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唐一惟《2020滞留美国实录》

2021-02-04 08:02阿探方乐黎希澈黄楠刘天宇杨毅李国东李丽苹程向阳洪艳陈政昌
作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冠文本疫情

阿探 方乐 黎希澈 黄楠 刘天宇 杨毅 李国东 李丽苹 程向阳 洪艳 陈政昌

个体经验如何见证灾难事件

陕西西安/阿探

如果说此次唐一惟老师为我们奉献了关乎重新审视人类与地球村关系的重要文本的话,那么我们的这次评刊活动,因着青年评刊团的视野开阔,思维激荡,则完全超越了非虚构文本、作品及文学本身而延伸到阅读、创作、全球化认知等层面,给予我们及更多的文学热爱者近于无限的审视作品的视角和介入方式。他们以超乎空前的去伪存真的锐气,打破了生活与文学间对峙、阻隔的壁垒,涤荡了品评文本的种种藩篱虚设,甚至揭去了文学神圣的外衣。因此,他们获得了对作品更真切更纯粹更质地的感知,使得本次评刊活动进入了启动以来的一个全新阶段。

基于此,为后浪点赞,是必须的。现就此次研讨活动点评如下:

一、文学、现实关系之合参

张贤亮先生曾在十多年前说,这不是一个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文学界更有文学已进入“小众化时代”的观点,更有偏颇者认为“文学已死”。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表述只是时段性的,真正质地的文学作品赋予人类的永远是严肃至深的思考,同时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更凸显于词穷的极致。比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无限眷恋《平凡世界》中那个永远逝去的温情纯情时代,而此作刚刚面世时遭受的却是几乎全面的否定。唐一惟的《2020滞留美国实录》以人类必须直面的核心主题聚焦,再次重申了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洞穿与合参关系,新老评刊员对此多有表述。

江苏苏州葛瑜以未来时空想象起笔,以文学的超高感知,精准地表达了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不仅揭示了作品内质所给予读者的更多属于普通者心灵史般的必须面对、承载的“现实”与难以完成的思考:大疫之年的历经者亦是旁观者被裹挟者,凡人的焦虑、庆幸、极端自私等可哀可恨的心态,人们对于高度文明的过分自信与错觉,西方文明面纱下的狡诈、蛮横,更是以中国式审美高标“大巧若拙”归结了文本去尽色彩以凸显真实的高妙。她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解析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深层介入了文本的余音绵展。

安徽铜陵袁启嘉审视文本站位高远,以对美国“强大文明”的傲慢、自我文化心理无以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的严酷事实,从文化根基上指出了高度“民主自由”的致命性缺失,以疫情下中美社会的对比,揭示了文本所淤积所隐含的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真相,宣示了关于文化意义上强弱优劣转化的另一种现实之外的“现实”存在。

广东梅州黄楠以人学的承载为出发点,强调了疫情期间人的精神承压及本性毕露的现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疫情反应的心灵动影,集中概括了文本的时点性心灵史价值,同时归结了大疫之年留给人们的生命警醒与思考,可谓穿透性阅读的深情回眸。

上海刘天宇以对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观点的反弹,凸显了文本匠心构建的文化差异性现实图景、隐喻性意义及以点带面呈现目标的实现,并将美国新冠疫情下光怪陆离的现实升华为人类心理学意义的隐疾深层透视,道明了文本构建初衷,深入文本肌理。

二、非虚构文本内质探析

非虚构文学强调所看到的现实的样子,有承载性意义的形式构架,有着抵达被意识形态、个见固见种种因素所隐没的真相与真理的方向,能够抵达仁爱博爱的制高点。它需要叙述故事的技巧,超乎常人的洞察,当代事件的多角度构建,它具有真实性、多声部共鸣、以去尽个人化构建个性表达的特质。换而言之,它是一种发现性的文本,并不给读者以真相与真理,而是给予发现的渠道与路径。对于《2020滞留美国实录》,新老评刊员基于非虚构文本本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内质性探析。

广东湛江洪艳老师的《“疫质”思考》是直抵文本主题内核的阅读与评价,体察了隐忍笔调对主观立场的消解,时间、空间多声部错位叙事展开,心灵史意义的震撼,进一步剖析了文本整体性情感的动荡与起伏这一非虚构文本的重大突破,及其所抵达的“宏大的宇宙平衡静默”性审美至境,所叠加给普通个体的灵魂震颤,给予困境中人们的以精神出口的暗自蓄力,最终以中国式哲辩警示了我们深陷其中的现实生活,归结了文本关于真相认知与真实存在(潜在的英雄)的抵达。

