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勇
(耒阳市人民医院,湖南 耒阳 421800)
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常见于早产儿,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功能异常和低氧血症[1]。该疾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胎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进而导致肺表面活性物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最终引发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目前,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早产儿RDS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科室。沙丁胺醇是现阶段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抗炎、增加分钟通气量、减轻肺损伤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RDS早产儿64例,就沙丁胺醇联合呼吸机治疗早产儿RDS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旨在分析其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①所有患儿接受胸部X线检查,结合其临床症状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确诊;②孕周小于37周;③患者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方案及目的,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疾病;②有明确的产前感染史;③出生后存在严重窒息或颅脑损伤者。按入院诊治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2)。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孕周28~36周,平均为(32.48±2.52)周;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孕周29~36周,平均为(32.32±2.59)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入组后均给予放置加湿保温箱、营养支持、心电图等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及抗感染治疗等处理措施。对照组使用新生儿呼吸机(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患儿体征调整仪器至适宜参数。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丁胺醇治疗,气管滴注沙丁胺醇注射液0.25 ml/次,3次/d。两组按以上治疗方案连续治疗2 d,检测并记录血气及肺功能指标。
1.3观察指标:①监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2.1两组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pH值、PaO2、PaCO2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两组pH值、PaO2及PaCO2均呈恢复趋势,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比较
2.2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FEV1、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两组FEV1、PEF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剖宫产率的上升,我国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呈逐渐上升态势。该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其发病率随着胎龄的减小而逐渐上升。由于胎儿在宫内发育阶段肺内充满流体,并不能提供呼吸功能,在分娩后才具有呼吸功能。但表面活性剂在孕晚期时产生,为肺呼吸做准备,该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从而促进肺泡扩张、减少肺泡萎陷及提高肺泡稳定性[5]。而早产儿多肺部发育不成熟,因而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最终引发早产儿RDS。据统计,RDS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50%及以上。患儿常在出生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和紫绀,若未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6]。目前,沙丁胺醇因其良好的抗炎、舒缓支气管及减轻肺损伤作用,而在RDS治疗中广泛应用。此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7],机械通气是降低RDS早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方式。本研究中,经治疗后,治疗组pH值、PaO2及PaCO2恢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FEV1、PEF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沙丁胺醇能有效改善早产儿RDS缺氧状况,减轻肺损伤,促进肺功能恢复,与呼吸机联合使用后,其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分钟通气量、保持肺泡开放、促进气体交换,从而减轻缺氧对肺组织的损伤,加快肺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沙丁胺醇联合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RDS缺氧状况,促进肺功能恢复,降低患儿死亡率,该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