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绿色发展”与“五大工程”

2021-02-03 13:43李莉
环境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运河绿色发展扬州

李莉

2016、2018这两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江苏分别开展了首轮督察及“回头看”。2017-2019年,江苏省也开展了首轮生态环保例行督察。针对中央和省督察反馈问题,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整改落实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真抓实干、動真碰硬,涌现出一批整改较好的正面典型,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效解决了不少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为充分展现督察整改成效,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遴选了涉及长江大保护、生态保护修复、转型升级、环境基础设施、重点河湖治理、污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生态优先不负“好地方” 绿色发展奋进“高质量”

在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全省一些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问题后,扬州化工园区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整治,通过在规划布局上做“减”法,在承载配套上做“加”法,在环境治理上做“除”法,在环境监管上做“乘”法,解好环境保护“方程式”,算好绿色发展“运算题”,区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环境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规划布局做“减法”

在空间布局上,坚决执行“两个一律”,即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区域一律不新建化工项目,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一律不新建危险化学品码头;在项目准入上,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管控条款(试行)》提出的各项禁令,以及国家和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实施入园项目专家预审及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和落后工艺项目落户;在各化工企业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均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化工园区投入近20亿元资金,全面完成了规划区内及规划边界500米范围内居民搬迁;主动调整过去“大型炼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了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的烯烃、芳烃深度耦合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目前,区内集聚化工生产企业30家,产业链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承载配套做“加法”

近年来,累计投入超80亿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在“一体化”配套方面,建成路网103公里、供水管道108公里、公共供热管网20公里、公共管廊10.3公里、烯烃输送管线68公里,建有285吨/小时的天然气清洁能源集中供热中心,配备危化品公共停车场,构建了覆盖全区域、涵盖全要素的配套承载能力;在水处理方面,建成总长约46公里的污水管网,管网覆盖率达每平方公里4.8公里。设有处理能力4万吨/天的公共污水处理厂,投资约2亿元,全面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工程,目前尾水已达一级A标准;在固废处置方面,年焚烧处理能力3万吨、年填埋处理能力4万吨、年综合利用处置能力23万吨,处置能力覆盖区内年产生的18种危废种类及3.5万吨危废产量;在智慧管理方面,投入5000多万元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一张网、一中心、4+X应用”,构建了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安防体系。

环境治理做“除法”

大气方面,关停35吨/小时的燃煤锅炉、停运了3台75吨/小时燃煤锅炉,实施了一系列RTO、油气回收、LDAR等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有效削减区域内污染排放;水方面,深入开展岸线整治,投入4500万元拆除了仪化码头、紫金山船厂3个生产泊位、小河口超微码头、达元码头,并实施了岸线复绿。重点企业全面实施了雨水收集系统升级改造。投资6000余万元开展了河沟整治,提升了水环境质量;危废及土壤方面,自主开发建设了化工园区危废管理系统,确保危废安全处置。委托专业单位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完成企业土壤基础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对高关注度企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生态防护方面,累计投资2亿元,在与仪征城区边界建成1公里绿化防护林带、在与六合边界建成3公里绿化防护林带,绿化覆盖率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时的14%提升至29%。

环境监管做“乘”法

先后建立完善了“一厂一策”监察、专家定期检查点评、仪征-化工园区环保局联席会议等特色化监管机制,从严实施高于国家标准的环保监管要求;区内企业全部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环境安全达标建设,较大风险以上企业全面完成“八查八改”;建立了环境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制定实施了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定期组织演练。2020年6月,成功承办了“苏环·2020”江苏省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实战演练;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开门办园”活动,定期主动公开化工园区环境质量情况、环境监察情况等环保管理信息,积极回应网民关心的环境问题;成立了责任关怀协会,邀请专家对重点企业责任关怀体系建设进行培训,深入开展重点企业与社区(村)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关怀”意识及公众形象,提升“邻里效应”,营造和谐社会关系。

“五大工程”擦亮大运河生态底色

大运河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为沿线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一些粗放、低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为大运河的绿色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央环保督察指出京杭大运河沿线环境问题后,扬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加强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擦亮大运河的生态底色。

畜禽污染治理工程

扬州严格执行《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禁止在通榆河一级保护区内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关闭通榆河一级保护区内原有的42家养殖场。科学划定1009.6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15.32%的畜禽养殖禁养区,开展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户)关闭搬迁工作,完成216家禁养区规模养殖场的关闭搬迁。统筹推进非禁养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扬州市关闭省规模标准以下养殖场628家,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99.1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重点湖泊治理工程

将高宝邵伯湖水环境治理作为扬州特色治理工程,纳入“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整治。制定实施《高宝邵伯湖水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动“三退三還”(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高宝邵伯湖扬州境内围网养殖面积从19.5万亩压缩至7.27万亩,进一步扩大湖泊湿地空间。推进宝应湖、高邮湖、白马湖、里下河等退圩还湖,实现退圩还湖自由水面1.5万亩。区域内水域面积增加了5.53万亩,年均增长率为2.26%。近年来,京杭运河扬州段总体水质保持为优,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邗江区沿湖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最美渔村”。且按照建设4星级以上景区的标准,在大运河沿线区域建成了6个生态中心。

运河环境整治工程

完成大运河沿线153家砂石码头(泊位)、小船厂和混凝土搅拌站规范整治。关闭京杭大运河及古运河沿岸1公里企业11家,扬州市产业布局进一步调优调轻。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小运河水体黑臭问题,按照“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的“柔性治水”理念,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河岸绿化、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措施,投入近13亿元,持续推进完成小运河、工业园河、嵇陈河等黑臭河道整治,大力推进断面达标建设。突出“清淤、活水、生态”三大主题,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立足水优势,分步实施活水工程,做好“七河八岛”的“水文章”。

生态绿心建设工程

位于扬州市区南部古运河畔的三湾片区,是天然的生态湿地和重要的水利工程遗产,几年前还是城郊结合部的棚户区、外来拾荒者的聚居区和高污染企业的集聚区,垃圾成堆、污水四溢。近年来,扬州市投资31亿元,搬迁691户居民、89家企业,把这里建成了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如今,昔日的扬州“脏乱湾”已成为城市“新绿肺”。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时,首先考察了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地标工程,成为市民及游客打卡的新宠。

运河文化传承工程

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指示精神,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着力实施文化繁荣工程,出版发行《水韵船村》,被众多水利、文史专家誉为“没有围墙的水利博物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江淮文化、运河文化,充分利用古邗沟(横河段)遗迹等资源,打造水上观光游览线,建设以“环、廊、岛、河”为主体,覆盖全域的网络化生态廊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新城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胜地。

猜你喜欢
大运河绿色发展扬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扬州绒花”
大运河放歌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