陕西宝鸡柏相老师的《文学只负责解释小人物的命运》,紧扣非虚构文本的核心要素,以文学史之过往、当下、未来及综合国力竞争态势等广域视野审视,强调了文本小人物心灵史理路所承担的戳破人们所置身其中的遮蔽真相、真理的重重人性“硬茧”的“史证”价值与意义,肯定了唐一惟文本对中国文学时态的提振意义,不失为对作品的高位体认。

广东江门余文广是走心的阅读,肯定了唐一惟非虚构文本对当代重大事件的记录意义,标识了文本的心灵史实录价值,指出了中西文化差异比对的文本构建基底,亦归结了文本的最终指向——仁爱至境之“对生命本身的敬重”。同时以疫情笼罩下美国社会的荒诞及最终引发的动荡强调了文本所表达的真实,更是了然地比照了中美政府对普通生命的根本态度,最终强调了文本结尾低势走笔的指向。

湖北荆州苌楚老师的《对大疫情现实的复调式书写》清晰地指出了唐一惟非虚构文本所表达的诸多特质:重大事件幽深无底的复杂性,个体精神理路的准确性,人类相争相依的根本性真实关系,去尽个见的客观、理性本真叙事等;重点剖析了唐一惟非虚构文本核心构建之复调式书写:主线统领的多点辐射,逐步递进式撑起美国宏阔性整体性渐变乃至骤变的多层次社会图景。同时也强调了唐一惟对非虚构文本只给予抵达路径而没有答案的构建原则的精准把握。

山东威海李丽苹的《疫情波及回國的心路历程》分析了唐一惟文本的内在性经纬构架,以不同国度人们对疫情不同反应所形成的观念及行为冲突,肯定了文本的心灵史承载意义,并对唐一惟文本中时间与数据、不同文化背景人物对话的佐证、史证意义,精神重压之下的生命升华——精神与世界的和解,文本叙事感性理性交织的多重奏对人心灵起伏的映照等成功构建给予了充分肯定。

湖北赤壁程向阳老师的《第三只眼睛看美国疫情》,强调了唐一惟文本理性视角的“史鉴”意义,探析了文本叙事的中国式从容,曲径通幽,以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审美境界,揭示了美国现代文明浮虚下的种种“粗暴”,还原世界以逼近真相的正反两面整体性认知;同时对文本的时效性及凡人对非虚构文本的强力支撑意义给予了凸显。

河北衡水吕乃华老师应该是有非虚构文本阅读量的评论者,他认定了对唐一惟文本正当其时、以正视听的现实意义,以拓片式写作类比文本优势,肯定了作者客观中立的叙述及语感,并指出了作者因生活圈、社会身份所限未能抵达更广远更幽深的层面,表达了对文本的更高期望,这大约是对非虚构文本的理解不同的缘故。

三、现代文明的至深反思

非虚构文本的构建有着小说艺术普遍性的原则须遵循,就艺术力表达效果而言,它和小说一样,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文本中所表述所表明的一切,作品核心价值在于基于文本构建的言外之意的水到渠成,在于文本未尽之意,文本思想力及其指向的延宕。唐一惟的《2020滞留美国实录》,平淡无奇的文面下涌动着深涛巨浪,以去尽色彩与浓烈的无欲方刚,抵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的现代文明反思,不可不谓“不著一字尽风流”。青年评刊员对此有准性的认知。

上海方乐无疑是通透文本的评者,作为在西方世界的感同身受者,在现实生活中领略了唐一惟文中表述的“国人惊人的凝聚力”,指明了作者选择最适合文本主题的语言及生活化平和叙事,并分析了心灵恐慌与平常日子所形成的潜在张力对人精神承受的着力凸显的作用,最终以文化起底,揭示了唐一惟文本的核心价值所指——直面大疫之年,对人们所推崇备至的包括绝对自由的“现代文明”的刺穿与反思,是时候了。

法国兰斯黎希澈有着超乎常人的视角视域,有着同样的亲身体认,评论立足文化冲击,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肯定了唐一惟文本生活细节真实、不同族群人认知及应对疫情的真实态度,仁爱至境的指向,比照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国人的清醒与积极应对,揭示了美国所谓高度文明的浮虚、虚妄、卑陋的文化心理,并由此准性把握文本内质趋向:以更高的视域重新审视与认知现代文明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亦不回避华人群体自身的文化诟病;最后以奥德修斯艰难返乡的史诗意义,发出仁爱广博的深情祝福。

