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语感教学策略与实施

2021-02-04 07:45刘祎雯方卫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折枝杨氏古文

刘祎雯 方卫

小古文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易文言文。小古文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且叙事曲折,故事感强,富有生活气息,非常适合诵读积累。

一、读: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小学起步阶段,小古文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上。教学中首先要落实朗读的趣味化训练,让学生通过听(范读)、看(默读)、读(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对文章体裁、风格、情感、质地、气势和表达等方面的整体感受。

1.示范吟咏

读古文时,首先要讲究“断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标出的节奏尝试着有节奏地读,有些地方适当地拖长音。比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学弈》时,先标出节奏: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然后,让学生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几次,并指出拖音的地方可以适度夸张。学生各自练习后,教师指出: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他边说边有节奏地示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生模仿着他的样子也读得相当投入。教师标清节奏后再范读,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悟朗读古文应该放缓语速,注意读出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音韵、节奏等。

2.猜读推理

学会正确阅读,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语句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是小古文教学的关键。比如,《杨氏之子》中有一句:“孔指以示小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的“家禽”不是我们现在所运用的词语“家禽”,而是指“家”中的“禽”,因此在朗读时应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个停顿的确定意味着学生朗读难关的突破,对语句意思理解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想象补白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比如,读《王冕读书》,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王冕放牛、偷偷溜进学堂听学生读书、投身寺庙读书三幅画,想象当时的环境、王冕心理活动的变化等。这样,一位好学不倦的勤奋少年王冕的形象就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由此得知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品:揣摩语言,生成语感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生成语感。

具体可按“初读—揣摩—感受—比较—发现”的步骤展开。其中,揣摩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对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做深入解读。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时,便通过深入解读“聪惠”一词,极大地丰富了杨氏之子的形象。于老師先让学生说说文中的“聪惠”是什么意思,当学生答出,“惠”通“慧”,“聪惠”即“聪明”时,于老师继续引导: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学生发现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设想一下,如果于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斟酌文字,只将“惠”字当作“慧”的通假字,可能杨氏之子的形象便只会剩一个“聪明过人”。而通过沉入文字,挖掘出“惠”字的多种含义,学生才恍然大悟,注意到他的教养。领悟到这一点,自然会再回归文本,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印证,进而从“为设果,果有杨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句,感受小男孩的热情大方,有礼有节。

感受环节,教师让学生置换角色、切己体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为让学生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折枝”的含义,有教师先出示挂满果实的李树,感受“多子折枝”;再出示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提问“哪个词也是表达‘折枝义”,理解“折枝”就是把树枝压弯了。以上环节的教学,先是形象感知,再是类比迁移,使学生对“折枝”的理解通透到位。

三、写: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交流心得感悟,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听、读、 说、写,特别是写的活动,提升书面表达能力,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实践中习得语感。

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特殊句式仿写。小学阶段的几篇古文中,有以下几种简单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有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句式可以让学生品味练习,如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②趣味生活创写。学生根据所学小古文内容,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写一写,都是创作。教师让学生进行创作,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小古文的兴趣。例如教学《菊》之后,让学生模仿菊的写作特色,自己仿写《荷》《梅》等小古文。③改编,例如学习一些小古文后,教师让学生以“《       》新编”为题,尝试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表达方法,改编小古文。如《龟兔赛跑》新编,龟兔第二次赛跑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四、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笑林广记》《古文观止》等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古文。在学习这些小古文时,教师运用多种积累方法强化综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增强学生对小古文的鉴赏能力。

一是类比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在教完一篇小古文后,便提供一组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类比积累。其中,草木性情类,如《松》《桂》《菊》等;人物类,如《欧阳公苦读》《宋濂嗜学》《怀素写字》;神话传说类,如《夸父逐日》《舜耕历山》《共工触山》;等等。

二是同作者作品积累。如学完《湖心亭看雪》,再补充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园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学生可以整体体味张岱作品的显著特点:倚深厚的才学为底蕴,融特殊的经历为神采,以诗为文,善于选择最佳切入生活的角度,营造飘逸隽永的诗韵,在清淡的笔致中深藏沧海桑田之慨,国破家亡之痛,形成一种体制省净、言近旨远的散文风格,充满深婉的韵外之致。想象奇幻瑰丽,善于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情达意,突出事物的特点。

三是情景积累。如春天到了,让学生触景生情,即兴背出符合此情此景的小古文,如“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这样不但记得牢,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刘祎雯,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方卫,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区域推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JA104]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折枝杨氏古文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金缕衣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