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闽涛
混合痔是指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成团,并且内外相连、分界模糊的痔类疾病,患者时常表现为肛门疼痛、坠胀、便血,并伴有局部分泌物及瘙痒[1]。中医对混合痔的治疗主张“煨脓长肉”,用现代医学语言翻译为保持创面湿润以促进其肉芽生长[2]。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观察橡皮生肌膏配合中药熏洗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混合痔术后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掷骰子”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22~60(42.87±8.94)岁;病程1~10(6.09±2.13)年。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21~58(42.31±8.54)岁;病程1~9(5.98±2.05)年。2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进行。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中对于混合痔的相关诊断标准;(2)Ⅲ、Ⅳ度内痔患者,且痔核≤3个;(3)符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相关指征,且自愿接受该手术;(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2)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沟通障碍的患者;(3)合并肛周肿瘤、肛瘘、肛周脓肿等其他肛肠疾病的患者;(4)曾有过痔手术史或肛门形态异常的患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治疗依从性低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前10 h禁饮禁食,并做好相关备皮、灌肠准备,术后接受常规止血操作,围术期保证清淡饮食,每天换药2次。(1)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熏洗+橡皮生肌膏进行换药:对患者手术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用碘伏棉球擦洗消毒后,术后第2天用中药洗剂进行熏洗坐浴,中药基础配方为苦参、芒硝、黄柏各30 g,五倍子20 g,苏木、地肤子、生地榆、土茯苓各15 g,牡丹皮、赤芍各10 g,将以上中药加水煎煮后倒入盆内(芒硝用开水化开后再倒入盆内),先对创口熏蒸10 min,待水温下降至45 ℃左右即可进行坐浴,时间为10~20 min,每天2次;中药熏洗坐浴完成后再用碘伏棉球擦洗消毒创口及其周围皮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随后将橡皮生肌膏(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12020345)均匀涂抹于与创口面积相仿的脱脂棉纱布条上,并将此油纱条填塞至创口上。(2)对照组患者给予1∶5 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凡士林纱条换药:对患者手术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用碘伏棉球擦洗消毒,先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熏洗坐浴,先熏蒸10 min后,待水温降至45 ℃左右即可坐入盆中进行坐浴,时间为10~20 min,每天2次;熏洗坐浴完成后再用碘伏棉球擦洗消毒创口及其周围皮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随后将凡士林均匀涂抹于与创口面积相仿的脱脂棉纱布条上,并将此油纱条填塞至内外创口上。7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肉芽生长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包括创面疼痛、创面水肿及创面渗液,创面疼痛积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进行评定,满分10分,分数越高提示创面疼痛程度越高;创面水肿积分通过四分法进行评定,满分4分,分数越高表示创面水肿程度越高;创面渗液积分通过12 h纱布渗湿层数进行计分,其中无渗液为0分,渗湿层数少于4层为1分,多于4层并每增加4层增加1分;肉芽生长积分满分3分,分数越高提示肉芽生长越缓慢。
1.5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内相关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治愈:患者经治疗后创面疼痛、水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创面疼痛、水肿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轻微疼痛、水肿明显消退,创面无渗液、渗血情况,创面缩小面积>70%;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创面疼痛、水肿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部分创面仍有少量渗出液、渗血情况,但无局部感染,创面缩小面积>40%;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创面疼痛、水肿、出血等临床症状未有任何改善,甚至有所加重,创面愈合速度不达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68.97%(χ2=7.733,P=0.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肉芽生长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肉芽生长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肉芽生长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发生皮肤瘙痒1例(3.45%),湿疹1例(3.4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0%,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2.071,P=0.150)。
痔属于肛肠科常见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一般分为内痔、外痔与混合痔,其中混合痔在其中所占比例为24%左右,具有较高发病率,且治疗较为困难[6]。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混合痔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据有关统计资料可知,混合痔的发病率在各类肛肠疾病中高达87.3%,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7]。
对于混合痔,尤其是Ⅲ、Ⅳ期混合痔的治疗,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十分明显,其中以外剥内扎术最为常见,可较大程度上缩减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康复,但由于手术解剖位置较为特殊,术后不可避免会引发患者疼痛、出血、肛缘水肿等不良反应,使之治疗依从性大打折扣[8]。此外,术后肛周切口易暴露在较为污浊、潮湿的环境,肛门内括约肌易受刺激而引发局部切口引流不畅,延缓创面的愈合速度。在中医学看来,痔是脏腑湿热下注至肛门所致,加之术后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容易引发疼痛、水肿等不良症状,其治疗的根本在于祛瘀止痛、舒经活络、行气活血[9]。中药熏洗属于中医一种特色疗法,中药内苦参、黄柏等具有良好的抗炎功效;地肤子可抑制真菌活性;芒硝可促进淋巴循环;生地榆可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组织水肿,将以上药材通过蒸汽与药液形式对肛门部位进行熏洗可使其括约肌松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消肿消炎、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10]。橡皮生肌膏内含橡皮、炉甘石、血余炭、蜂蜡、龟甲、地黄、当归等成份,其中橡皮具有祛腐生肌功效,其余药材可共同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11]。由本文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中药熏洗配合橡皮生肌膏应用效果显著。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肉芽生长积分比较分)
依据中医“煨脓长肉”理论,若能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保持其局部湿润,可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本文观察组患者创口经过中药熏洗后再用橡皮生肌膏外敷,可较长时间保持创面湿润,也利于药效持续挥发,因而治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混合痔术后患者应用中药熏洗配合橡皮生肌膏治疗可促进其创口愈合,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