四、文学创作的构建拓展

真正意义上作品研讨,是艺术力的集中凸显,是一场头脑风暴的激荡,同时也是创作构建思路得以拓展的盛宴,唯有如此,才能使得阅读、创作、评价在多重震荡中谋求共同提升与突破。青年评刊员们真诚与文学艺术的质地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更深入地认知创作、为作家的创作提升提供了才情、智力激荡的源头。

北京杨毅无疑是眼毒的评者,他的《个体经验如何见证灾难事件》,充分肯定并剖析了唐一惟文本的诸多成功建构:事件叙述的故事性,表述之外的承载、辐射、暗藏的玄机,通过表达经验生成意义,“实在界的入侵”的突兀性,以及诸多构件共生的内在恐慌声息,事件反思达成文学与现实的互通与共融。更重要的在于分析了非虚构这种排斥主观的文本如何构建主观性,同时亦犀利地指出了因叙述视角及立场而导致的文本反思力度严重受损。

四川乐山李国东的《慌乱中的隐痛与思辨》,以情感起底考量了文本的内在构建,从作者身份信息探究叙述视角,在场性,深隐在文本中的情感递进线索为主体的强力支撑,多层次场景的转换,时穷节现的人性嬗变,祖国与个人,美国式现代文明的背反等多层次的独立共进共同蓄力,激活了返乡的强烈阵痛。

五、结束语

综观此次线上研讨发言,新老评刊团的朋友们都是认真的阅读者与评者,大家对这部非虚构作品做了不同角度与层次的评价,尤其是青年评刊团的朋友们决绝地打破了文学评论的固有程式化束缚,做了纯粹纯澈的解读与品评。其中,不乏对文本通透的洞穿,对文本绵展意义的阐发与归结,更有更高远视域上对作品不足的指正与殷殷期盼。

非虚构作为一种文本体式,创作者应做到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才有活力与突破之可能。作为点评者,我认为唐一惟的《2020滞留美国实录》在严格遵循非虚构文本基本构成要素的同时,植入中国式审美构建,以貌似闲笔的点滴嵌入,抵达了以无技即绝技艺术力圆润之境,精心构筑了隐含着强大动量的文本内蕴生息系统,有着可持续辐射的余音扩张。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文本将读者导向了更为高远的视域——超越民族狭隘性偏失,更客观理性地审视文化博弈,这亦是文本给予读者并洞穿新冠病毒弥漫的幽明通道。《2020滞留美国实录》无疑是这个时代一部很有分量的重要作品,唐一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期待。

月亮哪里圆

上海/方乐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人生中,习惯了日子的平常与顺遂,以为生活本就该如此。但2020年给了我当头棒喝。从新冠肺炎在国内悄然蔓延开始,魔幻的2020拉开了帷幕。作为一名新冠肺炎期间在国外访问学习的留学生,我对作者唐一惟的经历和心情感同身受。新冠肺炎刚刚被国内媒体报道的时候,我和先生刚到柏林不满三个月。同作者一样,我们在为国内担忧的同时,也有些庆幸自己身在尚且安全的国外。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大灾难。文中说,武汉疫情暴发时,身边的人纷纷动用个人的力量购买口罩运往国内。的确,我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或者说整个海外的华人华侨都是如此。柏林各地的药店口罩全部断货,亚马逊的发货时间也排在了一两个月后。我们总是能在大灾大难面前看到国人惊人的凝聚力。

作者的文风极简洁质朴,鲜有辞藻修饰。或者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更适合写一场真实的记录。在内容方面,作者记录的多是疫情下生活的琐事,买口罩,吃火锅,开车出去玩,等等,仿佛一位旧友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以往总是很难想象,在历史节点的魔幻时刻,人会如何生活?事实上,当历史到来的时候,我们过的依然是平常的日子。所以《2020滞留美国实录》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除了事件的真实外,最重要的是能让我们看到,在历史重大事件下,在新冠肺炎的阴云之下,身在異国的普通人怎样生活,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外国的月亮真的圆吗?看完这篇实录,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十几二十几年前,人们削尖了脑袋也想挤进欧美的世界,甚至有人说,国外的空气都是甜的。时代飞速发展至今日,一切在悄然改变。尤其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时,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可以说差异巨大。这当然与政治制度和文化都有关系。说起文化,让国人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就是欧美人不愿意戴口罩了吧。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柏林,前后几次几万人大游行,主题便是拒绝口罩。作为中国人,我们想不通为什么不保护生命安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为什么不响应政府号召,不给集体拖后腿?这或许就是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的难度吧。但是没有边界的自由,无法称为真正的自由。

