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亚军 邵林海 袁昱
(1.西安市第一医院超声科,陕西 西安 710002;2.汉中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陕西 汉中 723000;3.汉中市中心医院眼科,陕西 汉中 723000)
眼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涉及类型较多,包括球内异物、球内肿瘤、视网膜脱离等,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1]。多数眼科疾病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以眼痛、视物模糊等表现为主,缺乏特异性,增加诊断难度[2]。既往临床多采用传统眼科仪器进行诊断,但在前房玻璃体浑浊、积血等情况下,较难准确观察眼内容、眼底病变等,影响诊断准确性[3]。X线检查虽也具有一定效果,但在非金属性异物诊断中应用受限[4]。近年来,随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超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频超声检查,可迅速、准确显示眼球内结构、异常病变等,便于临床医师了解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为疾病诊疗提供一定依据[5]。但临床就眼科疾病筛查中高频超声应用研究仍较少。本文旨在探讨高频超声筛查眼科疾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120例(120只眼)眼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8~72岁,平均(52.63±10.05)岁;其中男82例,女38例;患眼部位:左侧82例,右侧53例。纳入标准:以眼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入院就诊,单眼发病;有最终临床确诊结果,包括光学镜或手术病理检查;行高频超声检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语言沟通障碍或意识障碍;患有恶性肿瘤;妊娠、哺乳期妇女;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GE LOGIQ C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高频探头,探头频率5~12 MHz。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闭眼,涂抹适量耦合剂,采用直接扫查法进行扫描。先行二维超声检查,患眼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扫描,必要时叮嘱患者转动眼球,获得二维切面图像,观察眼球内、眼球外、眼球后及泪囊等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随后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病变内部、周边血流,探查病变与视神经、晶状体间关系等。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专家,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做出诊断。
1.3观察指标 分析最终临床确诊结果;观察患者二维超声、高频超声检测结果,并评估二维超声、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确诊结果符合率、假阴性率、假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最终临床确诊结果 球内疾病87例(72.50%),包括球内异物37例(30.83%)、前房血肿30例(25.00%)、球内肿瘤12例(10.00%)、视网膜脱离8例(6.67%);球后疾病23例(19.17%),包括血管瘤8例(6.67%)、球后血肿6例(5.00%)、球后异物6例(5.00%)、视神经母细胞瘤3例(2.50%);泪囊及泪道疾病10例(8.33%)。
2.2二维超声、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确诊结果符合情况 二维超声检出阳性率为87.50%(105/120),低于高频超声的95.83%(115/120)(χ2=5.454,P=0.019)。以最终临床确诊结果为标准,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低于高频超声(P<0.05);二维超声诊断假阴性率高于高频超声(P<0.05);二维超声诊断假阳性率稍高于高频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二维超声、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确诊结果符合情况[n(%)]
表2 二维超声、高频超声诊断眼科疾病结果[n(%)]
既往临床多采用二维超声诊断眼科疾病,主要观察膜状回声、视神经、后运动等,但也具有一定不足之处,如分辨率较低易影响图像质量,若极化膜与视神经处出现粘连,二维图像往往较难分辨等,影响诊断准确性[6]。而高频超声检查不仅操作便捷,无创伤,无痛苦,还具有较高分辨率,在多种疾病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7]。高频超声还可早期筛查诊断屈光间质浑浊的眼内病变、球后肿瘤等疾病,跟踪病情变化,能为眼科相关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二维超声对眼科疾病检出阳性率为87.50%,低于高频超声95.83%;以最终临床确诊结果为标准,二维超声诊断眼科疾病的符合率为85.00%,低于高频超声95.00%。这说明眼科疾病筛查诊断中,相较于二维超声,高频超声应用价值更高。原因在于:与二维超声相比,高频超声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眼球内眼底情况,便于医师了解病变位置形态、内部结构、活动度等,根据超声图像诊断眼科疾病。此外,高频超声还能对视网膜部位、形态、隆起高度进行清晰显示,便于尽早发现球内占位性病变形态、部位等,以提升诊断准确性。此外,本文结果还发现,高频超声还存在5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考虑与机械性能限制、医师评估主观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对眼科疾病患者进行高频超声筛查诊断时,需由专业放射科医师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仔细观察病变位置,实施多方位扫查,判断内部结构、后运动等,并适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机器参数,以提升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