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动态 热点 趋势

2021-02-03 02:27朱宏锐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报农村体育

朱宏锐

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动态 热点 趋势

朱宏锐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为了整体审视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结合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图谱,从文献数量、期刊来源和研究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偶联、研究层次和基金偶联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关键词偶联分析反映研究者对该主题不同视角的研究观点和趋势。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经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许多文章都有基金项目资助,其中以国家社科基金居多;期刊来源于高等体育院校学报情况显著;研究热点集中于制度层面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文化结构视野的农村体育文化和现状及问题、策略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研究。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呈现出内容深入化、方法科学化、视角融合化和目的明确化的发展趋势。

文献计量;农村体育;可视化分析;VOSviewer;动态;趋势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占我国总人口40%的农村人口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关注对象,发挥体育在农村人口疾病预防及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地区对体育及体育健康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还面临诸如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特征与供给类型不匹配等突出矛盾。本研究旨在梳理指导农村体育发展的学术研究历程、对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讨论农村体育发展学术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总结农村体育发展学术研究的主要趋势,审视今后的农村体育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为今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村体育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通过“高级检索”菜单下的“专业检索”功能,输入检索式“SU=‘乡村体育’or‘农村体育’”,为了保证文献量能够在完整年度内准确表现,文献质量和研究深度达到高层次科学研究的目的,故此将发表时间选取在1992年到2018年。来源类型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两类。基于以上过程,共检索出872篇文献。由于数据库文献勾选上限数量为500条,所以分两次全部选取“Refworks”格式导出,以备分析所用。

1.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实现对研究文献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献规律。现在普遍理论研究者运用互联网技术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实现文献计量法的实践操作。本研究从文献数量、期刊来源和研究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偶联、研究层次和基金偶联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实现对文献分析的图谱处理。同时,以时间维度作为厘清文献耦合关联和内在联系,旨在整体归纳文献研究以供后续研究者参考和深入分析。通过研读分析过程和结果展示,结合自身实践操作,本研究决定采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

2 农村体育研究进展动态

2.1 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文献数量

从发文数量和发文年度的关系情况(图1)我们不难看出,从1992年到2004年,期刊来源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年数量均不超过20篇,尤其在1996年、2000年的时间点上出现了断层(0篇)的情况。在这段时间里,2003年发表数量最多为17篇,这一数量只比1992年到2002年发文数量总和少了6篇。从2005年开始到2018年,发文数量有了明显的飞跃,最高峰值出现在2011年(100篇),虽然从2011年开始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有了回落的迹象,但是其总体趋势依然是上升的。通过对文献研读发现,发文数量与国家政策、政府扶持和社会关注度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可大致将农村体育研究分为3个阶段。

图1 1992年-2018年农村体育研究发文数量走势图

2.2 农村体育发展研究阶段

卢元镇教授最早在论著《社会体育学》中明确“农村体育”的概念,从参与范围、参与人群和参与目的三方面内容进行阐释,作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概念界定。随后,《体育大辞典》的出版继续沿用此概念界定的结构框架。早在1982年,出现了第一篇对农村体育的情况调查文献(未被本研究数据统计),在之后的10年间(1992年止),我国学者对农村体育的研究集中在“农村体育教师”和“农村体育人口”。

第1阶段:萌芽阶段(1992年-2004年)。本研究最早文献始于农村体育学校的研究,研究主体一般是乡村教师,如何提升业务素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国农村体育理论研究工作展开要归因于1995年《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但是我国农村体育的特殊情况,给理论研究者带来不小的挑战。缺乏研究范式,所以在这一时期内,专家学者对农村体育伦理研究呈现出成果不多、内容比较单一,内容集中在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和设施设备的调查研究方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及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为农村体育研究者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在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和管理模式方面[1]。