奥德修斯之旅

法国兰斯/黎希澈

阅读《2020滞留美国实录》并没有带来意料之中的触目惊心,也许因为法国和美国虽处在不同的大陆,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却暴露了相似的问题:以为中国身处疫情的风暴中心自己便可以置身事外、隔岸观火,却不知世界虽大,其中联结早已千丝万缕,国与国虽相隔万里,在疫情面前却依然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所有的游子都在这一场疫情中体会到了巨大的culture shock。

这篇长达59页的文字体现了纪实文学的本质:非虚构地揭示真实的生活。作者唐一惟以访问学者妻子的角度记录了新冠疫情在美国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情绪变化和不同族群的人应对疫情的真实态度。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没有接受过写作的训练,却以偏口语化的文字、生动琐碎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触动着读者的情绪,异乡人在美国的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而《作品》选择这样一篇文章也体现了文学真正是对时代和人类的关怀。

同样身在异乡,深感在这次危难面前只有中国人是清醒的,或许是因为我们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是因为我们耳濡目染祖国对抗疫情的艰辛,即使身在他乡也可以感同身受;或许更因为我们与祖国的亲人血脉相连,不敢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有丝毫懈怠。而文中的多数美国人,因为盲目相信国家为安抚民众情绪的本国无事说辞,也因为过分自信本国的医疗水平以及那些归咎中国食用蝙蝠导致新冠疫情的不当言论,未加深究便将确诊患者这一“少数人群”归类为罪有应得来自我安慰,以此逃避会感染病毒的焦虑。

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呈螺旋状的,美国民众在疫情初期普遍处于认知失调的状态之中,害怕所处世界被突如其来的病毒打乱原有的秩序,于是一味地否认感染的可能,于是多数人宁愿虚假地活在政客营造的“美国百毒不侵”的幻梦中,这一点大概就是文中所说的“美国科学家的语言体系和政客的语言体系不同”,真正清醒的人永远是少数。

作者因语言和身份的原因与华人有较多接触,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得以窥见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华人群体其实并不光鲜,身为访问学者的精英知识分子,在美国的生活质量与所谓的穷人无异,为了追求真理而远赴他国的学子也会遭受来自同胞的霸凌。华人团体因为彼此的身份差异虽然同样身在异乡,立场却也千差万别,一场灾难暴露了许多阳光下的阴暗。

许多异乡人将在这一场劫难中回国的自己比作奥德修斯,历经艰难才终于抵达家乡,作者的故事未完待续,希望每一个奋斗在他乡的游子都可以抵达彼岸。

宝贵的时代纪实

广东梅州/黄楠

钱谷融老先生曾在《论文学是人学》里提到:“我们从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时代、社会和阶级的烙印……人是生活的主人,是社会现实的主人,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

而唐一惟写下的美国亚拉巴马州滞留实录则正是如此,她从自身出发,以2020年1月16日为起始时间,对疫情前中后时期与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之间的互动、亲历或者听到看到的各项人文事迹一一进行铺陈展叙。

从访问学者生活到期的准备回国,参加火锅派对,派对谈话中体现的美国式盲目自信,华人囤积与抢购口罩,到回国航班被取消,身处美国与中国的幸运与不幸,艰险的访学延期申请,美国疫情逐渐严重,华人戴口罩遭歧视,到美国全面停课,华人间因美国疫情的人格分流及论战,第一次接收物资发放,没有回国航班,亚拉巴馬州居家令,再到物业反悔导致被迫搬家,美国经济链条失控,振奋人心的来自祖国的健康包,对于为何无法申请包机的争论,直至美国暴乱引发的游行示威及作者对其进行的实地观察与理性论断,期间夹叙作者与丈夫二人家庭分歧的生活片段、华人间互帮互助、美国人对待华人免费赠送口罩行为的不屑与质疑等,作者写此文的焦点无不是在于人,那些疫情期间“原形毕露”的人。

从自身到周围的人,从特殊到普遍,文本中包含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疫情期间体现出的精神面貌,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如初期到处买不到口罩而焦急的作者本人、华人战争中信谣传谣的孟女士、歧视戴口罩之人的美国人等,而在此期间,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过蹲点购买天价口罩、网络谣言满天飞、因路人眼光而不好意思戴口罩出街的经历。

