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是保持和恢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以维修保障促进战斗力生成,推动产业链发展,满足并超越用户期望,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近年来,航空装备制造商以国家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科研生产能力和资源,积极参与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推进完善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具备了多个型号装备大修、定检、延寿、检修和改装能力,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水平过硬的管理、技术人才,形成了完善的飞机维修保障管理规范和程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飞机维修、改装、保障经验,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为航空装备作战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 航空装备制造商维修保障发展需求
当前,全球时局不稳,国家安全面临威胁与挑战。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随着军民融合战略和军队体制改革的实施推进,新型装备逐步列装使用,现役装备陆续进入大修期限,维修保障任务大幅增加。航空装备制造商作为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全生命周期航空装备保障,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都迫切需要提升并发展维修保障能力。
1.1 航空装备制造商维修保障能力需求强劲
着眼于有效履行新时期使命任务,立足现有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基础,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需求强劲,维修保障任务总量和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综合考虑飞机种类多、批量小的特点,加强航空装备制造商后方维修保障力量建设,是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军事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维修性、保障性设计与验证覆盖全寿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意味着“设计产品不仅是设计产品的功能和结构,而且要设计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护保障、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新型航空装备从立项论证阶段就对装备维修性、保障性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作战层面牵引飞机的通用特性设计和维修保障性研制。高的要求迫使航空裝备制造商不仅在设计阶段重视维修性、保障性设计,而且要将维修保障标准与验证工作纳入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维修保障体系,通过层层迭代优化,促进维修保障一体化能力体系持续完善。
1.3 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改革紧迫
随着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航空装备对维修保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维修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航空装备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探索一体化维修保障模式已成为必然要求。为此,在融合发展战略下,有必要借鉴美军基于性能的保障(PBL)模式,发挥总师单位与主机单位集成优势,向用户提供一揽子的维修保障服务,以满足产业协同发展、军地一体保障的需求[1]。
1.4 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航空装备系统复杂性、综合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在维修保障领域内普遍而深入的应用,推动着装备维修保障的手段、方法、体制与体系的变革,在技术引领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方面,航空装备制造商已有的经验和积累将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方面发挥巨大作用[2]。
2 航空装备制造商维修保障发展优势
2.1 技术引领优势
航空制造商具有技术引领优势,有利于技术状态控制,便于问题协调、处理和生产管控。同时,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飞机维修过程中的过度修理情况,缩短维修周期、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质量、提升装备完好率,航空制造商在积极研究并推进航空装备视情维修研究。
2.2 质量管控优势
航空制造商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飞机修理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和用户代表全程监控,具有完备的质量控制能力。依据国军标有关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过程质量控制,针对维修飞机的特殊质量特性,制定质量保证大纲,明确维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求和控制目标。
2.3 供应链管控优势
航空制造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进度、成本等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推动次级供应商的延伸管理,形成了涵盖供应链规划、供应链计划、采购执行、供应链支持、供应链协同在内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实现了科研、批产、维修保障等业务备件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了备件供应的灵活性。
2.4 售后服务优势
充分利用原始设备供应商(OEM)服务保障方面的先天优势,为飞机大修提供与采购新机同水平的技术支持、航材支持、培训、技术资料等服务保障,提高大修飞机服务保障效能。
2.5 信息贯通优势
航空制造商搭建了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军机协同研制信息化平台、内外场质量信息平台、远程技术支援平台等,实现了跨地域全寿命周期数据的实时传递、反馈功能,可实现维修飞机故障的快速响应、快速反馈、快速解决。
3 依托研制资源开展维修保障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某型飞机是现役三代战机,机群数量庞大。近年来,随着飞行强度的逐年增加,该装备快速进入翻修间隔期,维修保障需求迫切。作为该型飞机的制造商,采用混线维修模式(即共享批生产线成熟的生产、技术和质量体系),严格控制修理质量,修理深度和难度达到了最高等级,修理周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快速形成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承接维修保障任务,满足维修保障需求。
