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妮
(西安高新医院重症医学科,陕西 西安 710052)
ICU患者主要是危重症患者,其中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实施机械通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存活率[1]。随着临床对机械通气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ICU机械通气患者可出现ICU获得性衰弱及ICU谵妄等并发症,据一项临床报道[2]显示,对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在四天至一周的患者而言,其出现ICU获得性衰弱的机率可达到33.00%~82.00%。ICU获得性衰弱会导致患者肌力水平异常,严重者会出现膈肌及呼吸肌肌力水平下降,从而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不利于其疾病恢复[3]。因此,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四级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成常规组及实验组,各75例。常规组男45例,女30例;平均(57.89±3.27)岁;合并疾病:高血压43例,糖尿病32例。实验组男47例,女28例;平均(58.25±3.86)岁;合并疾病:高血压41例,糖尿病34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ICU获得性衰弱诊断标准[4];机械通气时间不可>72 h;年龄≥18岁;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伴有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神经肌肉严重病变者;颅内压较高者;出现呼吸、心跳暂停者;四肢缺陷者;患者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不配合研究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及四肢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教授患者四肢关节活动方法,主要是内收外展、外旋内旋以及前屈后伸等,患者每天开展一次锻炼,每次30 min。实验组: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及四级早期康复训练,其中基础护理措施与常规组相同,四级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内容包含:选择主治医师、康复师及护理人员组成早期功能锻炼干预小组,在小组成员开展临床工作之前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保障每位成员均能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其中主治医师主要承担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工作,康复师及护理人员主要承担各种操作的实施。在开展临床研究时,小组成员对患者病情以及机体状态实施全面评估,同时依据其自身情况制定四级早期康复训练方式。(1)一级训练,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镇静评分≤-3分且无配合能力的患者可开展四肢被动运动操,对患者上下肢进行屈伸运动,肘关节进行内收及外展训练,肩关节和腕关节进行外展以及内旋,单个部位反复进行20次运动,2次/d。在患者卧床期间需保持其肢体处于功能位,,间隔2 h为患者翻身一次,避免肢体长时间受压,同时还可通过播放音乐方式刺激患者锻炼,1次/d,30 min/次。(2)二级训练,患者意识清晰且可依据指示进行相关活动,在一级训练基础上,指导患者在病床上呈坐位,3次/d,20 min/次。嘱患者每日需实施关节抗阻力训练,四肢进行被动运动,单个动作反复10次。保持平卧位,进行四肢主动运动、上肢抗阻力滑轮练习以及床上脚踏车训练,1次/d。对于上述运动,患者可有效开展时,可逐渐指导其进行床上活动,活动内容包含直立床上坐位训练等。当患者可承诺时间呈坐位,可指导其在床边坐立,同时鼓励患者进行独立性功能训练。(3)三级训练,患者意识清晰且上肢肌力可达到3级及以上,在二级训练基础上,指导患者呈平卧位,实施双腿屈曲坐位练习以及上肢主动抗阻力训练,嘱患者在床沿旁坐立,实施下肢功能主动训练。(4)四级训练,患者意识清晰且下肢肌力可达到3级及以上,在三级训练基础上,指导患者由病床转移至座椅,20 min/d,对于下肢功能恢复良好者可协助其进行行走训练。在了解患者自身习惯以及结合其病情等情况,为其挑选适合的训练方式,在患者每次训练结束后评估其训练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训练方式。对于可抬脚的患者,可逐渐由床上训练转移至座椅,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后可使用助行器进行步态训练,直至患者可独立行走。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ICU获得性衰弱、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L-6、IL-8水平。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常规组出现ICU获得性衰弱32例(42.67%),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9.3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例(14.67%);实验组出现ICU获得性衰弱3例(4.0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2.67%)。
常规组患者ICU获得性衰弱、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实验组(χ2=41.794、9.787、9.093,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L-6、IL-8水平比较 干预后常规组IL-6、IL-8水平均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L-6、IL-8水平比较
四级早期康复训练是通过早期评估患者病情,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对重症患者实施肢体被动及主动活动的一种训练方式,该种训练方法强调循序渐进,对提升重症患者肌力具有积极意义[5]。刘芳等[6]研究发现干预后四级早期康复训练组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因此其认为对ICU患者实施四级早期康复训练可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发生,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ICU获得性衰弱、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IL-6、IL-8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可知,ICU大部分患者均处于卧床状态,并且实施制动及镇静治疗,特别是对于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而言,长期卧床会导致其肌肉功能下降,甚至出现萎缩情况,因此早期开展康复功能训练由于增强肌肉力量,同时还可减少机体应激反应及炎症情况[7]。四级早期康复训练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通过在患者疾病恢复不同时期进行相应不同级别康复措施,由被动运动逐渐转换为主动运动,由床上运动逐渐调整为下床活动,由平卧逐渐转变为独立行走,循序渐进的增强患者肌肉力量,可有效预防ICU获得性衰弱、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综上所述,ICU重症患者实施四级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可降低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改善患者机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促进其机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