在作者起承接转、不断深入的叙述中,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劫难来临时的无知无觉、错乱生活应接不暇当中如影随形的精神焦虑;而在这之外,又让世人看到了众多滞留华人在美经历的种种茫然、惶恐与孤立无援,还有中美不同的文化思维和心理,基于此,可以说,该文本是一份宝贵的时代纪实笔录。

文本最后写作者梦回祖国的诗意化结尾,令人为之动容。疫情过后,我们都应懂得人能活着是一种幸运,因此该以幸存者的心态活下去,或许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尊重、怜惜。

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纪录与反思

上海/刘天宇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论及对传染病的认识时曾写道:“曾经像80年代末期的艾滋病一样‘意味深长的麻风病,已经变成‘只是一种疾病”。时间推移之下,我们对传统疾病的偏见逐渐消解。然而随着新冠病毒肆虐,一种反科学、反知识的风潮再次悄然兴起,人们对其赋予了诸多或正确或误解的隐喻,使得新冠被歧视与傲慢赋义而并非“只是一种疾病”。唐一惟的非虚构作品《2020滞留美国实录》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通过对所见所闻中种种分歧的披露,展现了疫情中不同群体的应激反应,进而构建起涵盖着中美两国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因素的社会图景。

在疫情暴发之后,作者被迫留居奥本小城,并不能如同新闻记者一般在各地广泛调查,因此她的视角只得限于美国大众社会的个体身上。但是文本所呈现出的视域并没有就此变得狭隘,作者记录下生活中尖锐的分歧,并以此为剑穿透信息流动困难的障壁,由点成线地达成始于个体视点而终于敞视全景的效果。以“实录”中作者与女售货员的分歧为例,这对分歧在全文中是颇为特别的,它并不激烈而仅仅是一次认知上的分歧,也因此更具代表性。女售货员对作者保持着真诚与热情,由此不难看出她并未抱有出于种族等原因的歧视。但是售货员却对作者佩戴口罩这一行为十分不满,同时她并不具有对疫情的足够认识、对于口罩“自我保护”的功能亦不能理解。这种观念上的冲突直接道出了相异的民族性,美国民众就像Victoria所说的一样,认为“戴口罩就像在太阳下面打着雨伞,虽然看起来很酷,但是让人很不自由”,与中国民众对口罩的认识相差甚远。除此之外,政治经济等因素也成为分歧的来源,如美国民众选择相信总统所宣传的“完全不担心新冠病毒会大流行,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而作者得到的中国方面的信息则充分展现了美国研判中所缺少的疫情严重性。

更进一步,我们不妨追溯这些分歧的源头——流言。在这些流言中,有的包含着真实的信息,有的则是凭空捏造,然后流言的受众们难以判断其真伪,更有甚者如华人群中散布所谓“措施 136 条”假消息的孟女士,即使可以去求证真伪却仍然转发谣言。疫情中的人们在流言的涨落中摇摆不定,种种言语或真或假,伴随着不明真相的传播最终就构成了新冠病毒背后的隐喻,继而衍生出嘲弄分歧甚至仇恨。唐一惟手持生活的真实,将自己观察到的社会万象铺陈开来,最终将自身对于中美社会与民众的理解融于文本之中凝结成一份实录,丰富了我们对所处的复杂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反思。

一个人的历史见证

北京/杨毅

这篇以实录方式写成的作品详细记录了一家三口因新冠疫情无法回国,而被迫滞留美国的真实经历,读来令人心情沉重甚至百感交集。从国内暴发疫情,到美国全面封锁,从希望延期回国,到想方设法购买回国机票,这场波及全球的巨大灾难再次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特征。而当这一特征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我们不得不因灾难重新思考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作为直接记录灾难的文体类型,作品是如何通过个人经验的讲述,达到对整个灾难事件的反思。

在这个背景下,《2020滞留美国实录》首先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经历,详细记述了从国内疫情暴发前夕,到美国疫情最为严重的将近半年的时间,包括“我们”一家三口在内的众多华人遭遇新冠疫情的经历。如果我们把作品记述的这些“经历”当作“故事”来读,就不仅仅随着故事的情节起伏而大喜大悲,还能够读解出故事之外的意义。比如,在华人与美国人接触的过程中其实隐藏了不少文化间的差异冲突,就连美国华人群体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至于有关“包机”的问题则显示出政策本身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异。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其实是无效的,因为这个作品并不是通过故事的讲述来延宕意义的生成,而是在表达经验的同时就已经将意义生成。换言之,作品是将“现实”当作“事件”而非“故事”来处理的。这里所说的“事件”不同于日常发生的故事,而是齐泽克意义上的“实在界的入侵”,也就是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新冠疫情的暴发证明了世界从来就不是人为制造的幻象空间,而随时面临来自世界的恐慌。当我们将这个灾难当作事件看待的时候,作品对于灾难或事件的书写就带有了见证文学的意义。