第2阶段:发展阶段(2005年-2011年)。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年度工作主题确立为“农村体育元年”[2],为后续农村体育研究者产生更多政策思考:利用地域特征进行区域性研究,农村体育结合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应和对策研究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和创新路径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学者主要从制度层面规范体育供给者的行为和责任。

第3阶段:稳定阶段(2012年-2018年)。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城乡一体化蓝皮书》,相关体育学者研究城镇化体育公共服务转型的趋势与路径,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支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3],农村体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主题成为研究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战略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农村体育研究者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研究集中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2.3 期刊来源与研究机构分布

期刊来源选取范围是同时被CSSCI和核心期刊收录的专业学术期刊,同时被收录的期刊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该学科重点领域的研究情况,通过统计、归纳的工作,现将其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制作成表格形式(表1)。从期刊来源和发表数量的关系看来,主要发表在高等体育院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发文数量在相应时期内处于第1位,紧接着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仅这3个学术刊物关于乡村体育论文的发表数量约占统计数据(指表1,下同)的41%,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8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学报刊物共发表270篇论文,约占统计数据的68%,其余的论文刊载在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科研学术刊物体育科学28篇和中国体育科技22篇,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刊物体育学刊34篇,江苏省体育局主办的体育与科学42篇。

表1 期刊来源统计情况表

表2 研究机构分布统计情况表

研究机构统计情况(表2)是根据论文作者的填报单位归纳整理出的,现统计出36个研究机构,共计发文数量447篇。研究机构大致可划分为3类:第1类是高等体育院校,他们主要研究体育领域发展的状况,如表中所示的9所“体育大学/学院”;第2类是综合性大学突出的体育专业能力,以体育人文社会学为主,如表中所示的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第3类是综合类大学从跨学科研究视角,分析体育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的状况,就本研究的“农村体育”主题而言,如表中所示的湖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

2.4 高产作者偶联分析

图2 高产作者偶联分析图

2.5 研究层次和基金分布

所选用期刊论文可分为6个研究层次(图3),其中“基础研究(社科)”的比重达到了95%,由此可见,该主题词的研究几乎都属于该层次。此外,还有5个研究层次共占据总数的5%,“高等教育”仅有1篇论文、“职业指导(社科)”只有2篇论文。基于研究层次分析图显示,可知研究者将研究视角立足于“基础研究(社科)”的情况较为普遍。

图3 研究层次分析图

选取刊载论文数量前10名的基金作为本研究的基金分布情况,绘制成图4所示并加以说明:该研究中共有181篇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从图像柱状图发布我们可大致估算这一比例可占据65%以上,由此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关注体育领域的农村体育研究这一事实;其次是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课题研究的时候,同时关注到农村体育热点话题;河南省和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对农村体育话题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一部分归因于区域内农村与城市在各项发展指标呈现出极其不均衡的弊端。

图4 刊载数前10名的基金分布情况图

3 农村体育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偶联分析能够准确反映研究者对该主题不同视角的研究观点。VOSviewer共检测出2688个关键词,将关键词阈值设定为10,即出现1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可被筛选做关键词偶联分析(图5)和关键词密度分析图(图6),从中探寻农村体育研究的热点所在。

关键词偶联分析图能够准确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越紧密,则连接线条越粗,关键词节点圆圈越大。关键词密度分析图同样反映关键词紧密程度:越紧密,则关键词节点所在圆圈亮度越强。关键词出现频次10及以上的数量有41个,组成了7个聚类,最大的一个聚类包含13个关键词:中国(21次)、体育公共产品(11次)、体育公共服务(24次)、体育管理(35次)、供给(17次)、公共服务(10次)、农村体育(314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10次)、农民体育(35次)、发展路径(10次)、困境(13次)、小康社会(15次)、社会体育(11次),而最小的一个聚类仅有2个关键词:对策(60次)、现状(43次)。因此,基于关键词聚类情况可分析农村体育的研究热点。