3.1 依托制造商综合能力开展维修保障
1)人力资源保障
航空制造商拥有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器材供应、经营管理、质量安全、销售支援等职能部门,拥有多年从事航空产品设计、航空维修、飞机改装和航空制造的专业人才队伍。某型飞机修理所用的人力资源均为原从事批生产的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形成了维修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对参与维修工作的技术、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生产操作等人员进行多批次、全方位培训,形成了专业化的维修管理团队、设计团队、技术团队、操作团队。
2)设备资源保障
航空制造商建立了全套批生产线,原批生产线资源对飞机维修保障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该型航空装备的停产,航空制造商通过飞机维修保障业务的开展,不但盘活了批生产线上的生产资源,而且使很多检测设备、加工设备、专用工装工具在飞机维修方面再次创造了价值。
3)航材资源保障
航空制造商具有完备的备件支持能力,承担航材订货供应与管理职能,可有效满足该型航空装备的修理需求。同时,依托制造体系的生产资源,更易于组织协调维修所需的零组件、标准件、材料等航空器材,借助完备的供应链管控体系开展机载设备配套,具有强大的配套和保障能力。
4)体系保障
航空制造商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需求为牵引,对标民航体系,建立了符合航空装备维修特点的维修体系(技术体系、质量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将维修保障业务嵌入全寿命周期各项业务模块,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维修保障业务全面布局,形成航空装备维修和制造“相对独立、相互交联”的维修保障体系,面向用户提供全寿命周期的一体化维修保障。
5)环境保障
针对修理飞机,航空制造商具备各项工作环境保障条件:可进行适当的温湿度控制;照明条件能保证每项检查及修理作业有效进行;噪声控制在不影响修理人员正常工作的水平;针对有预防静电、辐射、尘埃等特殊环境要求和易对从业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的工作,配备了符合其要求的控制、保护和急救设施;对需要控制的工作环境,时刻保持监视、测量、控制和改进措施等记录。
3.2 对航空装备批生产线适应性改造
某型飞机停产后,为满足该型飞机的维修需求,在原有批产资源的基础上,航空制造商将批生产线转化为维修线,同时新增了整机吊挂、运输车,对部分工艺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成功研制了全包围式维修机坞,提高了工作效率。
1)将原脉动生产线改造为脉动修理线
为保障国防战备需求,保留某型飞机批生产线,同时盘活停产飞机批生产线资源,航空制造商結合维修任务,将原批生产线改造成修理线,形成批量滚动维修模式。同时,利用批生产线上的先进设备仪器进行修理过程中的支撑、定位、数字化测量,确保了修理精度和准确性。
2)研制全包围式的飞机维修机坞
为充分实现飞机的维修可达性,同时确保维修人员安全及飞机维修质量,以全面考虑各个修理部位的维修可达性和人员安全为核心,全新设计并建立整机修理机坞,以满足机体内外部检查、排故、贯彻设计更改等修理工作的需求。同时,匹配飞机维修特点,研制整机吊挂和运输车,有效提高了飞机在周转、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 深入研究探索维修保障新模式
航空装备维修经历了由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基础上,又推出了视情维修理念。视情维修,又称基于状态的维修(CBM),其宗旨是在有需要维修的客观证据时才进行维修,同时保证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降低使用和维修费用。航空制造商在某型飞机维修过程中,积极发挥主机厂所技术引领优势,开展了视情维修模式研究,将成果成功应用于该型机的维修过程,并贯彻到其他型号装备的维修保障过程中,有效改善了过度的修理现状。
4 发展方向
4.1 面向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的技术状态管控
技术状态管理是应用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标识、控制、审核和纪实的活动。总师系统和主机单位必须建立面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状态管控能力,构建“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唯一数据源,实现总师单位、航空制造商、用户、供应商、修理单位之间全面贯通的数据传递平台,有效管控维修飞机进出厂前后的技术状态,促进装备维修后恢复至其固有的安全性、可靠性水平,实现“数据全面关联,更改全面覆盖,状态全面可控”。同时,可将相关数据反馈至研发制造前端,促进装备性能优化改进。
4.2 构建统一的维修保障标准技术体系
对标民航维修保障模式和体系,构建统一的维修保障标准技术体系和授权体系。在航空装备研制初期,全面开展维修性与保障性设计与分析工作,形成一整套包括维修大纲、维修手册等在内的用户资料体系;在维修技术准备期及用户使用期,与用户联动,开展全寿命周期维修保障策略研究工作;在试修实施期,以确定的维修保障策略为基础,对维修性和保障性进行验证,最终探索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同步探索并建立标准输出和授权体系,实现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标准化。
4.3 全面提升一体化维修保障综合能力
在飞机维修保障上,加强飞机健康管理(PHM)、大数据、云计算研究和分析,应用于主动服务、备件预测、资料支持、用户培训各方面;在保障模式上,积极探索美军基于性能的保障(PBL)模式,尽快取得试点突破并向主要航空装备推广;在备件保障上,提升航材预测与推荐能力,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在培训体系上,采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综合训练环境,将实战中所遇到的战况在作战训练环境中进行演练,在发挥训练体系作用的同时提高作战效能。
5 结束语
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对提升战斗力和保障力至关重要。近年来,航空制造商紧盯用户战训需求,在推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军队改革转型对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制造商将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在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研究方面开展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工作,为建设一流的军队提供坚强的装备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楠,种煜.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科技与创新,2020(7):95-96,98.
[2]李婷,李德鹏,杨少军,等.基于效能发挥的航空装备服务保障信息化建设[J].航空维修与工程,2021,356(2):27-29.
[3]王征,周梅军,喻俊瑞.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浅析[J].科技视界,2017(36):212.
作者简介
赵宝林,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维修保障发展规划、体系建设、项目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