通过幸存者的回忆来重述灾难的历史,进而反思灾难本身,这是见证文学的基本含义。事实上,这种带有纪实性的见证文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现实本身发生的变化,而非叙述者的主观想象;但任何叙述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它不仅要带有叙述者本人的倾向,而且只能选择一个视角来介入,这就意味着,作品在作为“实录”的同时,就意味着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实录”。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作品虽然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各种声音,但整个的叙述完全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视角和立场上进行的。这不仅使得作品像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即文学性大打折扣,更意味着反思的力度受到了减损。一向以实证性和群体性见长的非虚构文体在这部作品中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展現——它几乎成了国内中产者在美国的一个惨痛教训,而并没有对疫情及其连带出的问题做出太多的思考。

归家的渴望

四川乐山/李国东

读完唐一惟的《2020滞留美国实录》,内心涌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焦灼。这种感觉既是基于当下疫情横行的威胁,也是对中美之间发生一系列事件的担忧。作者以时间为线,围绕着疫情发展,把自己内心的紧张、恐怖、担忧、痛苦,一一展现。叙述中又以平和的笔调,对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勾勒。阅读文本时,作者的叙述视角,尤其令人关注:既不是移民的美籍华人,也不是留学生,更不是作为一名游客走马观花的随便看看,而是作为公派访问学者的家属前往美国。这个信息中,隐藏着多种信息:第一,是以一种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去美国;第二,经济状况不用过于担忧;第三,接触的美国人群是有知识、有技术的知识精英;第四,作者在美国是一种游子身份。

有了这些认识,对作者在文本中的所感所写,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首先这是一个非虚构性文本,暗示了其可靠性和真实性,与小说、诗歌等有很大不同。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以一种观察者、记录者的身份到场,不用过多展示其“创造性”,或者说不用直接展现其“创造性”。因此,其写作内容与历史相似。而作者又是女性作家,对生活的感知拥有比男性作家更敏锐的洞察力。作家刚开始得知武汉发生疫情时,内心对回国充满了担忧,再到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而美国却出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想要回国却充满了种种阻挠。把身在异乡的点点滴滴,忧思欢乐进行了细致描写。从火锅宴会到华人战争,再到戴口罩遭受歧视;从称赞美国,到租房困难、领健康包受阻,再到美国暴乱。

一次次场景的转换,把一个游子的无奈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特殊时期人性的嬗变揭示得明明白白。美国在许多人心中是发达、繁盛的代名词,然而面临疫情冲击,内部的混乱、动荡,再也不能被繁盛的外表掩盖。面对一天天增长的确诊病例,面对戴口罩的歧视,面对航班取消的无奈,面对经济拮据的困难,一个游子感受到了内心难以承受的痛苦,唯有祖国,唯有故乡,才是自己精神的良药。

而在美国,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利己、残暴,那些政治家的磅礴野心,在种族歧视与疫病灾难中集中爆发,把一个号称“自由、平等、人权至上”的国家摧残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此时,人内心的游子情结,本能地被激活。在种种现象与状况之后,唯有“归家”才是最好和最具温情的选择。

灾难面前的人性本真

山东威海/李丽苹

新冠病毒是2020年全球人的灾难,无论你生活在哪里,那段病毒迅速蔓延,让人惊悚的日子已是人类难以删除的刻骨的记忆。全球重灾区美国的感染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公民们崇尚自由不戴口罩的观念给病毒开了绿灯。对于延期滞留在美国的学者及家属,那危险和恐惧,是一种何等的精神折磨?

作者以准备回国谋篇,设时间为经,病毒期间所遇之人和事件为纬,循序渐进地衔接无痕地叙述了自己滞留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曲折经历。故事从细微处着笔,用一颗悲悯之心娓娓道来。实录事件与文学艺术融通。文字隽永干净,两国人物特点鲜明,滞留所遇的曲折与回国一票难求的无奈,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读者跟随文中乐乐滞留美国所经历的多重波折,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冲突下,疫情带给华人学者们噩梦般的精神狱炼。

乐乐一家先是为准备回国途中的口罩而奔波,随着美国撤侨后的一道禁令,又为滞留延期而犯愁,准许延期后又因房租到期,被迫搬家而焦虑,领到祖国健康包稍有喘息,又眼看延期即将到期,回国机票却一票难求。而美国疫情大肆蔓延,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让人恐惧,由于国情观念差异戴口罩遭受歧视,种种波折打破了她原本的承受能力,变得焦虑失眠,不得不靠吃褪黑素求得安眠。

