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植,李 瀛,王成涛
(1.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北京 100082;2.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工作面临着调整重建、规范管理等一列艰巨的任务。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高校实验室工作初步实现了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
为全面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强部属高校财产、物资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对1965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进行修订。1979 年9 月,正式颁布《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草案)》《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试行草案)》等。上述文件是为清产核资工作作准备的重要措施,是朝着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和适当扩大学校管理自主权的方向进一步改革体制和管理的办法。
1980 年8 月,教育部颁布试行《教育部共管共用仪器设备管理办法》。1982 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对全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和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报表统计,每年度各高校填报《教供1 表》和《教供2 表》,报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厅(局)汇总,再报送教育部生产供应管理局汇总统计。之后,又增加对全国普通高校实验室工作情况的学年度统计,此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07 年。1989 年后,除报表外,同时报送微机数据软盘(5 吋盘)到教育部信息中心,到1992 年,在微机上汇总了1 000 余所高校软盘上的数据。由于仪器设备分类编码统一、信息表达规范,实现了在全国共享高校仪器设备信息的目标,填补了国内在用仪器设备微机管理的空白,当时在国际上应属首创。
为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会议”精神,1983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领导和加速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明确高校实验室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工作目标和措施[10],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科研规划,因校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六五”期间后两年和“七五”期间实验室建设规划。同年12 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是高校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文件和基本法规,规定了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基本任务、实验室设置、实验室管理与体制等,明确了各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分管全校的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的体制可分为三种形式:由校(院)直接管理、由系(或基础部)管理、由学科组或教研室管理,要求有管理实验室的工作机构(处或科),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根据需要少数重点院校可组建地区、部门或国家实验中心[11]。
1)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会议。
1983 年10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会议”。中央各有关部委教育司(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教(教育)厅(局)长,部分高校的院校长和其他干部共230 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进一步明确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认识、确定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原则和措施、部署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和修订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交流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等内容展开,并对筹备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交换意见。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指出,搞好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是适应形势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贯彻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方针,加强对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领导,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一,要提高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领导。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重要基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实验室首先必须现代化。
第二,要认真搞好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更有成效地建设实验室。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实验室建设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形式的要求提出奋斗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实验室。
第三,要坚持勤俭办学,加强管理,讲究投资效益,落实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问题。鼓励学校争取各方面的投资加速实验室建设,在经费管理办法上要改进,实验室工作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考核,通过责、权、利的结合,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要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各校都要调配一批教师和技术人员充实实验技术队伍,建立教师定期轮流到实验室工作的制度,要认真落实政策,合理解决职称评定、考核晋升和生活待遇等问题。
第五,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高等学校实验室,更有成效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开创实验室工作的新局面。
2)第一个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
1981 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建委、国家科委联合给国务院提交《关于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部分高等院校建设的请示》。鉴于我国教育事业长期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严重不相适应。如世界银行能提供贷款,建议国务院批准接受,款额可在2.5 亿美元之内。
此贷款列入国家统借统还项目,初步分配主要用于教育部所属的26 所重点高等院校,建立44 个中心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和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室,约需贷款1.04 亿~1.4 亿美元。培训师资,改进大学管理,拟派遣600~1 000 名教师出国进修,购买图书资料等,约需贷款4 800 万~5 000 万美元,共计贷款2 亿~2.5 亿美元,国内安排配套的基建投资和费用约1.25 亿人民币。
3)第一次大学实验室和技术管理国际研讨会。
1983 年11 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教育部在上海举行“大学实验室和技术管理国际讨论会”。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担任会议主席,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及工程中心主任、卢瑟福实验室主任、英国帝国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等以及国内46 所大学的79 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高校实验中心(包括计算机中心、现代仪器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力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和仪器设备选购、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实验技术、行政管理人员职能以及人员培训和考核晋升等问题。会议把“实验室和技术管理”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对改进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有很大启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验室方面国际研讨会。