图5 关键词偶联分析图

图6 关键词密度可视化分析图

3.1 基于制度层面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研究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均存在严重的“供求”关系不对等:设计未充分考虑地方性特质的需求,统一部署虽然在短期能够起到节约成本的便利,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始终停留在规划层面,汪文奇(2014)发现制度贫困是制约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4]。王衍榛(2014)提出农村空巢老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的“多元互动模式”体系架构[5]。落地实施需要有群众参与、制度透明,当前最优的策略就是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郑丽(2016)认为通过社会力量、结构改革、建立评价体系等能够提升能力与效率[6]。彭国华(2017)梳理政策历程,提出制度需政府指导、结合实际、和谐环境和政策权威[7]。王凯(2017)构建扁平化治理框架,通过顶层设计、管理模式迁移、完善制度和扁平治理[8]。颜小燕(2018)指出决策监督制度有缺陷,应提升民主参与度[9]。王驰(2018)发现“同质化”的理念较为普遍,给发展带来了弊端,未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10]。胡庆山(2018)发现政府权力集中,基层治理主体的制度不完善[11]。鲁丽(2018)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间存在差异,主要是政策规则制定的问题[12]。陈洋(2018)发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长期不足会影响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执行力度的关注[13]。

3.2 基于文化结构视野的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剖析文化涉及“制度、器物和精神”3个方面。制度是为了更好推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器物是为了满足进行体育参与者的外在需求,精神是为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普遍接受并影响生活行为的最终目标。俞爱玲(2005)剖析农村体育文化面临的5大困境“需求差异、需求不足、真假体育、传统与现代、劳作与锻炼”[14]。刘玉(2008)指出发展模式应建立在尊重体育文化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15]。徐成立(2009)总结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表面、浅层、中层、深层”4个层面并分别提出建设途径与路径方式[16]。谭震皖(2012)提出4方面进行文化构建,坚持绿色和整体发展理念[17]。姚磊(2012)建议以多元化、系统化的策略来提升形式、主体、客体和内容方面均存在不足[18]。曾伟(2017)指出藏区农村体育文化认知渠道不畅、政府应加强与民间组织合作[19]。林琳(2017)指出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20]。杨伟青(2017)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是多元化发展结构,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机制保证其呈健康态势发展[21]。吴胜涛(2017)阐述体育文化冲突,说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体育文化转变的重要意义[22]。

3.3 基于现状及问题—策略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研究

现阶段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政府和农民。政府充当规则制定者角色,但是学者普遍指出投入与产出效率不成比例的事实,也就是服务效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农民是需求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参与积极性不足甚至参与度不容乐观严重阻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实施。孙宏建(2006)对若干省份实地调研,发现创新之路必然推动农民健身工程,“政府领导和农民参与”是焦点[23]。许月云(2007)探寻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带来的社会效应分析,同时指出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的策略研究[24]。邰崇禧(2008)分析了“重形式、重表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利用率偏低和体育服务未得到改善[25]。李玉新(2009)认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内涵在于提升政府的支持意愿、调动其他主体的参与性和完善村民自治工作[26]。张传义(2010)总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健全农村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27]。蒋科(2013)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农民健身工程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28]。李德芹(2015)建议构建保障体系和财政补偿体系应对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29]。郇昌店(2015)发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过程中有5种逻辑冲突,并提出“强化需求机制、鼓励转移支付、取消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要求”[30]。舒为平(2017)对理论梳理,确立我国农村居民全民健身需求的指标体系,旨在构建运行机制解决实际困境[31]。

4 农村体育研究趋势

图7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图

通过运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时间序列的分布排列,可得到图7所示的分析图,关键词节点与图例的颜色相对应:从1992年到2018年颜色由深色逐渐过渡到浅色,说明该领域学者的研究趋势具备可观测性和可获得性。