作者没有大肆描写疫情本身,而是从时间推移与感染数字的速进,一波三折的事件交织,使读者透过故事,感受到美国和中国的疫情以及防护措施的差异,政府的重视程度差异,两国学者民众的文化差异,国情差异,观念差异,人文地域差异,以及国民的信仰差异。这些差异让我们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博弈在疫情期间所产生的效应有了更加真实全面客观的了解与新的认知。

乐乐在观摩了一次井然有序的示威游行后,依旧靠褪黑素进入香甜梦境超脱自己,梦里一家三口跋山涉水平安回家,故乡样貌祥和,心灵终有归属。

作者这种从理性到感性,又从感性到理性交织的心路里程的实录,正是灾难面前直抵人性的生命本真的多重奏,也是经历动荡不安后的内心回归。

一滴水里见太阳

湖北赤壁/程向阳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们还没有完全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唐一惟的非虚构作品《2020滞留美国实录》,裹挟着亚拉巴马州湿热的海风,及时、真实地呈现了华人访问学者滞留美国的生存状态,冷静、理性地再现了美国式的防疫理念和防疫方式,成为洞察疫情,洞察美国底层社会的第三只眼睛。

作品语言清新简洁,以时间为顺序,以疫情的变化为叙述路径,以一个访问学者家属的视角,记录一家人为谋求回国的种种遭遇和经历。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像择菜一样,遴选出众多鲜活的事例,清炒或凉拌,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文本叙述方式简单直接,对素材的选择重点突出,让读者像上台阶一样,步步惊心地感受美国疫情的跌宕变幻,以及不断累积的风险和危机,而且避免了日记体流水账式的记录和陈述,使作品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细读作品的文本,不难看出,作者处理素材的方式是具有匠心和慧眼的,以小见大和以下看上两种方式的成功运用,从不同的审视维度,折射出不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信仰和观念的差别,有“一滴水里见太阳”的良好效果。从一个华人小朋友在学校遭到“中国坏,把病毒带到美国”的责骂,进一步证实,把疫情的责任甩锅中国的想法,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一个黑人营业员对戴口罩的林珠不断挑衅,不难看出,对华人的歧视是不分种族的,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同样是为了租房的问题,物业经理的出尔反尔,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式的契约精神也不是那么靠谱,而琳达老师的出手相助,又有一种令人感动的侠骨柔肠;一份丰厚的救济物资,本来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玫姐却认为这是“穷人的东西”,而林珠则认为会对孩子造成一种不良记录。这些活脱脱的事例,其背后却有深意,有的是观念的碰撞,有的是利益的冲突,有的是“一花一世界”的兼容并蓄,有的是“一枚硬币正反两面”的对立统一。

不过,我个人觉得作品文本的史料价值更为突出,文中对美国疫情记录的时效性很强,而且克服了在异国语言不通、社会接触面不广等种种困难,以亲身经历、现场观察、侧面倾听等方式,深入了解美国疫情的方方面面,在众多展示疫情的文本中,及时填补了对异国疫情的深度书写,有一种为疫情史志的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文中提到了许多普通华人和美国底层民众,如偷偷购买大量口罩捐赠给国内医院的玫姐、乐于助人的蔡容容、面对歧视敢于斗争的林珠,还有一些古道热肠的美国人如琳达老师等等,作品也在为这些善良的凡人树碑立传。

个体记忆的反射

廣东湛江/洪艳

虽然知道它记叙的仅是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奥本小城,写作的核心也只是从作为千万留美访问学者中的一家之情景出发观照群体的状态,但却让我更深一层地感受到2020年开春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真实情境。文学史上,并不缺乏反映疫情题材的作品,但从未有过任何一个时期能像“新冠疫情”之于生命存在个体这般,如此多元化、综合性地表现出人的生存困境。

在《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中,人们因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也是很不一样的。一样的是疫情带来的不安与惶恐;不一样的是相异的国度、国情之下,希望光束的强度、角度有所不同。唐一惟借助细腻的记录笔法、隐忍的叙事笔调,将疫前、疫中留美学生、在美华人的众多状态做了一一呈现,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展现出了异域的环境、文化、人文、种族观念、人际关系、风土人情、政治理念与立场……使得许多没有迈出国门的读者,在时间、空间的错位中,获得了一种阅读期待和阅读的满足;当然,也在一种文学的审美焦虑中撞击出了心灵的颤动和思想的火花。

