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们》背后的老舍先生

2021-02-04 07:47张向阳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邻居们老舍理想

张向阳

10月24日下午, 老舍故居小院,柿子树正硕果累累。2020年第四届老舍戏剧节在位于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纪念馆(老舍故居)四合院里,带来了一场颇具意义的实景话剧演出《邻居们》。而另一部老舍话剧《我的理想生活》也作为戏剧节参演剧目即将公演。因为老舍先生,大家最终相聚在这个小院里。

暖暖的阳光下,小院里实景话剧《邻居们》的两家人掀开门帘走出来。这是脾气秉性截然不同的两家人:明家夫妇市井泼辣,靠着给洋人工作获得了还可以的财富地位;宋家夫妇是小知识分子,讲究体面,爱惜羽毛。这样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却看对方不太顺眼,于是鸡毛蒜皮都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调皮捣蛋的孩子,3年才结果的海棠……或者一封寄错的信……小院里吵吵闹闹随时一触即发,邻居们也就这样一天一天在烟火气中有滋有味地生活着……演员们在真正的四合院里演着邻里故事,观众们、主创和老舍研究会的学者们,从邻居们的视角观看着故事的发生。

依然温暖的当代化庶民性

“庶民性是老舍美学的核心,也是老舍戏剧改编的基本特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孟庆澍教授说。“它不仅拓展了老舍戏剧的边界,使老舍的小说、散文得以戏剧化,从而重建了老舍文学的戏剧性,而且揭示了文学经典如何借助戏剧舞台有效地‘当代化。就实质而言,戏剧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任何经典都必须借助舞台实践才能实现‘当代化。”

《邻居们》批评了骄横跋扈、恶待邻居的不良行为。这则短剧改编自老舍1936年收入《樱海集》的短篇小说《邻居们》。該剧的深刻之处在于,作品在反思人性缺陷的同时,兼具关怀人的生存处境的悲悯情怀。

在孟教授看来,该剧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家庭主妇明太太。她心眼多、疑心重,既自卑又骄横。她因不识字而担心自己的家庭地位,所以对丈夫曲意奉承、对儿女纵容溺爱、对邻里仆从刁蛮耍横。一开场,她就自言自语道:“我讨厌所有带字儿的东西,一个个字就像贼眉鼠眼的小鬼儿一样在那儿等着跟我掏坏。我更不喜欢那些太太、小姐,认识几个字儿就一脸的二五八万,不识字儿也没耽误我和牌,我会看画儿!识字儿怎么啦?识字儿不代表你有造化,更不说明你有身份。”这生动的口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一个既自卑狭隘,又自大浅薄的主妇形象。

东西方文化共存的理想人格

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李玲教授之眼,《邻居们》和《我的理想家庭》中的诗意小院,不再是《黑白李》中在乱世中难以长存的怀旧意象或天堂景观,而转换为现代都市小家庭健康生活的安居之所。《邻居们》的理想生活场景,偏于写实。宋教授和宋太太的小家庭,与明家相对照,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美好特质:一是夫妻关系平等和谐;二是以读书、园艺为乐;三是对邻居友善讲理。尽管无论是小说原作还是改编后的话剧,对宋教授略显迂阔的善良都给予了一些善意的调侃,但就总体而言,宋家夫妇都是作者和改编者心中理想人性的代表。

《我的理想家庭》改编自老舍1936年发表于《论语》杂志的同名幽默散文,它对都市理想生活的憧憬,则具有抒情写意的乌托邦特质。这个理想家庭,在一个有花草、有小猫、有不少书籍的安静小院中,没有留声机、麻将牌等喧闹之物,男女主人皆朴实、自然、有文化,闺女十二三岁,儿子三岁。日常分工方面,“先生管擦地板与玻璃,打扫院子,收拾花木……太太管做饭,女儿打下手。”家庭气氛方面,“一家子人,因为吃得简单,生活规律……没有肝火,大家都不爱闹脾气。”

老舍原作把它归于幽默散文,乃是明知其不现实性而不免带着“自嘲”的写作态度;在这不现实的乌托邦构想中,分明又凝聚着老舍对现代都市家庭生活方式的认真思考,就是倡导简朴自然、宁静致远、读书为乐、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方旭承接老舍这一理想憧憬与现实自嘲相结合的思路,将《我的理想家庭》作为《老舍赶集》全剧的压轴之作,实际上既隐隐回应了《创造病》《牺牲》和《邻居们》各个短剧对种种不理想生活方式的批评,又承续《邻居们》赞赏宋先生、宋太太理想生活状态的思路,而直接抒发了自己对现代都市人诗意生活方式的憧憬。

李教授指出,老舍所赞美的理想人性,既有从中国传统中承传而来、且能向现代转换的美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又有东西方文化共同推崇的牺牲自我、利益他人的崇高精神;老舍所推崇的理想生活方式,既有现代都市的诗意人生,也有乡土田园的浪漫构想。《老舍赶集》中令人沉醉的理想之歌,是贯通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的。“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他关注的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这个四合院里的每一个角落。”

永远活在当下的人民老舍

“我们有时候说,有人写作是仰视众生,有人是俯视众生,有人是平视众生”,在北京菊影戏剧研究中心发起人、戏剧家、翻译家焦菊隐先生之子焦世宁看来,“老舍与我们是同视觉的”。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老舍先生:豁达。老舍先生特别善解人心。我听艺术家前辈们讲,老舍先生以前新写了作品,每次都会亲自送到人艺去;人艺的演员们来小院看老舍先生,他也经常请大家吃涮羊肉。一次,于是之来老舍先生家还一个需要修改的剧本,很紧张,结果老舍二话不说拉着他吃涮肉,把剧本回手放在窗台上,说‘不就是来还本子嘛,很普通的事,先吃涮肉!让于是之瞬间放松下来。”这是人艺艺术家牛星丽、金雅琴之女牛响玲愿意津津乐道的老舍先生轶事。

“老舍先生真的是人民的艺术家,从《龙须沟》到《茶馆》,他写的每一个人物都很深刻又很生活。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老舍先生:平民。老舍先生身上的平民气质特别明显。”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导演李晔记得,老舍1936年写过一篇小文《我的理想家庭》,里面提及,他认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七间小平房,“就是当时北京最小的那种院子,最适合老百姓居住的一个小院儿”。

“老舍先生的作品超越时代性,和每一个当下都可以产生关联。”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史宁说。

猜你喜欢
邻居们老舍理想
北平的秋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恐龙的“邻居们”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它的邻居们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The Blind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