4.1 研究内容的深入化:既要向前时代延伸,同时兼顾向后拓深

卢元镇(2004)率先在著作中对“农村体育”概念按照参与主体、目的、属种关系的结构进行阐释[32],夏成前(2013)对农村体育的外延,即从行为主体、参加社会成员、体育形式开展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33]。后续研究者参考相关概念深入探索:率先着眼于农村体育文化、农民体育、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等宏观层面;接着深入发展制约因素、政策推进路径及行为现状研究的中观层面。近年来,伴随着农村体育政策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体育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舒刚民(2017)认为农村体育资源配置服从政府公共治理、乡村基层治理、农民民主自治[34]。赵吉峰(2011)提出农村体育资源的复合配置机制应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同步调整其适应的状态,在保有适应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变革与创新[35]。研究内容通常会伴随着技术专业化程度加深而深入,同时为人们进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相对于“农村体育”这个领域,概念的内涵是受到学界普遍认同的,而颁布实施新的政策可以为农村体育提供更广泛的外延,无论是政策实施带来的正外部性还是取得的社会效用,都是对农村体育研究内容的深一步挖掘。也就是说,研究基于前人学者的观点进行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结合当下前沿情况的特殊性,为前人学者的理论丰满羽翼,赋予现阶段的现实价值。

4.2 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

图8 定量与定性研究对比

从“农村体育”为主题摘选的论文情况来看,研究初期大多以定性的原则对现实问题进行描述性阐释,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虽然这是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研究特色所在,但是缺乏定量的数据检验,深度解析产生现实问题的背后机理,研究结果强调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不会因人而异,因此在排除干扰型随机项后不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图8)。通过研读近几年的文献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定性描述和定量检验相结合已成为该研究的一大趋势,使用定性研究来发现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构思定量研究以评价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用户偏好。同时,可通过定性研究来建立趋势,然后用定量研究加以验证:董新光(2007)提出设计原则、构建理论模型和目标模式,运用定性到定量的实践形式,最终形成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36]。王睿(2015)构建了符合农村居民特点的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用于实时监测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质量与效果与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37]。曾志坚(2011)在构建农村体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并对湖南省农村体育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38]。

4.3 研究对象的具体化:研究存在区域间的差异,重新审视制度策略在不同地域的作用

现如今,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田野调查法实地考察某一行政区域内的某种体育社会现象,其中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的研究成果颇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农业大省的农村人口规模比重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间的差距较大,因此政府政策扶持成为最重要的改善现状的途径。结合区位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农村体育政策研究,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和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胡强(2015)指出我国农村体育组织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各个区域的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不平衡,河南省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频率不足[39]。肖丰(2006)基于对河南省经济欠发达的1000多名农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旨在提出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40]。平永忠(2011)从农村和农村管理人员两个视角研究山东省乡镇政府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中的作用,探索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中乡镇政府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提供参考[41]。余涛(2012)考察安徽许村发现,村落存在不同与城市的体育生活方式,“村落—农村企业—集镇”构成的体育网络可以有效消除由于供给不足产生的问题[42]。

4.4 研究理论的多元化:立足于农村体育领域,结合其他专业学科理论框架剖析症结所在

多元化的研究理论提供了一种整合的思路,从不同方面考察事物的多重属性,同时观察个体与整体的互动结果。江亮(2008)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农村体育发展得益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若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活方式的转型,培养体育文化和建设体育组织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43]。梁建平(2012)通过实地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农村体育人口“二元性”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的原因在于“留守”农民和“流动”农民为“一元”体育人口[44]。徐叶彤(2015)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针对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出现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提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45]。

5 结 语

国内学者从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农村体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这些学术成果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农村体育发展等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迈进新时代,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体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也对农村体育发展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同时,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有希望的土地,现代农村和农村体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体育学界应在广泛借鉴和利用国内、国际体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紧密依托和结合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实实践,系统深入地阐释新时代农村体育发展问题。学界对农村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体育领域创新发展成果的取得和农村体育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将为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1]金 涛.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论,2004(12):35~37.

[2]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冯 琦.契机与前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04):436~440.

