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明代文昌帝君铜坐像的检测分析与保护修复

2021-02-02 22:50曹成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3期

曹成铭

摘 要:馆藏明代文昌帝君铜坐像表面遍布各类锈蚀物与硬结物,且存在部分残缺与裂隙,影响文物安全与展陈效果。通过前期病害调查,结合便携式X射線荧光能谱仪与X射线探伤仪对其进行无损分析检测,其结果显示存在大量有害锈,亟须保护修复。保护后的铜坐像,不仅有效地避免有害锈滋生蔓延,同时较好地满足博物馆展览及长期安全存放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明代铜坐像;保护修复;检测分析;文昌帝君

1 文物研究与价值评估

明代文昌帝君铜坐像,三级文物,为1992年深圳博物馆接收深圳铁路公安局移交的缉私文物,通高50厘米,宽28厘米,重达7.24千克,无详细考古出土信息。文昌帝君,又称文星神,源于上古星宿崇拜。宋元之际,文昌星和主文运的梓潼神合二为一,并被附会于抗击前秦仕晋而死的蜀人张亚子,完成了人神化的过程。①明初,国家自元末战乱恢复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复苏。元代民族歧视政策影响下的科举制被重新调整,面向各地学子平等开考,成为明代官方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随着科举制再次规模化、制度化,文昌星司禄职能日益突出,成了中国道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中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仙。随着民间信仰日益世俗化、社会化,民间信仰活动蓬勃发展,文昌帝君像在民间被大肆供奉于各地的文昌阁、文昌宫内,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文昌帝君有帝君、王、官员三种不同形象……入明后,文昌帝君执掌桂籍,而文职官员则成为文昌帝君最为普遍的形象。②该文昌帝君铜坐像即较为典型的明代官员形象。

该文昌帝君铜坐像头戴唐巾,两角上曲作云头,软翅自颈部分垂两肩;面庞饱满,凤眼大耳,嘴唇微闭,神情庄重肃穆,上唇、下颌及鬓角下垂五绺长须;身着明式圆领官袍,补子似饰麒麟出海纹饰,两腿分列,足穿皂靴,正襟端坐;单挞尾革带绕胸前一圈,右手拈于前胸,似轻托革带,左手垂放于左膝,宽袖及下摆自然垂落,线条富于变化,柔和流畅。底座正面、下缘以及背部共计大小不一六处镂空,底座顶部分布三处三角薄钉,用于安放时固定贴合铜坐像内壁,避免滑动移位。对于该铜坐像的保护修复,将会更好地揭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2 病害特征与检测分析

2.1 病害特征

该铜坐像曾长期放置于馆藏青铜器展厅进行展示,展厅中有恒温恒湿空调,早期受条件限制未24小时开启。其保存环境温度20~25℃,相对湿度60%~85%。2016年因展厅改造搬迁至地下文物库房存放,库房内有恒温恒湿空调,24小时不间断开启。其保存环境温度20℃,相对湿度50%~60%。目前通过表面观察,该铜坐像器型整体完整,器表分布有各类锈蚀物与多处硬结物,其中浅绿色锈蚀物呈点腐蚀状,底座内侧有大量土锈,各类锈蚀物遮挡铜坐像面部神态及衣着纹饰,严重影响文物陈列展览效果。底座左下缘有一处缺失,背面有一处长裂隙(图1)。

2.2 成分分析

由于该铜坐像尺寸较大且造型富于变化,其表面锈蚀物较为致密,因此选用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Niton XL3t 950型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pXRF)对其基体及表面锈蚀物进行无损检测。各检测点选用“矿石铜锌”模式,将测试孔对准检测区域,避免晃动保持稳定,测试时间80秒以上。

根据检测数据表1分析可知:①该铜坐像为黄铜材质,各组件Zn含量不一,铜像背部Zn含量超过25%,底座部分Zn含量2%~6%。②各组件均含有一定量的Pb元素、少量的As元素(含量基本低于4%)和微量的Sn元素(含量不足1%),其中部分锈蚀物Pb含量(8%~18%)远高于基体Pb含量(5%~6%)。③其表面各类锈蚀物中均含Cl元素,最高含量接近10%,为有害锈;其棕褐色锈蚀物为铁锈,其Fe含量超过20%。④受埋藏环境影响,锈层和硬结物含有Al、Si、Ca、S等土壤常见元素。

2.3 X射线探伤

考虑铜坐像周身遍布各类锈蚀物,且均含有害锈,需利用X射线探伤仪进一步对其检测分析,以确定其内部结构是否完整,为下一步拟定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提供科学依据。X射线探伤仪由YXLON MG226/4.5主机,YTU225-04控制单元的X光射线机以及Drr NDT CR35NDT型号的CR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构成。拍摄铜像参数:管电流0.5毫安,管电压220千伏,曝光时间40秒,焦点0.4毫米;拍摄底座参数:管电流0.5毫安,管电压150千伏,曝光时间40秒,焦点0.4毫米。最终通过X射线探伤确定其内部结构完整稳定,未发现裂隙、孔洞等潜藏的结构性病害(图2)。

