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入案有雅意

2021-02-02 22:50孙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3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

孙璐

摘 要:古代文房用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既有地下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也有许多代代相传的日用文玩,这些都是古代文化具体而微的见证。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馆藏有大批历代文房用品,有的十分珍贵,特别是那些地下墓葬中发现的文房用品,它们传达了古代江淮地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文房用品;江淮文化;制作工艺

0 引言

文房之名,旧指掌管文书之处,《梁书·江革传》:“此段雍府妙选英材,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后专指文人书房,唐元稹作《酬乐天东南行》诗:“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文房用品,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的名称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人们更多的还是称为“文房四士”或者“文房四友”,这样显得更有文人气息。

文房用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南宋刘子翚在《书斋十咏》中所咏的文房用品为笔架、剪刀、唤铁、纸拂、图书、压纸狮子、界方、研滴、灯檠、榰案木,这是比较早期的文房用品,数量有限。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房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南宋林洪在《文房图赞》中绘制了各种文房用品图,有笔、墨、纸、砚、砚滴、笔架、臂搁、镇尺、界方、书剪、裁刀、糊筒、印章、都承盘等,由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文房用品种类丰富。明代文人屠隆更是在《考槃余事》一书中列举了45种文房用品,包括笔格、研山、笔床、笔屏、笔觇、水中丞、水注、砚匣、印章、图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压尺、贝光等,再加上笔墨纸砚,总数达49种之多,更是集古代文房用品之大成。①

古代文房用品留存至今,数量众多,既有地下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也有许多代代相传的日用文玩。明清时期,人们把文人书房里使用的一些小玩意统称为文房雅玩,它们是指除了文房四宝之外的各种辅助用具,比如笔筒、笔洗、笔架、笔盒、水盂、砚滴、笔舔、镇纸等。这些辅助用具不仅是文人舞文弄墨时的实用器物,其中更有很多是精美的工艺品。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之滨,江淮文化的文风由来已久,历年来地下墓葬出土了许多古代的文玩用品,本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房用品进行赏析,以资观赏。

1 毛笔

毛笔为文房四宝之首,唐代贯休有《笔》一诗云:“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手点时难弃,身闲架亦高。何妨成五色,永愿助风骚。”由于其材质的原因,从地下墓葬出土的毛笔数量较少,合肥五里冲村北宋马绍庭夫妇墓②、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③、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④中都出土了毛笔,非常难得。1999年泰州东郊北宋蒋师益墓葬中也出土有毛笔,墓主人蒋师益为贡生,随葬有宋代展脚幞头和一套齐全的文房用品,在全国非常少见。其中就有两支毛笔,毛笔在出土时就已经弯曲变形,一支有套,长17厘米,一支无套,长16.5厘米,非常的珍贵。⑤

2 墨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所用之物,其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使用时是将其放在砚台上用水研磨成墨汁,用来书写。宋代邓熛有《墨》一诗咏之:“一寸龙香一寸金,仙家传药不传心。香来莫作寻常看,千载文光翰苑林。”同样地在地下墓葬出土的墨也并不多见,泰州东郊北宋蒋师益墓葬中出土了墨锭一块,墨锭长20厘米,宽4厘米,已经残碎,呈长方形,中间方框内有六字铭文“金丝槐”,后三字不详。

3 砚台

砚台在地下墓葬的随葬品中比较常见,它与墨配套使用,讲究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在形状上唐代流行风字砚,两宋有圆砚和抄手砚。古有甘肃洮州洮河砚、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山西新绛澄泥砚四大名砚,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明代郭登有《砚》诗:“形模粗野已堪羞,况复驽顽滑似油。常笑石乡才不逮,有何功业便封侯。”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演变而来的,目前所见最早的砚是陕西临潼姜寨遺址古墓中出土的石砚,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①砚台到汉代基本成型,其后历代名砚不绝。从制砚原料来分类,有石砚、玉砚、陶砚、瓷砚、金属砚等。除了四大名砚以外,比较珍贵的还有鲁砚、贺兰砚、金星砚、天坛砚、易水古砚等。