[4]汪文奇.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制度贫困与制度创新[J].体育学刊,2014,21(05):43~47.

[5]王衍榛.农村空巢老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32~35.

[6]郑 丽,张 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协同治理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03):19~23.

[7]彭国华,张 莉,庞俊鹏.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变迁历程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26~29.

[8]王 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扁平化治理的理论建构与路径展望[J].体育科学,2017,37(10):90~97.

[9]颜小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39(02):13~19.

[10]王 驰,何元春.地方性知识视阈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的反思及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7):10-16.

[11]胡庆山,吕 钶,王 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现实弊端及治理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9):11~17.

[12]鲁 丽.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08):22~26.

[13]陈 洋,张玲燕,熊禄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5):1~5.

[14]俞爱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81~1482.

[15]刘 玉,田雨普.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特点及工作重点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16~19.

[16]徐成立,严 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2):66~69.

[17]谭震皖,谭明义.农村体育文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29~33.

[18]姚 磊,田雨普,余 涛.文化强国战略下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03):14~18.

[19]曾 伟,葛 飞,林伟伟.我国藏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7(05):20~24.

[20]林 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7(05):41~42.

[21]杨伟青.西农村体育文化多元结构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10~15.

[22]吴胜涛.“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冲突与重构[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03):3~7.

[23]孙宏建,张厚福,刘礼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应以学校为基地乡镇为中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05):18~21.

[24]许月云,许红峰,戴维红,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75~1477.

[25]邰崇禧,刘江山,汪康乐.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及其外部条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04):42~45.

[26]李玉新,王丽雯,董宏伟.失衡与重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主体思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05):49~51.

[27]张传义,任保国.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社会价值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03):56~59.

[28]蒋 科,黄潇潇.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01):143~146.

[29]李德芹,杜春龙,任保国.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05):27~33.

[30]郇昌店,肖 伟,郭修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运行逻辑、项目不足与完善思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01):23~28.

[31]舒为平,赵元吉,宋晓东,等.我国农村居民全民健身需求表达指标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06):21~35.

[32]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

[33]夏成前.农村体育若干问题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2):11~15.

[34]舒刚民.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05):33~39.

[35]赵吉峰.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3):16~18.

[36]董新光,晓 敏,丁 鹏,等.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49~55.

[37]王 睿,李 昕,朱晓军,等.农民集中居住条件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12):12~20.

[38]曾志坚,王冬冬.集对论下的农村体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建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2):50~54.

[39]胡 强,张建华.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02):21~23.

[40]肖 丰,李 萍,傅道华,等.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02):3~8.

[41]平永忠,任保国.乡镇政府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中的作用——以山东省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01):11~18.

[42]余 涛,张世威,王永顺,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理念和构建——以安徽歙县许村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2):11~15.

[43]江 亮,饶 平,莫迎锐,等.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61~1463.

[44]梁建平,任贞玲,李 强,等.农村体育人口“二元性”分化趋势的社会学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1):19~26.

[45]徐叶彤,芦平生.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4):6~11.

Research on Rural Sports in China Based on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 Dynamic Hot-spots Trends

ZHU Hongrui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ynamic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this study use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bibliometrics to map with VOSviewer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from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the source of journal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upled with high-yield authors. The research level and fund coupling aspects are sort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keyword coupling analysis reflects the research viewpoints and trends of the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believes: China's rural sports research experience: germination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and stability stage; many articles have fund project support, of which the majority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s; journals from the journals of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significant;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the system The rur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in the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and cultural structure under the level - the peasant sports fitness engineering research. The research on rural sports presents a trend of deepening content, scientific methods, integration of perspectives and clear objectives.

Bibliometrics; Rural sports; visual analysis; VOSviewer; Dynamia; Trerd

G80-051

A

1007―6891(2021)01―0097―07

10.13932/j.cnki.sctykx.2021.01.21

2019-10-30

2019-12-25

猜你喜欢
学报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致敬学报40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