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学科教学与美育,提升地理审美素养

2021-02-04 07:32霍德生
地理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窑洞共生景观

霍德生

高中地理教学审美与艺术课程审美有很大不同,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将艺术审美与地理审美等同,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出发,融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递进式培养地理审美层次。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味与精神境界。这就要求地理教学既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重视地理审美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同步实施。高层次的审美不仅能激发人去发现更多的美,提高生活品味,还能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高中地理教学应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审美教育融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逐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直观感受景观之美,激发学生探索热情。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水文景观、地文景观、气候景观、生物景观、聚落民居、民俗服饰等,各种景观形态各异、千变万化。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叠加上人类的创造力赋予了各种景观太多的美。银装素裹的雾凇、深埋地底的岩石、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师都可借助图像、视频向学生展示,从形象、颜色、动态等方面冲击学生的视觉。也可以借助标本及标本图片比较,加强视觉、触觉和嗅觉冲击,使学生感受直观形式的美。同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践,在大自然中,学生不仅能认识河床、阶地、山脊、鞍部等地貌,还能学会分辨阔叶林与针叶林、落叶林与常绿叶林等植被类型;不仅能学习到地理知识,还能吸一吸新鲜空气,嗅一嗅花草芳香,听一听风声鸟语,饮一口山泉,吃一口野果,抓一把泥土……有效地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综合感受大自然和人文环境之美。直观地综合感受景观之美,实际上是对学生感觉的直接冲击,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比较表面化。但这种表面化的审美不可或缺,它能帮助学生树立美的意识,激发探索热情,进而促进地理素养和更高层次地理审美的形成。

理性探索景观之美,树立科学创新之志。理性探索就是要带领学生科学理性地分析事物间的联系,认识其存在的原理。例如,学生野外实践观察了河流、山川、空气、花草、泥土等不同景观,探索其特点、成因和影响,就会明白“天地相合,万物生焉”的道理,所有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诸多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然之美时,就会主动爱护花草、保卫山川、低碳出行、垃圾分类……体会到自然之美值得珍惜。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也深刻地感受着自然景观的内在美。再如,当学生通过探索知道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因为黄土有很强的直立性,建造的窑洞不易坍塌;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且窑洞内冬暖夏凉,会感叹窑洞的科学与合理、厚重与淳朴。当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吊脚竹楼的尖顶利于排水,吊脚又可以排除湿气、通风散热,适应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会惊讶于竹楼结构的简洁与实用。通过探索,冲破已有感官认知,加入新的理解和认识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美的情感融入其中,萌发科学探索与创新志向,形成较高层次的地理审美。

深刻领悟景观之美,坚定人地共生理念。在理性探索形成的审美基础上,学生会意识到窑洞、吊脚竹楼、小桥流水、悠扬细腻的采莲曲、粗犷豪放的牧歌……这些人文景观或现象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人们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并主动与之适应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这些地理景象,不僅仅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还充分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勤劳智慧与浪漫情怀。地理审美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情感,怀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就会敬畏自然、尊重文化,抛弃蛮干行为和文化偏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更愿意从区域视角去认识景观,形成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逐步养成人地协调观。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深刻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地理审美。

猜你喜欢
窑洞共生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创意涂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