泰州出土最早的古砚为1959年城西新庄汉墓出土的石黛板(图1),此处有四座汉代残墓,出土了许多文物。文物中就有数件石黛板,其中有一件较大石黛板和一个圆纽方形研磨器,板上有黛墨的痕迹。板下还有黑色漆残片,上面绘有粗条龙形花纹。由此可见,黛板是放在漆盒里面的。②黛板又被称为黛砚、板砚,汉代早期的石砚与黛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用途不同。从外形上看,石砚稍大,黛板略小。石砚是官仕隶匠用来研墨书写的,黛板则是妇人用来研色描眉的。《汉书》上就记载过:“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黛板大多装在彩绘漆木盒里,装饰得非常精美,只是这些木盒基本都化为灰烬无法留存了。

泰州出土的古砚中最出名的是一方圆形的宋代青石砚(图2),此砚台的直径达28厘米,十分硕大且沉重。石砚质地细腻坚密,仔细辨认时可见石纹隐现。此砚背面中央微凹,周围留出边沿,砚堂有一面浅边沿,在靠近边沿的一周凿有深浅不一、长宽不等的砚池。这方石砚是从城东响林庄徐守信墓中出土的,徐守信又名徐神翁,泰州海陵人,19岁时入天庆观当道士,后来遇到神人授道,经常携带一把扫帚,人们又称他为徐二翁。宋代道教盛行,出现大量散仙,他们很多都是凡人因修炼而得道,被当时的人称为神仙,有着浓厚的世俗气息,其中八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们不仅广泛出现在神祠庙宇中,还是宋元文学艺术中常见的题材。

徐神翁是一个在各种八仙组合中时隐时现的神仙,他是早期全真道信仰的神仙之一,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他的神祠遍及江南、巴蜀等地,最远至甘肃;另一方面他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比如在山西侯马金代墓葬中出土有一组存世最早的八仙造像砖雕,其中就有徐神翁的形象。马致远所写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徐神翁就取代了何仙姑。20世纪50年代,当地的农民在进行农田建设时,挖到了徐神翁墓,墓中出土了墓志和砚台各一方。墓志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徐神翁的生平,与文献大致相符,说明徐神翁确实被安葬于泰州,这方砚台是徐神翁身前所用之物。

此外,东郊北宋蒋师益墓葬中出土了石质抄手砚一方(图3),此砚呈长方形,砚堂有带弧度的浅槽。1988年,泰州职大工地出土宋代抄手砚一方,长8.8厘米,宽5.5~5.9厘米,有刀刻铭文“王□”二字。1980年,泰州市姜堰区宋代政和六年陈钦止墓葬中,也出土端砚、歙砚各一方(图4),其中端砚为抄手式,墨池旁有火珠浮雕,珠上有眼,歙砚背后刻有“颍川钦止”四字铭文,似为墓主人的珍爱之物。抄手砚是宋代流行的砚台形制,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③

4 水盂

作为文房用具的水盂和砚滴大抵同为一类,均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最早磨墨时往砚台里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水滴辨》云:“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①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他们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魏晋时期蛙形、龟形等青瓷水盂较为流行。

泰州出土水盂历经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最有代表性的有东晋青瓷蛙形水盂(图5),高3.9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5.2厘米,1992年化肥厂工地出土。釉色青灰,圆口无颈,鼓腹下敛,肩部四周分别对称堆贴蛙的头、尾以及四肢,饼足无釉,造型生动逼真。头部前倾,四肢作蹬水状,前肢有线条装饰,尾部短小,显示了西晋越窑工匠优秀的制瓷技艺。青蛙为水中之物,古代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古老的生殖图腾象征,在早期彩陶文化中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这种形状用在水盂上,大抵是取其象形之美,又有文化内涵。

