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赵永昌
6年前,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刘桥村由于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群众收入较低、发展缓慢等因素,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如今,刘桥村道路四通八达、产业遍地开花,群众收入显著增加,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改善,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2020年9月,俺村138户612人已全部脱贫。”刘桥村党支部书记卢伟说,“全村广大群众依靠外出务工、渔网加工、大棚蔬菜、个体商贸四大支柱收入,90%以上的都盖起了楼房、60%以上的购买了小汽车,可谓是跨过了‘贫困桥’奔上了‘小康道’啊!”
迎着冬日的暖阳,漫步在刘桥村各个村庄街道,只见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到老百姓家门口。小孩在街道上踩起了平衡车,各种运输车辆、家庭轿车缓慢穿行,一派和谐舒畅的景象。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商水县公路局派驻刘桥村第一书记张宏伟如是说。“我们商水县按照脱贫奔小康中长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县乡两级通力协作,把优先解决入村道路、断头路、生产路、自然村主街道作为首要任务,群众出行条件逐年改善。”张宏伟介绍道。
据统计,近年来,刘桥村修通了5条跨村路,修通了40多条主次街道,修通了1条500米的断头路,修通了1条490多米的生产路。全村仅修路一项总投资就达830多万元。其中,群众捐款修通巷道有13条共2000多米,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5%。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要致富,产业是基础。“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因户制宜、多轮驱动,既注重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又注重二三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形成了大棚蔬菜、渔网加工两大特色产业,群众个体经营、外出务工收入不断提高。”卢伟说。
村民在刘桥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跳广场舞
刘桥村蔬菜大棚
“俺建了两座8亩地的大棚日光温室,每年种植优质豆角、西红柿、瓠子等反季节蔬菜,一个大棚年收入10多万元……”正在大棚内忙碌的村民赵高峰高兴地介绍道。“乡村干部帮俺办理了5万元金融贷款,修通了蔬菜基地的路,俺依靠大棚蔬菜种植已脱贫致富,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脱贫户凌国政、赵心莲夫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村内的一家渔网加工厂,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据厂长卢学德介绍,所有渔网都是订单生产,采取的是“工厂+固定工+分散加工户”经营模式。厂里现有固定工20多人、分散加工户120多人,年产各种规格渔网30多万条,年创产值280多万元,工人月收入1500元左右。
据统计,刘桥村外出务工人员有710人,省外务工300人,省内务工410人,年创收300多万元;个体经营户有70多户,户均年收入700多万元;村里发展合作社2个,特色产业基地8个。2020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广大群众携手同步奔小康?“对于最后一批脱贫的特困户必须特殊照顾。一是靠政府保障兜底;二是靠产业帮扶带动;三是靠公益岗位增收。”卢伟脱口而出道。
“我平常打零工,加上生态护林员的工资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48岁的村民单连民对稳定脱贫很有信心。“没有共产党,我可能就无法摆脱贫困,感谢党和政府对俺贫困户的关怀,脱贫了今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村民卢满仓的心里话。由于他家庭极其困难,村里给他媳妇周荣安排了保洁员公益岗位。
截至目前,刘桥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有210多人,村里给在家有劳动能力的26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各种公益岗位。这些公益岗位有的按月发工资,有的按“年薪”计酬,资金来源由相关部门全供。永久性的公益岗位,已成了最后一批脱贫户的“铁饭碗”。
经济发展了,物质富裕了,群众更加崇尚优美舒适、开心快乐的精神生活。尽管时值隆冬季节,每到早晨或晚上,小游园内、文化广场上总会看到散步休闲、跳广场舞的村民。村干部胡艳华说:“目前,村里有3个秧歌腰鼓广场舞队,参加的妇女有120多人。”
如今,漫步在刘桥村大街小巷,街道干净有序,夜晚路灯明亮,垃圾桶整齐摆放,隔三差五有人清运。“过去,垃圾遍地,杂物乱堆乱放,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这几年,环境搞得好,大家都养成了垃圾不落地的习惯……”几位村民异口同声地说。
为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2016年以来,刘桥村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义务劳动,共清运垃圾杂物30多吨,栽植绿化树700多棵,改造坑塘4个,全村呈现出了路净树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