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生 谢 萍 陈相旭
(四川省乐山市妇幼保健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1-2]。该病早期以咽喉红肿、扁桃体红肿化脓、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不及时诊治会引发中耳炎、肺炎、急性肾炎、急性关节炎等严重疾病,病情严重时需进行手术治疗[3],目前临床治疗以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主,但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逐年增加,易出现反复感染,形成慢性炎症,总体疗效不甚理想[4-5],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透脓解毒法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因此本研究通过选取15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透脓解毒法在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肺胃热盛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7]及《实用小儿耳鼻咽喉科学》[8]相关内容;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9]及《中医儿科学》[10]相关内容。2)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肺胃热盛证的中医辨证标准;年龄为2~10岁;病程<24 h;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9/L;体温<38.5 ℃;依从性良好,能坚持服用中药者;患儿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合并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合并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严重并发症者;入组前接受抗生素治疗者;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依从性差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5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肺胃热盛证)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2~10岁,平均(6.54±1.21)岁;病程2~24 h,平均(8.21±2.33)h。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 2~10岁,平均(6.17±1.32)岁;病程 2~24 h,平均(8.79±2.12)h。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对症处理,包括退热、补液、营养支持等,若患儿体温超过38.5℃,对布洛芬无不良反应的患儿,可予以布洛芬混悬液(0.25~0.5 mg/kg)口服,配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对照组患儿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13)每次30 mg/k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透脓解毒法,方药组成为:金银花、连翘、桔梗、牛蒡子、白茅根、红藤、竹叶、淡豆豉、柴胡、青蒿、荆芥各10 g,薄荷、甘草各6 g,随症加减:痰液黄稠者加杏仁;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胃腑积热者加大黄,水煎服用,剂量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酌情增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7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对两组治疗前后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充血、扁桃体化脓、咽痛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按照症状严重程度从无、轻、中、重依次计为0、2、4、6分,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2)记录两组咽痛好转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实验室指标。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制定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0%,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充血、扁桃体化脓等症状基本消失。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0%,<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70%,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充血、扁桃体化脓、咽痛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充血、扁桃体化脓、咽痛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扁桃体肿大5.41±0.27 1.42±0.15*△5.58±0.32 3.04±0.40*扁桃体充血5.64±0.44 1.17±0.21*△5.27±0.56 3.47±0.52*扁桃体化脓5.66±0.28 1.84±0.20*△5.43±0.32 3.81±0.41*咽痛5.26±0.66 1.12±0.19*△5.79±0.23 3.29±0.53*
2.3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见表3。观察组咽痛好转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d,±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75 75咽痛好转时间2.28±0.43△3.70±0.71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2.56±0.51△3.78±0.84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17±0.61△3.62±0.66
2.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WBC、PCT、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WBC、PCT、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WBC(×109/L)14.66±2.12 9.24±1.51*△13.97±2.44 11.14±1.97*PCT(μg/L)2.79±0.34 0.64±0.21*△2.85±0.27 1.58±0.63*CRP(ng/L)38.54±5.72 15.12±4.07*△38.11±5.64 27.62±4.47*
2.5 安全性评价 对照组中出现4例腹胀,1例头晕,总发生率为6.67%(5/75);观察组中出现2例腹胀,1例头晕,总发生率为4.00%(3/7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可占10%~15%[11],可并发急性肾炎、中耳炎、心肌炎等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健康。研究发现[12-13],及早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地避免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向慢性扁桃体炎发展,慢性扁桃体炎易引发患儿长期低热、食欲下降等,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分为手术和保守治疗[14],其中保守治疗以使用抗生素为主,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耐药菌的增加,单纯使用抗生素的总体疗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明显[15]。
根据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可将其纳入中医学“急乳蛾”“风热乳”范畴,小儿脏腑娇嫩,机体卫外能力不足,易感外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不宣,上犯而发乳蛾;素体肺胃热盛,邪毒上熏咽喉,蕴于肺胃,循经上攻,气热伤津,出现喉核红肿、肉腐成脓。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益气透脓为主。本研究所用透脓解毒法,方中金银花、连翘合用可清热解毒,配伍牛蒡子、荆芥、薄荷等药可助清热袪邪毒之功效,红藤可通络解毒,芦根清肺生津,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化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透脓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类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可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发挥抗炎、抗病毒、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16-17];连翘中挥发油可抑制金葡萄球菌,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18];桔梗多糖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19];柴胡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药物之一,其有效成分具有解热、抗病毒等作用[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3%;观察组治疗后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充血、扁桃体化脓、咽痛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咽痛好转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透脓解毒法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临床症状,缩短咽痛好转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WBC、PCT、CRP水平是反映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WBC升高被视为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21];PCT是降钙素的前体,当机体出现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时,PCT水平可在24 h内迅速升高,是监测细菌炎性疾病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反映机体早期感染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2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WBC、PCT、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透脓解毒法,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的炎症反应。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透脓解毒法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透脓解毒法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疗效与安全性良好,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退时间,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下一步研究将继续完善观测指标,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完备、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