1984 年5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是对1979 年印发的两个《试行草案》的修订,明确了仪器设备在管理、使用、保养、维护方面的要求[12]。为加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根据教育部1982 年10 月审订通过的《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科部分课程教学大纲》,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制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实验仪器设备配备方案》,并于1984 年11月审订通过,1985 年7 月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三个专业实验仪器设备配备金额为117 万元。据1984 年底的统计,全国120 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平均每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62 万元。
1986 年5 月,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国家教委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执行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为当时高校中一批年龄较大、学历相对较低的实验技术人员提供了评聘机会。
1986 年9 月,国家教委教育技术装备局印发了《高等学校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设备器材损坏丢失赔偿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两个文件。
为加强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做好工程技术职务的评审、聘任或任命工作。1987年6 月,国家教委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实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为直属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评聘工程技术职务提供了考核评审方向。1988 年2 月,国家教委教育技术装备局印发《高等学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等级和标准的暂行规定》。
1989 年11 月,国家教委高教司印发《综合大学物理专业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是在总结近10 年各校教学实践和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明确规定综合大学物理学专业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两门课程必须达到最基本要求。
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加强高等院校的物资工作,1990 年3 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等院校物资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文件明确,要加强物资工作归口管理,理顺管理体制。由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归口管理物资工作[13]。
1)发挥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效益经验交流。
1985 年1 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发挥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效益经验交流会”。世界银行贷款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院校及其他有关院校领导共36 人,贷款办公室、设备部门有关干部,教育部生产供应管理局、外资贷款办公室及有关司、局的同志共133 人参加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同志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专家审议委员会主任张光斗、副主任陈德明出席会议。会议交流了发挥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效益的经验,讨论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问题,研究了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考核评估标准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更好地发挥了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效益。
2)第二个世界银行贷款大学发展项目。
1985 年1 月,国家计委批复《教育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集中用于加强中央23 个部门所属34 所高等院校的154 个重点学科、专业与两个师资培训中心的建设。投资总额为人民币7.1 亿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部分1.45 亿美元(暂按评估时牌价1∶2.4 计算,折合人民币约3.5 亿元),国内配套设备与基建投资部分为人民币3.6 亿元。世行贷款中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为9 800 万美元,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与人员交流为1 700 万美元,政策研究与今后项目准备为400 万美元,不可预见费为2 600 万美元。
1981—1991 年,在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国家教委)组织实施了7 个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项目。项目支持了412 所高等院校,较大力度地改善了这些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及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了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第一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表彰大会。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激发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表彰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1986 年11 月,国家教委在青岛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复旦大学表面物理实验室等110 个实验室为先进集体,华东化工学院诸葛濂等38 人为先进工作者,并颁发荣誉证书、奖牌和奖品[14]。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同志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4)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成立。
1986 年11 月,国家教委在青岛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推选黄辛白副部长为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理事长,聘请谢希德教授、张光斗教授、虞福春教授、蒲蛰龙教授为研究会的名誉顾问。会刊为《实验技术与管理》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并作为公开发行的期刊。
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对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工作提出三点希望:首先,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以适应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需要;其次,在群众初步发动起来以后,要把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研究会要力争每年在若干问题上有研究结果,为主管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再次,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全国实验室管理研究成果,使实验室管理逐步形成一门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科学[14]。
5)第二次大学实验室和技术管理国际研讨会。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审评团团长、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贝尔奇教授的倡议,1987 年1 月,国家教委委托复旦大学主办“第二次实验室和技术管理专题国际研讨会”,就国家实验室、大学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复旦大学谢希德校长任大会组委会主席,邀请了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12 位著名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介绍了国外管理大型实验室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专题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15]。
6)北京中关村地区联合开放大型分析仪器。
