现~1456Ma和~1703Ma两个高频区,并根据侵入到其中的片麻状花岗岩917Ma的年龄,将湟源群的形成时代限定在~1456Ma和917Ma之间。最近,Lietal. (2020b)通过对湟源群的云母片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测定,获得其年龄变化在928~2895Ma之间,并主要集中在1.4~1.8Ga之间,与野马南山群的碎屑锆石年龄相似;对其中1个含石榴子石的长英质片麻岩的锆石测定,获得的年龄主要集中在913~960Ma,作者解释其为碎屑锆石(Lietal., 2020b),但根据作者提供的岩相学描述和锆石CL图像,不排除其原岩为正片麻岩的可能。

本文对大通黑泉水库附近的湟源群中1个副片麻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来进一步确定湟源群的时代(测定方法和数据见电子版附表1)。副片麻岩样品QL11-17-8.1中的锆石大多具有次圆状和浑圆状外形,并存在许多细小不规则状的锆石颗粒,具碎屑锆石的典型特征。60个测点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变化在1176±19Ma~2492±11Ma之间,Th/U比值为0.08~2.25(附表1)。绝大部分测点年龄集中在1473Ma,少量分布在1.6~1.8Ga,也见少量锆石给出~2.5Ga的207Pb/206Pb年龄(图5)。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我们认为湟源群的形成应为中元古代。

图5 祁连地块湟源群副片麻岩(样品QL11-17-8.1)碎屑锆石U-Pb年龄Fig.5 Concordia diagram and histogram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U-Pb zircon ages of paragneiss (Sample QL11-17-8.1) from Huangyuan Group in the Qilian block

3 化隆微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化隆微地块主要分布于拉脊山以南的贵德、尖扎、化隆和循化地区(图6),早期认为其为祁连地块的组成部分,考虑到它与祁连地块以早古生代增生杂岩分隔,本文把它划分出来。化隆微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被称之为化隆群(或化隆杂岩),下组以混合片麻岩和混合岩为主,夹少量片麻岩和片岩;中组以片麻岩类和变粒岩类为主,夹少量角闪岩;上组由斜长角闪岩、绿帘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变粒岩等组成。早期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资料,关于化隆岩群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如一些观点认为化隆群可以与柴北缘达肯达坂群和邻区马衔山群对比,被认为形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 徐学义等, 2008);郭进京等(1999)等通过对湟源群和化隆群岩石组合、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特征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化隆群是湟源群的下伏岩系,形成时代应在古元古代;近十余年来,由于年代学方法的更新及数据的增加,对化隆群及相关深成侵入体的时代逐渐清晰。陆松年等(2009)通过对化隆岩群白云母石英岩进行了碎屑锆石SHRIMP和LA-ICP-MS U-Pb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大量1800Ma的碎屑锆石,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出现在1400~1250Ma之间,认为化隆岩群不可能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沉积,而最大可能是中元古代晚期的产物;徐旺春等(2007)通过对化隆群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和侵入化隆群弱片麻状花岗岩锆石年代学研究认为,化隆群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徐旺春等, 2007; 何世平等, 2011)。Yanetal. (2015)通过对化隆群(杂岩)的含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和石英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定年,获得碎屑锆石具有1.47~1.78Ga的年龄峰值,最年龄的碎屑锆石年龄为967~964Ma,并被940~850Ma的花岗质正片麻岩所侵入(徐旺春等, 2007; Lietal., 2018c)。最近,Fuetal. (2019)获得化隆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121±27Ma(MSWD=0.4),解释其代表了中元古代晚期的弧岩浆作用时代。我们对化隆群的2个副变质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测定方法和定年数据表见电子版附表2)。其中二云母片麻岩(样品AQ12-8-4.2)采自化隆县城南约12km(图6),52个碎屑锆石测点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变化在1128±43Ma~3113±17Ma之间(附表2),大部分集中在1452和1834Ma(图7),与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另一样品(石榴云母石英片岩AQ12-11.2.1)采自青海李家峡水库附近(图6),45碎屑锆石测点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变化在787±3Ma~2640±5Ma之间,大部分测点年龄集中在787Ma左右,少量分布在1830Ma和2582Ma。因此,部分化隆群的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值得注意的是,与祁连地块北缘相似,锆石U-Pb年龄测定显示一些化隆群副片麻岩具有早古生代变质事件的记录(Yanetal., 2015; 作者未发表数据)。