3 文物保护与修复

对这件铜坐像进行拍照及文字记录,观察保存现状,结合pXRF、X射线探伤等检测分析进行病害调查统计,充分掌握文物病害特征,以此为据制定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确定保护修复工艺步骤及所用材料,编制保护修复方案。

3.1 清理锈蚀物及硬结物

该铜坐像表面存在大量致密铁锈及硬结物,多年未经清理,坚硬干燥。事先使用脱脂棉蘸取2A溶液(无水乙醇与去离子水比例1∶1)对锈蚀部位进行敷贴,着重对面部、手部、衣着及纹饰处进行软化处理。期间选用木筷,一端削成扁平斜口刀刃样式,以避免直接使用金属工具在整体尚显凹凸不平的器表下推刀清理产生修复划痕。以软毛棕刷擦刷松动铁锈及硬结物,继而以木刀施力轻推或刀尖轻挑,进行大块锈蚀物剥离。此后,选用1毫米、2毫米平口刮刀、斜口刮刀根据衣饰线条走向,轻挑剥离前胸补子等处的锈蚀物。若其线条走势被锈层填满,则使用刮刀刀尖下压戳松铜锈,随后使用斜口刮刀贴边逐步铲刮干净。部分锈层深厚部位使用斜口刮刀刀尖以合适角度,来回刮、蹭削薄锈层,使纹饰表面逐渐显露。

3.2 有害锈转化

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按摩尔数混合后,溶于去离子水中,配置5%倍半碳酸钠溶液,使铜像及底座完全浸没其中。每隔5天对浸泡液取样进行硝酸银滴定,观察是否存在白色絮状沉淀。①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器表,重新配置5%倍半碳酸钠溶液再次浸泡。反复操作上述步骤,并不定期将铜坐像用超纯水洗净后快速使用无水乙醇脱水晾干,利用pXRF对器表原锈蚀物处重新检测成分,观察是否仍有Cl元素残留。两种检测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有害锈去除完成。

3.3 缓蚀及封护

缓蚀配置3%的BTA乙醇溶液,使溶质充分溶解于溶剂之中。置于通风橱内,使用小排刷蘸取BTA乙醇溶液刷满铜坐像,缓慢平稳刷过,每次刷痕半覆盖上一次刷痕,确保器表完全覆盖。静置,使缓蚀剂充分渗透于铜坐像。重复上述步骤,再次刷覆缓蚀剂。由于铜坐像器表光滑,缓蚀剂于器表析出白色BTA结晶。采用脱脂棉蘸取无水乙醇清理白色结晶,使用文物清洁布多次擦拭至洁净光亮。

封护配置1%的PB72乙酸乙酯溶液,均匀搅拌使PB72颗粒充分溶解于乙酸乙酯溶剂。置于通风橱内,使用小排刷蘸取PB72乙酸乙酯溶液刷满铜坐像,刷覆方式同缓蚀步骤,至自然干燥且刺激性气味挥发后取出。

3.4 加固及补配

对其底座左下缘残缺部位,事先使用砂纸将其表面氧化物砂除,显出金属基体,以确保接触面粘接更加紧密。将加热软化的油泥覆至右侧对应部位,待油泥冷却变硬后取下,托贴于底座左下缘残缺部位。使用双组份Devcon青铜修补剂按照1∶3体积比充分混合,以薄刃调刀均匀涂抹油泥托底的低洼空缺处进行补配,填充至与周边齐平。待完全固化,使用打磨机、整形锉塑形打磨修整,使其与器物本体连接处过渡平稳自然。对底座背部存在的裂隙,事先使用脱脂棉蘸取无水乙醇在其裂隙间反复擦拭,清除灰尘杂质。牙签蘸取乐泰411金属专用胶进行滴入渗透加固,至饱和状停止。照上述方法使用青铜修补剂对裂隙处进行补平。

3.5 随色处理

采用虫胶漆片、无水乙醇混合矿物颜料,用毛笔采用点、涂、弹、崩、挑、刷的方式对补配修复部位随色处理。遵循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修旧如旧、可逆性以及可识别,因此在补配部位外侧进行随色,内侧保留修复痕迹。观察其表面光滑,整体为棕黑色,因此随色和玛瑙押光反复交替进行,直至与周围色调衔接过渡自然,达到外侧整体一致的修复效果(图3)。

4 结语

这件馆藏明代文昌帝君铜坐像形象生动,造型精致,为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历代文昌帝君形象衍变及明代世俗文昌信仰等课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保护修复中,发现其膛内存在若干排列不一的支钉,未来将对其制作工艺与铸造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目前,保护修复后的铜坐像形态稳定、色泽协调,不仅有效地避免有害锈滋生蔓延,同时较好地满足博物馆展览陈列需求,达到了预期的保护修复效果。未来,将利用深圳博物馆近年逐步构建起的馆藏文物預防性保护体系,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结合便携式监测仪对多种环境指标进行比较全面的监测,②做好铜坐像展陈利用和保管中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致谢:本文得到深圳博物馆卢燕玲研究馆员的悉心指导,同时深圳博物馆李怀诚副研究馆员、杜宁博士为铜坐像检测分析提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