唐代青釉水盂(图6),口径2.8厘米,高3厘米,1957年玉带河工地出土,通体青釉,釉色发黄,平底无釉,小巧玲珑,最为珍贵之处是在其口沿处装饰有七条褐色彩绘条纹,好似滴落的雨丝。七在古代是个吉利的数字,佛教中有“七福即生”一说,春秋战国时代有七贤人,日本也有“七福神”的传说。

5 笔架

笔架亦称笔格,为搁笔的文房用具,古人写字绘画的时候,中途偶尔休息一下或者换一支笔时,手中的毛笔要放在一个地方,于是笔架就出现了。笔架因样式不同,还有其他一些别称,如笔山,是因为形状呈多峰的山形而名,一般为五座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而次之。还有形状卧式如床而名笔床,此外另有笔枕、笔悬等称呼。据记载,1500余年前就已有笔架,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宋无名氏《致虚杂俎》记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班’,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其后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如南朝梁庾肩吾的《谢赉铜砚笔格启》,南朝梁吴均作一首《笔格赋》。

在唐代,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材质也不仅仅局限于木制,还有石质、珊瑚材质等。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更加多样化。除了原有的质地外,还增加了铜质、瓷质等。文献记载有《宋稗类抄》中的“铜绿笔格”,周密《云烟过眼录》中的“古玉笔格”。并且在地下墓葬中也发现了宋代笔架实物,如江苏无锡北宋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影青瓷兽形笔架水注,其为一件笔架和水注两用器物,是最早发现的瓷质笔架。此外,在1981年浙江诸暨一座南宋夫妻合葬墓中,也发掘出土了砚台、镇纸、水盂和石雕笔架等文房用具。墓中出土的这支笔架为石质材质,外表色泽黝黑,石质细腻润滑,雕工精美,长26.8厘米,高5.9厘米,共雕刻了二十座起伏的山峦,中部山峰突兀,两侧逶迤叠嶂,这说明最晚到宋代时期,古人已经开始对石质笔架进行人工雕琢。到了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材质的笔架,还有瓷、玉、木等材质。

泰州明墓中出土了一件珐华釉的笔架,20世纪80年代时,在泰州大冯的高完河发现了一座古墓,当地的农民将墓葬中挖到的文物送到了博物馆,送来的文物中有一方万历四十年(1612)的地券,由此可以判断这是一座明代晚期的墓葬,其他文物有石砚台、珐华器物、铜镜、青花小杯、青花碗等,其中有一件珐华釉笔架最引人注目。

珐华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代逐渐衰退,主要产于山西晋南地区,其产品以黄、绿、蓝、紫为主要色釉,底色多为孔雀绿和孔雀蓝,极少以黑色为底色。此件珐华笔架(图7)为五峰形,中间一峰最高,旁边四峰则等而渐低,下部露出了红色的陶土,珐华的颜色以孔雀蓝和紫色相间,表面刻出山峰的质感,好似国画中的皴法。此物不大,是专为人死后陪葬所用的明器,由此,我们认为这件珐华笔架的主人一定是个文人,在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也忘不了以笔砚相陪。

6 结语

以上是泰州市博物馆所藏历代文房用品的精华所在,这些珍贵的文房用品真实地反映出古代處于江淮之间的泰州地区文人士大夫们对文房用品的追求,以及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格调。■

参考文献

[1]王莲英,秦魁杰.中国传统插花名著名品赏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2]彭国维.合肥北宋马绍庭夫妻合葬墓[J].文物,1991(3):26-38,70,101.

[3]陈晶,陈丽华.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J].考古,1986(3):247-260,268,295-296.

[4]郑辉.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J].文物,1995(10):22-33,21,99,1.

[5]王为刚,潘耀.泰州市北宋墓群清理[J].东南文化,2006(5):31-36.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新发现[J].文物,1975(8):82-86.

[7]钱一峰,黎忠义,申世铭.江苏泰州新庄汉墓[J].考古,1962(10):540-543.

[8]泰州市博物馆.泰州馆藏珍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9]赵希鹄.洞天清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简论宣纸文化及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