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思路及对策

2021-02-03 10:38刘朋虎赖瑞联叶菁王义祥翁伯琦
农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刘朋虎 赖瑞联 叶菁 王义祥 翁伯琦

摘要:闡述了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绿色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其不仅承载着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阐述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的成效及其经验,并提出了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与乡村绿色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及其具体对策;主要思路包括了以乡村“四生要素”(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为主线,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乡村为平台、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实施体系,强化并推动公众参与的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工程建设;具体对策要把握8个环节,即因势利导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充分发挥农业多样功能优势、严格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扩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洁净环境保障绿色化生产、促进生态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探索创立保护与利用耦合体。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兴农;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011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Penghu1,2, Lai Ruilian2, Ye Jing2,3, Wang Yixiang2,3, Weng Boqi2,3

(1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Juncao Technolog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Fujian,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Red Soil Mountains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Fujian,

China;3Agricultural Ecology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3,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green ideas such as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alyz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expounde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aking the four factors (production, ecology, life and life) as the main line, focusing on building a basic implementation system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village as the platform, and the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strengthe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focuses of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giving a full play to the diversified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preventing the expansion of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and populariz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roving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nsuring green production with a clean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xplor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coupling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Vital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Prospering Agricultur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0引言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将其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与乡村持续振兴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强烈需求[2-5]。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则要将乡村经济绿色发展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关系,形成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局面[6]。深入探索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思路与具体对策,其不仅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而且有利于绿色兴农及其高质量发展,这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1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涵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其思想主要源自于3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导理论[7];(2)源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及其丰富的实践;(3)源自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发展理论复合性成果。很显然,从环境保护延伸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命题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维系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热切向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8]。就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包括6个方面核心要点与重大意义。

1.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互利共赢发展

和谐的内涵,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寻求彼此发展的互补提升之道;共生的本质,就是要摒弃片面追求发展而过度消耗资源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再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谋一时一地的快速发展。绿色发展既不能走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之路,也不是只讲绿色不谈发展,关键是要找准正确发展的路子与实现目标的支点。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绿色消费[9]、实施绿色流通、开拓绿色市场、拓展绿色金融、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1.2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的科学规律,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不仅巩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自然本底,依靠聚集创新并依托生态服务催生生态经济与特色产品;而且拓宽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着力把生态产品转化成为支撑区域发展优势产业。遵循市场规律,精准识别,拓宽自然资本实现保值增值路径;遵循自然规律,精确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多样性需求。

1.3坚持良好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导向

有效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环境与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10]。要加大政府和社会承担环境整治、保护修复等各种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力度,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生产与市场供应的覆盖率,实现全民共享。优化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相对应的资源有偿使用及其有效调控机制,构建体现生态价值和保障代际公平的生态补偿制度[11];探索代际共享方法与实现途径。

1.4坚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

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而自然系统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加快实现这一复杂系统向绿色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效耦合效应与协同联动成效。加快推进空间协同,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不同地域、不同流域的雙向流动,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协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发展源头、过程、产出全生命周期绿色化[11]。

1.5坚持依法严格保护及有效治理生态环境

要依法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除了要深入研究并制定江河湖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条例外,同时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循环利用、空间规划布局、国家公园建设、多样湿地保护、山地生态屏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与管理条例,着力引领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多元投入机制、民众参与方式、有效激励办法、依法有效管理等相关内容),让严格制度成为绿色发展的刚性保障和驱进动力[12]。要因地制宜地有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与美丽乡村。创立并完善符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绿色振兴发展要求的区域整体规划与考核指标体系[13]。探索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乡村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通道,强化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技术水平。

1.6坚持合作共赢并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合作,开展国际河流资源开发与保护,形成交通、能源、旅游、环保、水利的立体合作框架,促进国际社会绿色发展合作。通过广泛参与有关议题设置和讨论,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贡献智慧,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清洁能源、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良好环境与生态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6项重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加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也为坚持建设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全民行动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为遵循。很显然,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14]。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着力保障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全面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及根本目标。

2生态强省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探索及实践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就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通过不断努力与持续建设,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15],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6],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区域模式与示范样板。