图6 化隆微地块地质简图及采样位置Fig.6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Hualong micro-block, showing the sample locations

图7 化隆群副片麻岩的碎屑锆石LA-ICP MS U-Pb年龄谐和图Fig.7 Zircon U-Pb concordia plots of paragneisses from the Hualong Group

4 “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组成、年代格架及其解体

“欧龙布鲁克地块”(又称全吉地块)位于柴达木盆地以北,呈狭长带状展布在全吉山-德令哈-乌兰一带,原定的“欧龙布鲁克地块”南部以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界与柴达木地块相隔,北以宗务隆构造带与(南)祁连造山带相隔(图1),其前寒武纪基底主要由德令哈杂岩、达肯大坂岩群及万洞沟岩群所组成,其上被南华系-震旦系全吉群以及早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岩系所不整合覆盖(陆松年, 2002; Luetal., 2008)。最近几年的资料显示,乌兰北部地区原认为是欧龙布鲁克地块的深变质岩石其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岩石,一些学者把它从欧龙布鲁克地块中解体出来,称之为“乌北地块”(Wangetal., 2016)。考虑到这些深变质岩石普遍经历了早古生代的低压-高温变质作用,并伴随早古生代弧岩浆岩的侵位(李秀财等, 2015; Lietal., 2018b; Luetal., 2018; Wangetal., 2018),我们也称之为乌兰北早古生代弧变质-岩浆杂岩带(图8)。

图8 欧龙布鲁克地块东部及相邻地质单元简图年龄数据来源:1: Yu et al., 2017; 2: Lu et al., 2018; 3: Gong et al., 2012; 4: Gong et al., 2019; 5: Sun et al., 2020; 6: Chen et al., 2013; 7: Chen et al., 2009; 8: 路增龙等, 2017; 9: Xiao et al., 2020; 10: Yu et al., 2019; 11: Wang et al., 2016; 12: Wang et al., 2018; 13: Li et al., 2019a; 14: 李秀财等, 2015; 15: Li et al., 2018b; 16: 康珍等, 2015; 17: 路增龙, 2018Fig.8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Oulongbuluke block, showing the locations of published dating data

新厘定的欧龙布鲁克地块与乌北地块(早古生代弧变质-岩浆单元)以断层分隔(图8)。其中的德令哈杂岩分布于全吉山、德令哈东及乌兰南部等地,主要由条带状二长花岗质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组成,具有条带状或眼球状构造,变质基性岩以不同规模和形态的残块赋存于其中,在全吉山、德令哈东和乌兰南部均发现有基性麻粒岩透镜体分布在花岗质片麻岩中(路增龙等, 2017; Yuetal., 2017)。锆石年代学测定显示花岗质片麻岩的岩浆锆石年龄2.30~2.47Ga,并具有1.9~1.93Ga的变质增生边(Yuetal., 2017; Luetal., 2018及相关文献)。达肯大坂岩群主要由副片麻岩夹石榴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具有明显的混合岩化,形成时代可能晚于德令哈杂岩,但二者共同经历了1.96~1.82Ma的区域变质事件(Chenetal., 2009, 2012, 2013; Gongetal., 2012; Liaoetal., 2014; 路增龙等, 2017; Yuetal., 2017; Luetal., 2018)。欧龙布鲁克地块的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被1.80~1.83Ga的基性岩脉所侵入(Chenetal., 2013; Liaoetal., 2014)。在欧龙布鲁克地块西部还有1.78Ga的环斑花岗岩的侵位(Wangetal., 2015)。万洞沟群主要出露于欧龙布鲁克地块的西部,主要有两类岩石组合:一为碳质绢云片岩、钙质片岩和碳质大理岩;一为斑点状千枚岩夹透镜状大理岩。于凤池等(1994)曾在万洞沟群中测得1022±64Ma(变质年龄)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和1150±280Ma的全岩Pb-Pb年龄,因此将其归属中元古代(于凤池等, 1994; 陆松年, 2002; 陆松年等, 2006)。全吉群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北带的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一带,角度不整合在古元古代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群之上,与上部含有腕足类化石的寒武系阿木尼克组呈平行不整合。全吉群主要为一套沉积岩夹少量火山岩组合,从下到上大体上为“砾岩-含砾砂岩-碳酸盐岩-杂砂岩-砾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麻黄沟组、枯柏木组、石英梁组、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皱节山组等7个岩石地层单元(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陆松年(2002)及李怀坤等(2003)根据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推测全吉群所夹火山岩玄武安山岩的形成时代为738±28Ma,因此将时代其归为新元古代。近年来一些学者利用锆石LA-ICPMS方法测得全吉群红藻山组所夹凝灰岩和豆状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4Ga,并得到1730Ma和1733Ma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将全吉群下限限定在中元古代早期,并由此将“全吉运动”(全吉群与达肯达坂德令哈杂岩的不整合)由原先限定的740~700Ma提前至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认为其应该与华北克拉通的吕梁运动对应,而非之前所认为的扬子克拉通的晋宁运动(张海军等, 2016)。张海军等(2016)还根据红藻山组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古风化壳及区域不整合,且全吉群上部发育埃迪卡拉纪化石及冰碛岩等特征,认为全吉群应该解体,红藻山组及以下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黑土坡组及以上地层才是“南华系-震旦系”。当然,这样的划分仍需进一步的工作的来验证或修正。

