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锯肌平面联合Ⅱ型胸神经阻滞对全麻乳腺癌根治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2021-02-05 01:36易强林莫怀忠万卿刘艳秋
贵州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静息躁动苏醒

易强林 莫怀忠 万卿 刘艳秋△

(1.贵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贵州 贵阳 55000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以手术为主。手术创伤引起术后急性疼痛可影响患者的康复质量,甚至会演变成慢性疼痛,研究[1]报道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高达20%~52%。随着ERAS理念的推广,减少围手术期疼痛、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成为临床决策的重要指征[2]。前锯肌平面阻滞(SPB)和Ⅱ型胸壁神经阻滞(PecsⅡ)均为筋膜间阻滞技术,在临床使用广泛,但因乳腺癌手术范围广,神经支配复杂,单一方式难以达到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因此本文拟观察SPB联合PecsⅡ在全麻乳癌根治患者术后疼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年龄30~50岁,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P组(联合麻醉组)、A组(单纯全麻组),各20例。A组平均(43±5)岁,身高(161±4)cm,体质量(58±6)kg,手术时间(260±46)min;B组平均(42±6)岁,身高(159±5)cm,体质量(57±6)kg,手术时间(247±48)min。纳入标准:均无长期镇痛、镇静药物或吸毒史、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无胸壁神经阻滞禁忌症或开胸手术史、无内分泌疾病史,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均建立静脉通路,常规行ECG、SpO2、BP监测。P组全麻前使用高频探头(5~10 MHz)辨认清第3肋骨后,在胸小肌和前锯肌筋膜间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随后在腋中线第5肋平面,背阔肌和前锯肌间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20 min后测试阻滞范围。A组不进行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静脉顺序给予舒芬太尼0.5 μg/k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胺0.6 mg/kg行麻醉诱导。术中采用七氟烷吸入及瑞芬太尼TCI靶控输入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推注罗库溴铵。术中MAC维持在1.0,BIS维持在50左右,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5~2.5 ng/mL。手术期间,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在基础值的±30%内。PETCO2维持35~45 mmHg。手术结束前30 min,两组患者均追加氟比洛芬酯50 mg做镇痛衔接。术毕拔除喉罩后送入PACU,清醒后送入病房。若术后VAS评分≥3分,则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必要时重复给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拔管时间(麻醉结束至拔除喉罩的时间)、苏醒时间(麻醉结束至患者服从指令握手,抬头>5 s的时间)、苏醒期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及躁动发生率(SAS≥5分定义为躁动)。统计术后0~24 h恶心呕吐例数及氟比洛芬酯累计追加次数,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时间点静息/运动状态的VAS评分。

2 结 果

2.1两组拔管和苏醒时间、SAS评分、躁动发生率比较 A组拔管时间(8.1±2.4)min、苏醒时间(17.1±5.2)min、SAS评分(4.4±0.8)分、躁动发生率30%(6/20);P组拔管时间(7.1±1.9)min、苏醒时间(16.1±3.7)min、SAS评分(3.8±0.5)分、躁动发生率5%(1/20)。两组患者拔管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苏醒期SAS评分及躁动发生率低于A组(P<0.05)。

2.2术毕各时间点VAS评分 与T1比较,T3~T4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升高(P<0.05);与A组比较,P组患者T1~T2时静息/运动VAS评分降低、T3时静息VAS评分降低(P<0.05);T4时两组患者的静息/运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毕静息/运动状态VAS评分比较分,n=20]

2.3术毕恶心呕吐及镇痛追加情况 在术后24 h内,P组患者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5%(1/20)及镇痛药追加剂量次数0次,低于A组35%(7/20)及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Pecs阻滞由Blanco在2011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型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胸壁、乳腺、胸腔镜等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3]。根据阻滞途径不同,Pecs分为三种方式:PecsⅠ、PecsⅡ及SPB,其中PecsⅡ主要阻断胸内外侧神经、T2~T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4],提供前外侧胸壁良好的镇痛;SPB则阻滞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背神经[5],镇痛偏后下侧胸壁。因为乳癌根治术范围较大,所以本试验选择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实施PecsII和SPB,不仅能够完全覆盖手术区域,满足镇痛需求,而且施行Pecs作为预防性镇痛技术,能阻断疼痛信号上行传导,减轻术后疼痛。

本文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后2 h、6 h时,静息或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高于P组,说明P组在术后早期手术区域仍然保持良好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甚至术后12 h时P组患者静息VAS评分仍较低,这与神经阻滞持久的镇痛作用相关,最长可持续到术后24 h[6]。另外结果表明,SPB联合PecsⅡ可以通过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减少患者对镇痛药物的需求,从而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这与X.Zhang等[7]研究结果一致。结果还显示,P组SAS评分及躁动发生率低于A组,说明SPB联合PecsⅡ能有效降低全麻乳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躁动,使患者苏醒更平稳,有助于减少患者围术期麻醉相关风险。

综上所述,SPB联合PecsⅡ能有效减轻全麻乳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苏醒期躁动、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对镇痛药需求,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静息躁动苏醒
植物人也能苏醒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