2.1以生态强省统筹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山清水秀,地处于亚热带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居全国第二,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着力把握“山、水、气、排”四大环节,取得良好成效。(1)巩固山地生态屏障。福建省连续10年造林面积都超过13.33万hm2/年,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60.5%提升到2018年的66.8%,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福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7.8%,森林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价值超过7000亿元[16]。(2)保持区域良好水质。福建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域的功能达标率为98.4%;135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一类到三类水质占比为95.8%,整体水质为优;9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58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9.7%和100%[15-16]。(3)维护蓝天清新空气。福建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9.5%,在全国首批实施空气质量监测的74个城市中,福州居第四,厦门居第八。(4)把好节能减排关口。福建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584 t标煤/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3%,福建省节能降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16]。

2.2以水土流失治理引领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7]。2001年,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赴长汀县考察时,提出了“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号召,并做出了“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的重要指示。随后,福建省委、省政府每年补助1000万元,连续10年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年福建省充分发挥“长汀经验”在全省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结合23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实际,通过探索并创新了崩岗区、坡耕地和小流域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新亮点、新特色的生态生产融合治理工程,全省水土流失率由2008年的12%下降至2018年的7.9%,如今福建正在把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18]。

2.3以防控餐桌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习近平总书記[19]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实践表明,没有良好生态环境,就没有绿色与安全的食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食品安全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早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开启了治理餐桌污染的工程建设,连续十几年来被列为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把好现代农业绿色生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保障民众消费安全等城乡居民健康守卫关口。主要经验与成效包括:(1)科学规划,措施到位。制定了福建省治理餐桌污染与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十年规划,并配套了一系列管理措施。(2)制定标准,有效监管。研究并制定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品质量标准,并优化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集成应用。(3)创新机制,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事关民生,构建全民参与的有效监督体系是推动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注重实施依法管理,福建省近年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条例,力求从源头上防控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生产。(4)突出重点,绿色发展。福建省先后实施了城乡饮水安全、绿色产品生产、山区生态屏障、生态果园茶园、耕地质量保育等工程,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最终指向的是农业高质量持续发展与高质量产品惠民。

2.4以全程管控探索绿色惠民路径

福建省注重探索绿色农业惠民路径,主要包括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构建农业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工程、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体系、构建乡村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很显然,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生产方式护航。大力培养农田土壤地力,发展与有效应用绿肥,近年福建省正组织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稻草秸秆还田和发展绿肥种植等三大地力提升工程。每年全省推广使用有机肥超过100万hm2、绿肥种植22万hm2,稻草秸秆全面实现还田。福建绿色生产方式已经有效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同时在农村重点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开展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行动[20-21]。

2.5以创新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就是要把自然当成本然的目的,保障自然本来拥有且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只有通过积极努力并有效维护其价值,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整体幸福而创造卓越的物质条件、充分的社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条件[22]。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实施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内容的“四绿”工程,延伸海西之绿、涵养八闽水土。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归根到底要靠制度来保障。近年来,福建省着力创新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规划相结合,将资源环境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努力构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健全依法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健全生态建设多元投入体系、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树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3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乡村绿色振兴的思路与对策

3.1联系实际,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内涵)、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向选择)、执政为民宗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工作目标)、系统工程思维(“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治理方略)、有效管理方法(“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机制)[22]。事实表明,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值得花气力来统筹协同的建设[23]。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肩负科技创新与服务创业的重任,而且是保护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要结合美丽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实际,学深悟透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内涵要义。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重要的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巩固生态优势是区域发展之基,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24],释放生态潜力是乡村绿色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效益推进。

3.2振兴乡村,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全过程

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兴衰演替。要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主体框架(图1),其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引领乡村绿色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乡村为平台、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体系,强化并推动公众参与的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以“四生要素”(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为主线,完善依法治理环境体系、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以“绿色振兴”为依托,转变乡村产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创新创业力度,因势利导创立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有效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全面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生态环境整治与乡村绿色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健康乡村)的建设目标。