乌北地块(乌兰北早古生代弧变质-岩浆杂岩带)总体构造走向为北西向,北部以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与宗务隆构造带的石炭-二叠系灰岩相隔,南部以呼德生-蓄集乡北西向断层与狭义的欧龙布鲁克地块古元古代变质基底相邻(图8)。它主要由不同类型的深变质岩和侵入岩所组成。其中深变质岩包括:副片麻岩或片岩(石榴夕线黑云片麻岩、石榴黑云母片岩、堇青石直闪石片岩等)、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及变基性岩(斜长角闪岩和基性麻粒岩);侵入岩包括: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和少量超基性岩等。已有的研究显示,其中的变质侵入体记录有~1.5Ga、~1.1Ga和~0.9Ga三期前寒武纪岩浆事件(Wangetal., 2016; 路增龙, 2018; Yuetal., 2019; Xiaoetal., 2020)。部分副片麻岩中还获得~1.1Ga的变质时代(路增龙, 2018; Yuetal., 2019),并普遍受到了早古生代早期与弧相关的低压/高温变质作用叠加。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显示,一些深变质岩(二辉麻粒岩、含堇青石泥质麻粒岩、大理岩和钙硅酸盐岩)仅仅记录早古生代的变质年龄,变化在457~505Ma之间(Wangetal., 2018; Lietal., 2019a; 作者未发表数据),其峰期变质条件为5.5~7kbar和800~900℃。具有典型低压-高温变质作用特征(Lietal., 2019a);这些早古生代的高温变质岩与同时代的辉长岩、超基性岩和中基性侵入岩构成了早古生代大陆弧(或弧后)的深部物质组成,与柴北缘大陆深俯冲之前洋壳向北俯冲有关(图9;Luetal., 2018; Lietal., 2019a)。

图9 柴北缘东段岩石构造单元划分剖面图(剖面位置见图8)(据Lu et al., 2018修改)Fig.9 The cross section showing the tectonic units of the eastern North Qadiam (modified after Lu et al., 2018)