《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从奥本所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安宁特点出发,到“我”见证了因疫情慌乱不堪的生活、有序游行后获得的心灵安宁为结尾,“我们”似乎经历了很多,但“我们”似乎又在一种宏大的宇宙平衡静默中什么也没有经历,因为这座小城还是这座寂寞的小城,我们的变动如一粒微尘,渺小而不足道。真正变动的是疫情中的奥本,每一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奈、无助、恐慌与伤痛透过文字带来的心灵震颤;而在疫情持续的境遇里,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逃离。唐一惟只是将这场疫情之下人们面对潜在的死亡威胁的状态、异国他乡中的爱恨情仇及心路历程,以浓郁的人文情怀试图探寻出人性光辉的一面,以求得一种存在价值的思考。的确,作家是以个体的记忆来反射人类集体记忆的存储器,也是人类行为的启蒙者,在文字的世界中,有的启蒙之光静默如谜,有的启蒙之光又高亢如歌。

疫情之下,是人性全貌暴露的时刻,现实生活如是,文学亦如是。我们今天享受着时代便利和便捷带给我们的巨大红利,也在这样的红利中承受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威胁:世界距离我这么远,却又如此之迫近。无论唐一惟是以一位普通访美学者妻子的身份,还是一位孩子母亲的身份,抑或以女性存在个体为思考写作的身份,疫情面前,她都做到了一种“完成”:完成了人作为人对于现实真相的认知,完成了一种“潜在的英雄”的形象刻画,即在残酷的真相面前以一份为人的勇敢,带着良知尽力地,好好地活着。

弥足珍贵的现场记录

湖南新宁/陈政昌

从2019年年末至现在,“新冠肺炎”这几个字,高居热搜榜首。与之相对应的,是整个人类在其巨大的阴影覆盖之下所产生的生存忧虑、生活失序以及各种心理上的惶恐不安、焦躁狂躁、忧郁压抑等等。天降的灾难迅雷不及掩耳,而天灾之下生命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思想形态,是很值得探究和玩味的。

文学作品对疫情的书写者甚多。如陈忠实《白鹿原》中就有过大篇幅的叙述,又如加缪的《鼠疫》。但任何一部作品的描写,都没有2020年这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来得浩大、凶猛。其带给人类的劫难不敢说是绝后的但至少是空前的。唐一惟的《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疫情之下另一个国情的窗口。

这部非虚构作品以时间为序,以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奥本小城为叙事场域,以一个中国访美学者家属(妻子)的视角为切入点和观察点,真切而翔实地向人们言说了疫情来临之前和暴发之后不同种族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言说了美国政府自上而下应对疫情的态度和措施,由此也凸显出了东西方文化、信仰的差异及思维的异样。这些对从未跨出国门的大多数国人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书写。

是的,唐一惟是以其个体的洞见来完成其非虚构文本叙事的。在《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中,我们看到当国内疫情发生后,华人华侨对国内亲人的担心、牵挂以及他们捐款捐物为祖国抗疫所做的奉献,拳拳爱国之心彰显无遗。这对一度风行于国内网络上“祖国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第一”的阴暗论调是有力的痛斥。我们也看到当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国(当然也包括美国)之后,美國人与我们所持的不一样的观念。他们拒绝戴口罩,拒绝居家令等等,这种应对灾难的立场与处世理念,明显与我们不同。我们可以看到疫情之下美国的真实国情,美国人没有囤枪,也没有囤粮,他们囤卫生纸。他们的生活也慌乱不堪,他们的心理也焦虑不安,但他们的生活还是井然有序,他们的理智并没有狂乱。我们还可以看到旅美华人的生活状况。大批的访美学者及其家属、赴美留学生等等,他们的日常生活在疫情袭击下变得疲惫,节奏无序,收到祖国的爱心包时感受到的温暖,买不到回国机票时的六神无主和软弱无助。

唐一惟的笔触是细腻的。重大的灾难面前,最容易展露人性最真实全方位的面貌。尽管唐一惟是以她个体的视角来书写这部作品,文字里自然有她个人的认知和选择,但她是在场者,她所书写的现场和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非虚构又称第四种写作,真实是其生命。疫情泄露人性的弱点,疫情也锻打人性的良知。唐一惟这种身处疫情下的思考、感悟,忠实于现场记录的文字,无疑是有价值的,弥足珍贵。

责编:梁红

猜你喜欢
新冠文本疫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