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的意义

2021-02-04 06:22
中华书画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土地李平设色

□ 杨 瑾

李平,1963年生于云南泸西。现为云南画院专职画家、创作研究部主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重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云南的自然山水很难运用固有的山水画技法去表现,总结下来的皴法、树石法无一例外都是描绘北方山脉与南方丘陵地貌的。在新中国画的改良与革新中,傅抱石、李可染等一批具有开拓性与创造性的大师的创作方式与表现手法,显然也都不太适宜对云南山水面貌进行塑造和反映。王晋元先生曾对云南山水作过一些探索,从如今保留下来的大量写生、创作与未完成稿中,你能够感受得到,王先生在每一时期对于云南山水的创作,都试图在淡化原有的一些固定的表现痕迹,力图以全新的样式来表现云南山水的独特性。

如何从视觉感受中最快速也是最直接地感受云南山水,李平无疑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同样是红土地,李平走了一条与别人截然不同的路子。或许他身上从来就未有背负所谓山水绘画创作教条式的包袱,在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下李平从油画的表现形式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在颜色与形式感的运用方面,打破常规,将大面积的红色介入到墨线、墨色交织的结构中,在看似纷乱的场景中清楚自然地梳理出了属于云南山水的元素,并将它们以生活化的场景组合再现,成就了明快爽朗的红土感觉与云岭气派。

在众多的争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平的山水有悖传统、不是传统。真的如此吗?中国传统绘画中最讲求的是关于笔墨的问题,笔墨的运用关乎是否属于传统体系的范畴。回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一个客观现实的存在,那就是被我们奉若圣明传统经典的大师,无不唾弃因循守旧的笔墨。原济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提到的“我自用我法”就是批判旧的笔墨观念倡导开启自我、抒发自然与内心双重感受的创作方式与绘画语言。在当下的绘画环境下,如果用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去衡量一个画家是完全做不到的。因为脱离了整个传统文化的母体,绘画也仅仅只是保留了旧有的绘画技法和形式,如果从绘画所需要反应的精神思想与文化内涵上看,我们现如今的绘画不过是具有传统创作技术手法的作品,但就是能做到这一步的也已经很少、很难得了。

李平的作品不存在传统与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无需去太过争论甚至喋喋不休。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质,遵从于它的精神内核,完成一个由绘画构成的人与自然的契合,这就是好的美术作品所具备的。当然李平的绘画中也不是没有问题,谁都有其局限性,这是必然。其实李平很简单就是在云南红河泸西,那块他出生工作的土地上,自然而然、随心所欲地创作着自己心中的山水家园,这也正是李平的意义。

李平 红土地·金色季节 166×146cm 纸本设色 2003年

李平 红土地·秋岚 180×161cm 纸本设色 2014年

李平 红土地·撒尼寨子 152×130cm 纸本设色 2004年

李平 云之南·古道晴日 193×18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猜你喜欢
红土地李平设色
《岩高千尺虎》
风景独好的红土地
李平,漫游在文坛的梦境
四季的美
《独白系列之三》
第三个小板凳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
易小贞:红土地上放飞“绿之梦”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