5 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虽然柴达木地块大部分被新生代盆地的沉积物所覆盖,但地球物理等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的基岩主要由变质基底所组成,与柴南缘(东昆仑北带)所出露的变质岩石类似。柴南缘的变质基底原命名为金水口群(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后进一步解体为太古代-古元古代白沙河岩群和中元古代小岩庙群(王云山和陈基娘, 1987; 王国灿等, 2004及相关文献),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缘那棱格勒-格尔木-金水口一带,由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花岗质岩石和表壳岩石所组成,夹有变质基性岩(斜长角闪岩和基性麻粒岩)。一些学者认为白沙河群主体为太古宙TTG和少量表壳岩所组成,但缺乏可靠的年代学证据。近十余年,在昆仑造山带北部的变质基底中,识别出新元古代变质花岗质侵入体,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820~938Ma(陆松年等, 2006; 陈能松等, 2006; 孟繁聪等, 2013; 陈有炘等, 2015),少量在1.0Ga左右(Heetal., 2016)。一些研究显示原定为金水口群(白沙河群)的变质岩还经历了1.0Ga的变质作用和早古生代变质叠加(张建新等, 2003; 何凡和宋述光, 2020)。最近几年,在东昆仑北部的温泉地区、夏日哈木、郎木日上游等地的深变质岩中陆续发现有榴辉岩的出露(Mengetal., 2013; 祁生胜等, 2014; 祁晓鹏等, 2016; Songetal., 2018),其变质时代为410~430Ma(Mengetal., 2013; 祁生胜等, 2014; Songetal., 2018),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Mengetal., 2013)。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我们在柴达木地块西端原定为金水口群的变质基底中,识别出晚埃迪卡拉-早寒武世的超高温变质岩石(Tengetal., 2020)。超高温变质岩石以Mg-Al麻粒岩为特征,与变泥质岩、长英质正片麻岩、基性麻粒岩、钙硅酸盐岩和含橄榄石大理岩等组成高温-超高温变质单元(图10)。超高温Mg-Al麻粒岩呈层状或透镜状夹于泥质片麻岩中,其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还含有数量不等的蓝晶石、铝直闪石、假蓝宝石、尖晶石、堇青石、金红石、黑云母等矿物。假蓝宝石见于富镁的石榴子石内,不与石英接触。石榴子石的镁铝榴石组分可达74mol%,Opx的Al2O3含量最高为8.32%。堇青石和尖晶石主要以冠状体结构分布在石榴子石或夕线石边部。相平衡模拟显示其峰期变质条件为P>9kbar、T>915℃;锆石和独居石的U-Pb定年显示Mg-Al麻粒岩和基性麻粒岩经历了ca. 540~52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长英质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为ca. 1137~1122Ma,变质年龄为560~510Ma(Tengetal., 2020)。

图10 柴达木地块西端变质基底分布及年代学数据简图(据Teng et al., 2020修改)Fig.10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western Qaidam block,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metamorphic basement and locations of the dating data (modified after Teng et al., 2020)

6 中阿尔金地块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中阿尔金地块分布在早古生代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和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之间(张建新等, 2011),主要由深变质的阿尔金岩群及浅变质的中新元古代巴士库尔干群、塔什大坂群(金雁山群)和索尔库里群组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3; 刘永顺等, 2009)。巴士库尔干群、塔什大坂群和索尔库里群在空间不连续分布,主要由浅变质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所组成,其原岩以滨浅海相的大陆边缘沉积为主,与北部的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带和南部的阿尔金群均为近东西向的断层接触关系。其中碳酸盐岩中含有叠层石化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3)。在中阿尔金地块北部不整合覆盖有早-中奥陶世生物碎屑灰岩、碎屑岩,区域范围内缺乏震旦纪-早寒武世地层。阿尔金岩群是以角闪岩相变质为主的变质杂岩,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早期把阿尔金岩群的时代定为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3),近十余年来,在原定为阿尔金岩群中识别出一些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花岗片麻岩),获得其岩浆结晶时代主要在900~950Ma,推测与副变质岩为侵入接触关系(Gehreletal., 2003a; Yuetal., 2013)。我们对且末南的阿尔金群的2个副变质岩进行碎屑锆石定年(测定方法和年龄数据表见电子版附表3),白云母石英片岩T08-5-6.1的碎屑锆石U-Pb定年获得43个测点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变化在1407±9Ma~2685±4Ma之间,具有1465和1831Ma两个年龄峰(图11)。另1个二云母石英片岩AQ11-9-14.1的59个碎屑锆石测点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变化在1427±11Ma~2724±11Ma之间,两个年龄峰值为1441和1711Ma。结合其被新元古代早期的花岗岩所侵入的特点,推测阿尔金岩群主体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元古代。

图11 中阿尔金地块副变质岩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Fig.11 Zircon U-Pb concordia plots of paragneisses from the Central Altun block

