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云 陈世囝 唐 敏 周满林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扁桃体位于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共同入口处,左右各一,是免疫系统中位于咽部的二级淋巴器官。急性扁桃体炎是扁桃体局部因致病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多见咽痛、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近年来受雾霾影响,机体气道炎症反应增加、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呼吸系统疾病[1]。现代医学主要是采取抗感染、雾化吸入表面激素减轻局部症状等治疗手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缺乏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等),临床上往往不采用病原学检查而采用经验性用药[2],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使得治疗效果欠佳。中医中药对于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不仅手段多,而且具有优势。笔者采用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证),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3]中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乳蛾”的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属于湿热内蕴证。纳入标准:符合西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乳蛾”的诊断标准,证属湿热内蕴证;年龄18~55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患者;合并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对青霉素、头孢或对所研究中药过敏者;拒绝配合研究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肺病科门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证)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19~40 岁,平均(31.52±5.32)岁;病程 3~5 d,平均(3.98±1.21)d。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18~42岁,平均(32.09±4.91)岁;病程3~6 d,平均(4.01±1.83)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甘花漱口液(主要成分为山银花、甘草,本院院内制剂,院内制剂号:粤Z20070202)漱口,每日3~5次,体温超过38.5℃时,给予退热对症处理,随访3 d。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东药集团沈阳施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720,规格:156.25 mg/片)口服,每次服用312.50 mg,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中药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组成:滑石15 g(包煎),黄芩15 g,连翘15 g,川贝母15 g,射干 10 g,茵陈10 g,木通10 g,藿香15 g,石菖蒲10 g,白蔻仁10 g,薄荷 10 g(后下),甘草6 g,片姜黄10g g,酒大黄10 g,僵蚕10 g,蝉蜕10 g。由本院煎药室统一代煎,水煎成400 mL,真空包装。每日1剂,温服、早晚各服200 mL。嘱两组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等食物,禁烟酒。两组均连续治疗4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体温退至正常时间、咽痛症状消失时间及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检测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痊愈:体温下降至正常,且超过24 h未再反复发热,症状、阳性体征消失,WBC、GRA%及CRP恢复至正常。有效:体温已将至正常,且超过24 h未再反复发热,症状、体征明显减轻,WBC、GRA%及CRP正常或仍稍高。显效:仍有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0℃,而且能自行下降至正常,症状、体征有所改善,WBC、GRA%及CRP仍高于正常值。无效:仍有反复发热,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WBC、GRA%及CRP仍高于正常值。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咽痛症状消失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WBC、GRA%及CRP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WBC、GRA%及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组 别n 体温降至正常时间 咽痛症状消失时间 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49 49治疗组对照组1.28±0.51△2.97±1.03 2.68±0.85△4.73±0.98 2.69±0.78△4.17±0.9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WBC、GRA%及CRP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WBC、GRA%及CRP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n=49)对照组(n=49)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WBC(×109/L)12.94±1.73 7.56±0.92*13.28±1.81 7.75±0.99*GRA%(%)0.89±0.07 0.59±0.15*0.91±0.06 0.62±0.13*CRP(mg/L)32.96±8.11 3.06±0.65*34.21±9.13 4.24±0.67*
最初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6],近年来却不乏多种细菌、病毒,甚至真菌等致病菌,而且还有混合感染的情况[7],加上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往往不能取得预期临床疗效。中医无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名,但不乏对其有效的治疗经验和手段。本病当属中医学“乳蛾”“蚕蛾”“喉蛾”等范畴。古代中医文献也不乏对本病的论述,所涉及的病名也较多。最早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发于单侧为“单蛾”、发于双侧为“双蛾”;金代张子和曾在《儒门事亲》中正式提出“乳蛾”之名,并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热邪”,“热气上行,搏结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为乳蛾”。咽为胃系之所属,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沿咽喉入缺盆。足太阴脾经,循经咽喉连于舌根。可见咽喉疾患与脾胃关系密切。《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中记载“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岭南地区四季不太分明,气候经常高温潮湿,加上一些患者嗜食辛辣、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内蕴脾胃,循经上炎,灼伤经络,致使气凝血滞,灼腐肌膜,化脓成痈。因此,临床上多见湿热内蕴证型。祛湿除热,恢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是治疗的当务之急。
本次研究选用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其中甘露消毒丹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创,是治疗湿温时疫之主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和利咽止痛的功效,针对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而设。方中茵陈性苦、辛,微寒,归肝胆脾胃经,善清热利湿退黄;黄芩苦寒,归肺胃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胃、膀胱经,清热收湿敛疮。3药共为君药,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湿性重浊、黏滞不爽,湿热合邪,易阻滞气机,故臣以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浊、宣畅气机;热毒上攻于喉,故佐以连翘疏风透热、化湿;射干清热利咽止痛;薄荷疏风清热利咽;贝母化痰散结;木通导湿热从小便出。本方可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症自除[8-10]。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方中僵蚕化痰散结;蝉蜕疏风散热,利咽散结;僵蚕味辛,蝉蜕质轻,皆有升浮之性,二者共升阳中之清阳;片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酒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二者降阴中之浊阴。升清降浊,调达气机,则杂气流毒顿消。升降散不仅是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11]。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两方合用,共奏清热化湿、散结利咽、宣畅气机之用。现代多项实验研究[12-16]表明,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均具有杀菌、抗炎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抗生素治疗组,能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改善咽痛症状及较快消除脓性分泌物,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