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儿歌的音乐记忆溯源及其文化价值

2021-02-01 15:37吕丽娜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皖北儿歌幼儿

吕丽娜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皖北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处苏、豫、鲁、皖交接区,包括6个地级市(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淮河地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造就皖北地区灿烂的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碰撞融合[1],塑造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的儿歌是皖北历史变迁的见证。是我国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皖北地区儿歌的特征

(一)内容覆盖面广,形式多种多样。儿歌以即兴创作、口头传唱为主,歌词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愉悦感,歌词简洁、诙谐幽默、易于理解,生活气息浓郁。皖北儿歌主要有叙事类、故事类、游戏类、教诲类等类型。叙事类儿歌主要是记录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场景、建筑等元素的儿歌,形象展示皖北承载的历史文化,展示皖北人们的风俗习惯,如《红芋谣》中红芋在精米细面匮乏的贫苦年代充当填饱肚子的重任,红芋成为皖北人们饥饿年代的历史见证。故事类儿歌主要是用浅显语言记录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有助于丰富幼儿词汇,获取新的知识,如《老公鸡》描述闺女出嫁时爹娘哭、嫂子笑,将婆媳、姑嫂间亲疏远近、矛盾以故事形式展示出来。游戏类儿歌主要是幼儿做游戏娱乐时传唱的歌曲,多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如《盘脚盘》《唠扯歌》《拣大板》《小柏孩》等,幼儿做游戏时互相对唱,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增长了知识,与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教诲类儿歌主要是通过儿歌将整个世界呈现在幼儿面前,从启蒙益智角度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如《扯扯捞捞》记录幼儿成长过程,寄托了父母对幼儿的期盼。

(二)语言极具地方特色,韵律优美。皖北方言以中原官话、江淮官话为主。名词的使用:如俺(我)、外母(岳母)、马妈(老婆)、嘎(家)、贺堂(学校)、姥娘(姥姥);阜阳方言坑沿(小河边、沟边)、叫角(皂角);宿州方言ya(爸)、diadia(爷爷);动词的使用:勤(向、寻)、七(吃)、气(去)、搜(梳)、搂(抠)、戳喽(捅破);为了使儿歌传唱时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创作者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起兴、顶真、反复等表现手法。如川月姥姥,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用起兴手法,描述灾难时期,人民的贫困生活;“咱俩好,咱俩好,咱俩对钱买手表”“听不见,听不见,屙恁一当院”“蛮子,蛮子,屙屎炸丸子”,格式整齐有序,情节跌宕起伏,充满语言美,反复强调,韵律优美,表达幼儿对事物的强烈情感。此外,皖北儿歌使用长短句搭配使用,活泼、轻快的语言传唱起来比较顺畅,如“鸡蛋壳,鸭蛋壳,火磨虫子来抱窝;鸡蛋皮,鸭蛋皮,火迷虫子来赶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花着脸;先搭棚,后搭彩,鲜肉包子往上摆”。

二、皖北地区儿歌的音乐记忆

(一)兼容性——皖北儿歌传承着“淮河文化”的过渡兼容性。淮河文化是指黄河南侧、济水、长江下游北侧区域,与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相互渗透,具有鲜明的过渡兼容性质。在淮河文化碰撞之下,皖北儿歌呈现出兼容性的淮河文化特色。如融合了江南水乡吴侬软语又融合海派文化奔放而含蓄的“小小鲤鱼粉红鳃,上江游到下江来”,融合齐鲁文化重伦理、吴越文化思软优雅且具淮河文化特征的“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淮河流域历史风貌完整,彰显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皖北儿歌出现欢快活动、热烈欢腾与轻灵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形式简单又不简陋,内容单纯又不单调,极具地方兼容性文化特征。