7 讨论

7.1 前寒武纪地块的早古生代再活化

显生宙造山带中普遍存在前寒武纪地块(微陆块),在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其必然遭受与俯冲及碰撞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发生再活化,这种改造与活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作为早古生代的活动大陆边缘,被洋壳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和变质作用改造,以大陆弧的形式存在。这种活化既有古老基底的再造(reworking),也有新生地壳物质的生长(rejuvenation)。2)另外一种活化方式发生在碰撞过程中,以陆内变形、增厚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巴罗型区域变质作用及S型花岗岩为特征,这种再活化以古老基底的再造为特征,缺少新生地壳物质生长。在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的前寒武纪变质地块中,这两种再活化的方式均存在。在祁连地块北缘和乌北地块(乌北早古生代弧岩浆-变质单元),早古生代早期(510~450Ma)均显示出大陆弧特征,其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均遭受了早古生代弧变质作用的叠加,并伴随同时的弧岩浆活动。但祁连地块北缘和乌北地块的早古生代再活化也存在差异,祁连地块北缘的早古生代变质作用以中压/高温变质作用为特征,形成温压条件为~10kbar和~800℃(Pengetal., 2017; Zhangetal., 2019b),最近,我们还发现了高压基性麻粒岩和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出露(毛小红等,未发表数据),可能代表早古生代增厚的大陆弧根,表明祁连地块北缘具有挤压大陆弧的特征;而乌兰北的早古生代变质作用以低压/高温变质作用为特征,形成温压条件为5.5~7kbar和800~900℃,推测其具有伸展弧性质。两个大陆弧均伴随早古生代基性到酸性的弧岩浆活动,一些花岗质侵入体的锆石Hf同位素显示出明显的正值,显示出新生地壳物质生长(Huangetal., 2015; Pengetal., 2017; Lietal., 2018b),而一些弧花岗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为负值(Lietal., 2018),反映了前寒武纪基底的再造。早古生代晚期(420~450Ma)碰撞造山阶段的再活化以祁连地块内部最典型,以同碰撞花岗岩的形成(雍拥等, 2008b; Huangetal., 2015)、区域巴罗型变质作用(Lietal., 2019b)以及陆内右行走滑变形为特征(戚学祥等, 2003)。

7.2 前寒武纪地块的亲缘性与塔里木、华南、阿拉善及华北陆块的对比

前寒武纪占据地球演化历史的绝大部时间,经历了几期全球性的构造热事件,主要有2.5~2.7Ga的地壳生长及凯诺兰(Kenorland)超大陆形成、1.8~2.1Ga的哥伦比亚(Columbia)及0.9~1.2Ga的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形成等(Brown, 2008),这些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广泛记录在全球不同克拉通及前寒武纪造山带中,成为超大陆再造及前寒武纪克拉通和陆块亲缘性判定的重要标志。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事件的全球性分布特征,单一从某一地质事件记录来判定前寒武纪地块的亲缘性可能会产生片面和不正确的结论。

在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的前寒武纪地块中,除了欧龙布鲁克地块,普遍经历了新元古代两期岩浆(变质)事件。其中新元古代早期(~900Ma)的岩浆事件以花岗质岩浆作用为特征(Gehrelsetal., 2003a; 郭进京等, 1999; 陆松年, 2002; Luetal., 2008; 雍拥等, 2008a; 董国安等, 2007; Tungetal., 2013; Wanetal., 2001, 2006; 万渝生等, 2003; 徐旺春等, 2007; Songetal., 2012; Yuetal., 2013; Lietal., 2018c; Pengetal., 2019),也有少量基性岩浆活动(Tungetal., 2012)。已有的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在An-Ab-Or分类图解中,这些新元古代早期花岗片麻岩样品主要落入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区域,也有少数样品为典型的花岗岩,显示出高K2O钙碱性花岗岩、I型和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Yuetal., 2013;Liuetal., 2019及相关文献)。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图解中,花岗片麻岩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 Rb和Th等),而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Ba、Nb、Ta)则相对亏损。考虑到这些花岗片麻岩普遍具有低的εNd(t)值(-5.9~-2.5)(Wanetal., 2001; 雍拥等, 2008a)和锆石εHf(t)(-5.6~+3.9)(Yuetal., 2013),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形成这些花岗片麻岩的主要机制。结合少量具有弧岩浆特征的同时代的基性岩浆活动(Tungetal., 2012),这些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Yuetal., 2013; Pengetal., 2019及相关文献)。新元古代中晚期(ca. 800~750Ma)岩浆活动同样包括花岗质岩浆岩和少量基性侵入体,被认为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Tungetal., 2013及相关文献)。