3.3防控污染,全面促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坚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坚持乡村经济绿色发展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在保障乡村百姓日益增长的安全产品需求的同时,要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优美生态景观,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活与精神层面的享受需求。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着力解决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过程出现的突出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山地水土流失防控、流域水系生态修复等基础项目。要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农业、美丽乡村有机结合;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生活、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产品、绿色产业等有机结合,沿着科技创新、文化修养、人类健康与社会公平的路径上开拓进取。这无疑需要完善管理体系,转变传统环保模式,加大乡村环保投入,培育生态循环典型,探索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打好打赢美丽乡村环境保护与现代农业绿色振兴这场持久战,打造高优绿色农业与生态优美乡村的大平台,为实现全面小康与美麗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3.4把握重点,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瓶颈问题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影响乡村绿色农业振兴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障碍仍然是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与滞后的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污染治理不到位,不仅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性与系统协调性,也必然影响区域绿色产业振兴与城乡居民生活。人们要有序梳理与深入分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面临挑战与存在问题,科学规划,制定对策,力求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并积极探索污染治理新模式;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探索并构建乡村治理及其绿色发展体系,明确目标,配套措施,积极寻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育问题,要因地制宜分类,因势利导施策,力求及时并有效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合理制定方案,实施分类治理;对正在被破坏的乡村环境需要采取有效弥补措施,力求及时阻控,着力予以修复。就乡村资源与环境管理而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有效管控。

3.5协同创新,推动乡村生产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绿色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必须把握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有机融合关口,进而需要把握8个协同攻关重点。(1)打好打赢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精准发力,保育区域生态,治理乡村环境;(2)打好打赢乡村清新田野保卫战,实施集中发力,强化基础设施,丰富田园风光;(3)打好打赢维护洁净碧水持久战,实施持续发力,要保护好“活水”,要治理好“污水”;(4)打好打赢防控土壤污染阵地战,实施有效发力,强化保育工程,严格污染管控;(5)打好打赢种养废弃物利用战,实施聚焦发力,促进资源转化,强化有效循环;(6)打好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战,实施协同发力,治理生活垃圾、整治村容村貌;(7)打好打赢秸秆综合高效利用战,实施创业发力,发展高效菌业,促进转型升级;(8)打好打赢绿色振兴机制创新战,实施统筹发力,突破制约环节,破解关键难题。

推进产业绿色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保护中开发与开发中保护的有效结合关口,进而需要把握8个重要发展对策,包括因势利导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充分发挥农业多样功能优势、严格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扩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洁净环境保障绿色化生产、促进生态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探索创立保护与利用耦合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需要探索实现路径与着力科技创新,要在“保护”上再加力、在“利用”上拓路径、在“统筹”上下气力。以期有效保障广阔乡村环保事业与绿色产业大踏步的前进,有效保障美丽幸福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王滨.增强金融保险央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J].中国生态文明,2018,26(4):8-10.

[2]赫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构筑绿色美丽乡村[N].中国科学报, 2009-03-2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2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龙静云.生态文明建设与落实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2018-06-18(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18,267(12):29-36.

[6]李孝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渊源[J].江淮论坛,2019(1):94-100,

[7]黄超.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路径[J].法制博览, 2019(2):146-147.

[8]黄国勤.论乡村生态振兴[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2):190-197.

[9]编辑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3):3.

[10]李代明.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11]杨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指针——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3):24-29.

[12]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逻辑[J].南海学刊,2018, 4(4):2-12.

[13]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10.

[14]王从霞.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462(10):4-9.

[15]高建进.福建:绿色发展谱新篇[N].光明日报,2019-07-17.

[16]高建进.谱写“新福建”建设的壮美诗篇[N].光明日报,2019-08-29.

[17]谷丰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J].中国高新区,2017(24): 3.

[18]马广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试题与研究,2014(9):73-75.

[19]解保军.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契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9-86.

[20]方根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J].管理观察,2018(15):16-19.

[21]张辉.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八闽特色现代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N].福建日报,2018-11-22.

[22]李干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2019年全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2019,47(3):8-18.

[23]曹前发.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的生态情怀[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9(2):51-66.

[24]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12—2018年)述评[J].宁夏党校学报,2019(2):19-30.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