(二)意境——皖北儿歌呈现着“诗意空间”的唯美意境。皖北儿歌描绘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生活场景与儿歌所要表达的童心童趣、思乡怀人、民俗风情、寄情山水等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唯美艺术意境。皖北儿歌唯美意境结构特征是“如见眼前”的“实境”与“见于画外”的“虚境”的虚实相生,“虚”是“实”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作的目的,而虚境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以实境为原型的,如“春季迎春花儿鲜,昭君珠泪晒窗前......夏季荷花玉亭亭,巾帼英雄穆桂英......秋季金菊花儿黄,木兰从军赴疆场……冬季腊梅傲雪霜,文姬归汉意志坚”,通过实境四季不同的花与不畏寒威、战功卓著、孝烈忠君、博学多才的王昭君、穆桂英、花木兰、蔡文姬的故事情景交融,虚构人物演绎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正是皖北儿歌这种展示意境的真实感受,“花鸟皆可因情相牵”,使幼儿传唱时感受到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活泼明快的想象空间和诗意空间。

(三)情结——皖北儿歌充满着“淳朴、豪爽”的精神美。皖北主要有满、蒙、回、藏、维、彝、壮、傣、羌、布依等少数民族,由于各种不同文化、民族交相融合,原生态的景观和千年历史底蕴,塑造了皖北地区人们淳朴、豪爽、乐天的民风,人情味浓厚。皖北儿歌蕴含着一种淳朴、豪爽的民族精神。如“抹抹桌儿扫扫台,忙把酒宴摆起来。先摆金针和鸭块,四个碟儿压细台”,描述普通人家摆酒席请客人吃饭的场景,先把家里桌子、灶台打扫干净,饭桌赶紧支起来,筷子、勺子、4个压桌小菜都摆置好,酒香弥漫,表达了一家人对客人热情。皖北儿歌紧贴日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真实热烈的精神诉求和家长里短,彰显了皖北人们豪爽的个性,如,“吃过饭,上南塘,出门碰见我同行,我见同行笑哈哈,同行见我哭一场,我问同行你为啥哭,同行说:俺娶个媳妇好尿床......”,充满着世俗的幽默和真情实感的直接表达。

三、皖北地区儿歌的文化价值

(一)记录区域民俗风情。儿歌是人们面对生活、家乡、热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景物、每一个瞬间都是儿歌创作的源泉,生动活泼又流畅细腻的儿歌展现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和民俗风情。“拍得巧,对的巧,两把剪子对起来铰......铰对老牛啃青草,铰对鸳鸯铰对鹅......”,描述阜阳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时幼儿传唱的游戏类儿歌,用于装饰岁时节令的吉祥内涵的剪纸艺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同时也有驱凶辟邪的想法。“一百饼子一百耙,一肩挑到外母嘎,外母勤我讨肉七……放一跨炮,黑得我上一跳……我要搂神仙的屁股眼”中,订婚仪式是婚俗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要将聘礼(饼子等)送到女方家中,并送给岳母一些肉吃,放炮庆祝,图个吉利,通过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生动展示皖北人们在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习惯,内容浅显易懂。

(二)文化认同价值。儿歌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态度、元素、评价,是特定个体或群体在某一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历史维度中以一定标准衡量、评价、规范某些事物的行为。皖北儿歌通过对本群体共同记忆的历史人物、事件、场景、生活习俗等共同文化进行描述,在传承习俗的同时也承担着文化认同的价值传播功能;在民俗节庆活动中唱“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儿歌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经验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勾起人们对儿时天真烂漫、嬉笑打闹、无拘无束生活的美好回忆,是打造富有生活气息场景记忆的重要元素。

(三)彰显德育意蕴。皖北地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融合性的地域文化之一,皖北儿歌根植于这片沃土,孕育于生活中,浓缩着风俗民情,散发着人生哲理,传承于一代代皖北子孙德育行为中。皖北儿歌记录着区域文化特色,注重拓展幼儿活动范围,是启迪心灵、开发智力、助于幼儿德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游戏类儿歌、谚语类儿歌、知识类儿歌的传唱中实现语言能力培养、想象力培养、生活自理及心理品质培养等德育方面的成长。通过儿歌的赏析、吟诵、唱跳等方式,讲述体验感受,使儿歌中蕴含地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地柔化进幼儿的感知中,使其传承的优秀品质潜在印进道德标准中,从而培养幼儿道德认知、判断、践行的自觉行为。幼儿在自然、欢乐的儿歌情景中,用自己的行动、语言,感悟德性,感受世间的真善美,童趣与温情自然流露,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猜你喜欢
皖北儿歌幼儿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睡觉儿歌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