中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事件普遍被认为是与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有关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的产物。然而,这些ca.900Ma的岩浆事件明显晚于典型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1.3~1.0Ga(Bogeretal., 2000; Jayanandaetal., 2000),而是与华南、塔里木地块以及东印度和东南极的北查尔斯王子造山带(the Northern Prince Charles Orogenic belt)较为相似(Mezger and Cosca, 1999; Bogeretal., 2000; Fitzsimons, 2000; Kellyetal., 2002; Lietal., 2006, 2009)。

华南陆块被认为由扬子地块、华夏古陆沿江南造山带于新元古代拼贴而成,其演化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密切相关(Lietal., 2008; 耿元生等, 2020及相关文献)。在华南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主要记录在扬子地块的东南、西南和西北缘。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纪地块中的新元古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活动可与扬子陆块同时代的岩浆活动相比较(Tungetal., 2012)。塔里木地块同样记录了大量的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如塔里木中部发现的890~932Ma的花岗质岩浆作用,以及库鲁克塔格地区报道的1.0~0.9Ga的岩浆事件等(李曰俊等, 2005; Xuetal., 2013)。也正是这次构造事件(塔里木运动或晋宁运动)造成了塔里木变质基底最终固结及克拉通的形成(Luetal., 2008; Xuetal., 2013)。在华北陆块,新元古代早期则发育与拉伸裂解有关的基性岩床和岩墙,没有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事件有关的岩浆记录。因此,结合已有的超大陆复原图解和古地磁资料,在新元古代早期,青藏高原北部的前寒武纪地块与塔里木地块和华南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需要指出的是,从超大陆再造的角度,在新元古代早期,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纪地块的岩浆活动可能并不代表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的碰撞造山事件,而是与塔里木、华南可能同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Zhaoetal., 2018及相关文献)。从新元古代中期(~0.8Ga)开始,塔里木和华南均开始出现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活动,但不同位置的初始裂解时间以及对800Ma左右岩浆活动的性质的解释仍存在较大争议,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讨论(耿元生等, 2020及相关文献),在此不再赘述。总体上,从已有的资料看,在新元古代中晚期,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纪地块的岩浆活动也可与华南及塔里木对比,可能均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初始裂解有关,但这需要仍进一步详细的工作来加以明确。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在祁连地块、乌北地块、化隆微陆块及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中,均识别出中元古代晚期(~1.1Ga)的岩浆和变质事件。中元古代晚期是格林威尔造山作用(Grenvillian orogeny)的主造山期,在全球范围内,1.3~1.1Ga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岩浆-变质事件记录。然而,这一时期的岩浆-变质事件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或存在不同的解释,既有与罗迪尼亚汇聚及超大陆形成的格林威尔造山作用有关的岩浆-变质事件,如:北美的Grenville造山带(Rivers, 2008, 2015; Johnsonetal., 2020),巴西东北部1.18~1.15Ga变质作用(Tohveretal., 2005),北美西部1168~1064Ma的岩浆-变质作用(Milidragovicetal., 2011),澳大利亚中部1.3~1.1Ga岩浆-变质作用(Whiteetal., 1999),南美洲西南部的1330~1030Ma变质事件(Rapelaetal., 2010),东南极1170~1060Ma岩浆-变质事件(Baueretal., 2003; Jacobs.etal., 2003)等;也有与拉张环境的基性岩墙群、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有关岩浆事件,如:印度Eastern Dharwar craton的1124~1093Ma岩浆事件(Kumaretal., 2007),华北的1.21Ga基性岩浆事件(Pengetal., 2013),澳大利亚中-西部发育1078~1060Ma的Warakurna大火成岩省(Wingateetal., 2004及相关参考文献),非洲南部的Kalahari克拉通发育1112~1106Ma的板内岩浆事件(Hansonetal., 2006)等。结合岩浆岩地球化学及同时代的高温变质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纪地块所记录的1.1Ga的岩浆-变质事件可能形成在大陆弧构造背景(Fuetal., 2019; Yuetal., 2019)。最近在南塔里木地块也识别出1.12Ga的花岗质岩石,虽然作者解释其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但从地球化学数据看,其部分样品也投在弧岩浆岩区域(Zhangetal., 2019a),考虑到地球化学的多解性,不排除其形成在弧构造环境。在南中国的扬子地块北缘和西北缘,也分别报道有1.1Ga的弧岩浆作用(Qiuetal., 2011; 李怀坤等, 2013; Dengetal., 2017)和高温变质作用(Xuetal., 2004)。因此,从中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看,青藏高原北部大部分前寒武纪地块也与(南)塔里木和扬子地块可以对比。结合前面的讨论,从中元古代晚期到新元古代早-中期(1.1~0.9Ga),青藏高原北部的前寒武纪地块可能与扬子和塔里木地块长期分布在Rodinia超大陆的大陆边缘,作为环超大陆边缘大陆弧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如一些作者提出的那样,处在Rodinia超大陆的中心部位(Wenetal., 2018)。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在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的前寒武纪地块中,仅在欧龙布鲁克地块出露有明确的前中元古代岩石。欧龙布鲁克地块也是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纪地块唯一一个显示出典型克拉通性质的微陆块,由中-高级变质作用的古元古代变质基底与覆盖于其上未变质的沉积盖层组成。其中古元古代的花岗质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在2.3~2.47Ga,并与变质表壳岩一起经历了1.82~1.96Ma的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Chenetal., 2013; Yuetal., 2017及相关文献)。尽管仍缺乏可靠的太古代岩石,但侵入体及表壳岩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新太古代的地壳形成时代,与普遍存在的新太古代继承性或碎屑锆石一致。这些特征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阿拉善地块及塔里木克拉通基底非常相似(张建新和宫江华, 2018; Geetal., 2013)。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新太古代地壳生长和古元古代造山事件广泛记录在全球前寒武纪克拉通中,在华南陆块的华夏地块也有零星记录(翟明国, 2013及相关文献),不能简单作为块体亲缘性判定的标志。在欧龙布鲁克地块中,直接不整合在古元古代变质基底之上的全吉群原认为可与扬子克拉通的南华系-震旦系对比(陆松年, 2002; 李怀坤等, 2003)。然而,近年来,在全吉群下部红藻山组所夹凝灰岩中获得的锆石U-Pb年龄为~1.64Ga(张海军等, 2016),并认为与华北克拉通的中元古界“长城系”相当,而根据全吉群上部发育埃迪卡拉纪化石及冰碛岩等特征,才具有“南华系-震旦系”特征。因此,中元古代以前,欧龙布鲁克地块似乎与华北克拉通(特别是阿拉善地块)和塔里木克拉通具有亲缘性,而新元古代与华南陆块的亲缘性更强。然而,考虑到塔里木克拉通同样具有相似的南华系-震旦系地层,特别是欧龙布鲁克地块具有与塔里木克拉通相似的新元古代时期的冰川沉积(孙娇鹏等, 2016),综合考虑,欧龙布鲁克地块与塔里木克拉通更具亲缘性。

7.3 超大陆再造及对原特提斯洋开启的限定

尽管仍有争议,到目前为止,在大多数新元古代早-中期的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再造模式中,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的前寒武纪地块以及相邻的塔里木地块、华南陆块和其他东亚陆块与西北澳大利亚、北印度或南极相连或靠近(Lietal., 2008; 李三忠等, 2016; Zhaoetal., 2018及相关文献),即属于后来的东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块体何时从东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由于这些块体分布在原特提斯洋闭合产物的早古生代造山系中,这一问题必然涉及到原特提斯洋的起源(张建新等, 2015; Lietal., 2018a; 吴福元等, 2020及相关文献)。目前,一个普遍的认识是这些早古生代造山系中的大陆块体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过程中从东冈瓦纳的位置开始分离,并形成原特提斯洋。其主要依据是:1)这些块体及造山系中保留有新元古代中晚期大陆裂解的地质记录(Luetal., 2008; Songetal., 2010; 张建新等, 2011; Tungetal., 2013; Xuetal., 2016);2)早古生代造山系中最早的蛇绿岩形成时代在550Ma左右(史仁灯等, 2004a; Songetal., 2013),显示原特提斯洋在新元古代晚期已经打开;3)先前的资料显示这些块体中缺乏冈瓦纳大陆拼贴有关的泛非造山事件(650~530Ma)的地质记录(Zhaoetal., 2018及相关文献)。泛非造山事件广泛记录在东南极、澳大利亚中西部、印度东南部、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东冈瓦纳大陆的块体中(Meert, 2003; Meert and Lieberman, 2008及相关文献),缺乏泛非造山事件的地质记录暗示青藏高原北部的前寒武纪块体可能在泛非期之前可能已从东冈瓦纳大陆分离。

然而,我们最近在柴达木地块西部新识别出的晚泛非期(晚埃迪卡拉-早寒武世)的超高温(UHT)变质岩石可能改变这一认识(Tengetal., 2020)。泛非期UHT变质岩广泛分布在南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东南极等泛非造山带中,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最终拼合形成热造山带的显著标识,在冈瓦纳形成期可能存在一个类似现今青藏高原的造山高原(Clarketal., 2015; Fitzsimons, 2016及相关文献),以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热为主要热源,使部分中下地壳缓慢达到超高温条件(Clarketal., 2015; Hortonetal., 2016, 2018)。

柴达木地块西部UHT变质单元以Mg-Al麻粒岩为特征,在岩石组合、形成的温压条件、原岩及变质时代与冈瓦纳大陆最后拼合所形成的泛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单元非常相似(Tengetal., 2020及相关文献)。因此,柴达木地块在泛非造山期可能仍为东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这也暗示了其应在泛非造山事件之后才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前面已提到,柴达木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特别是南塔里木地块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南塔里木地块中新元古代地层和寒武纪地层之间的不整合为泛非造山作用的产物(郭群英等, 2015),暗示了南塔里木地块也卷入了泛非造山事件。考虑到阿尔金断裂的左行走滑,柴达木地块可能与南塔里木地块相连。在Lietal. (2008)的古大陆再造模式中,从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到早古生代早期,塔里木地块一直与西北澳大利亚相连。假如如此,柴达木地块和与之相连的(南)塔里木地块可能在泛非造山事件之后才从东冈瓦纳大陆分离,这意味着塔里木-柴达木地块之南的古昆仑洋形成在泛非事件之后。到目前为止,古昆仑洋蛇绿岩的最老年龄为530Ma左右(Dongetal., 2018及相关文献),这似乎与前面的讨论相矛盾。然而,目前所获得的UHT变质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可能并不代表其峰期变质时代,柴达木西部UHT峰期时代可能要早于530Ma(Tengetal., 2020),UHT峰期变质作用本身也可能代表了碰撞造山后的伸展事件。因此,北昆仑洋的打开可能在泛非碰撞造山作用之后。当然,这需要更精确的UHT变质作用及蛇绿岩形成年龄的确定。综合以上分析,青藏高原北部一部分前寒武纪块体可能在罗迪尼亚解体时从冈瓦纳大陆分离,而一些块体泛非造山期以后(530Ma)才从冈瓦纳大陆分开,可能并不存在统一的原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的打开是穿时的,并存在多个分支洋盆,但其闭合时代几乎一致,即发生在早古生代末期,并导致这些微陆块的最终拼贴,在青藏高原北部以广泛发育晚志留世-泥盆纪磨拉石为特征。

8 结论

(1)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中的前寒武纪地块普遍遭受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并发生再活化。它们或者作为原特提斯洋的活动大陆边缘,被洋壳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和变质作用改造,以大陆弧的形式存在;或者被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的陆内变形、增厚地壳及相关的区域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碰撞型花岗岩所改造。

(2)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所夹的前寒武纪地块中,仅仅欧龙布鲁克地块保存有早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具有典型克拉通性质。中元古代以前,欧龙布鲁克地块似乎与华北克拉通(特别是阿拉善地块)和塔里木克拉通具有相似的基底物质组成和年代格架;而从晚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所有的前寒武纪地块与华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的亲缘性更强。

(3)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中的大部分前寒武纪块体可能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已从冈瓦纳大陆北部分离,而一些块体(如柴达木地块)可能在泛非造山期(530Ma)以后才从冈瓦纳大陆分开,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并不存在统一的原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的打开是穿时的。

致谢任留东研究员和李怀坤研究员对文章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献给沈其韩院士百岁华诞,并向先生始终如一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在前寒武纪及变质地质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致敬!

猜你喜欢
杂岩阿尔金寒武纪
阿尔金北缘尧勒萨依河口Ⅰ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清江生物群——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秘密的新窗口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寒武纪:怪物元年
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隆升过程研究进展
藏南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琼结杂岩早白垩世变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利用GPS数据反演阿尔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
阿尔泰塔尔结拜一带镁铁质侵入杂岩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