1985 年,为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国家科委组织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化工部、北京市科委成立“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软课题研究组。经调研、论证,提出改革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的建设性意见。1987 年,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委联合组织管理机构,在大型仪器高度密集的中关村地区组织建立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对外开放的横向联合体——北京中关村地区联合分析测试中心。最初参加联合测试中心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 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物理所、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半导体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化冶所、感光研究所和北京市理化测试中心等9 个单位。首批开放了8 大类、57 台件的分析测试仪器,总值人民币4 000 余万元[16]。
1988—1994 年,向联合分析测试中心申请使用基金的人数达26 373 人次,对外提供了198 470 个机时服务,完成研究课题4 953 项次。提供了各类分析测试图谱、照片上千张,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作用有:①提高了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利用率,减少了重复引进,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和外汇;②实现科研、教育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为无同类仪器单位的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③支持了一批重点科研课题,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④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⑤机组人员在开放工作中提高了分析测试水平。
1997 年5 月,在总结分析测试中心近10 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科委、国家科委条件财务司、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国家自然基金委综合计划局决定建立“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资金”,用于支持参加协作共用科学仪器装备运行费的补贴,并印发《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7)中国国际教育技术装备展览会。
1990 年9 月,由国家教委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出席开幕式。
从1994 年第三届开始,国家教委委托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主办中国国际教育装备展览会,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委员会、世界教具联合会和英国贸工部赞助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王光英、雷洁琼、钱正英、钱伟长以及教育部领导分别出席开幕式或题词。
20 多年来,在教育部领导和广大高校的关心支持下,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地区教育装备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专业展会,成为促进我国教学仪器行业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1992 年6 月,为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国家教委发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7],并鼓励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18]。《规程》明确,高等学校实验室设置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和事业总体发展规划,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全面规划;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工作,由国家教委归口管理,高等学校应有一个校(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对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主任的聘任与职责做了规范;要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实验室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重要因素[17]。1992 年的《规程》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纲领性基本法规,贯彻实施有利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是高校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1993 年3 月,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发出《关于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证书培训班的通知》。同年12 月,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发出《关于举办师范专科学校实验技术与管理示范培训班的通知》,以保障全国120 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
1994 年8 月和1995 年12 月,国家教委先后公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基本信息集》和《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基本信息集》,明确作为国家教委数据交换标准颁布实施,作为在教育系统内部交换信息时必须遵循的标准,而且在每年的统计报表中应用。1996 年,在“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上实现了网上可查阅。
1997 年1 月,国家教委颁布《26 种现代分析仪器分析方法通则及检定规程》。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组织专家编写完成了《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方法通则和检定规程汇编(试行)》,进而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听取了24 家分析仪器公司技术专家的意见,吸取国外的标准、方法和规程,并在中科院有关院所征求意见修改。于1996 年完成了《26 种现代分析仪器分析方法通则及检定规程》审定工作,这是一项填补国家空白的工作。
1997 年7 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校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工作,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度。再次对实验室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安全教育,消除事故隐患。
1)国家科教用品免税政策。
为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对科教用品进口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1981 年财政部、海关总署(81)署税字第857 号文件和(89)署税字第337 号文件进行修订,并于2007 年1 月,以署税字第45 号令颁布《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2011 年6 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第45 号令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并重新公布。
2)第二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会议。
1991 年10 月,国家教委召开“第二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朱开轩、邹时炎出席会议。朱开轩副主任的报告主题为“深入改革,发挥效益,把高校实验室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会议总结了“七五”期间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成绩,讨论了“八五”期间的工作思路、指导方针和目标;表彰了全国高校实验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和讨论实验室工作有关的7 个文件[18]。在“七五”结束、“八五”开始之际召开本次会议,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朱开轩、邹时炎以及中央部委的司局长、省教委主任、院校长出席会议,体现各级领导对实验室工作的高度重视,使许多负责实验室工作的同志很受鼓舞。
3)第二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表彰。
1991 年10 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表彰全国高校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共表彰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等215 个先进集体,邵宏翔等303 名先进个人。这是第二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表彰。
4)国家计量认证。
1991 年12 月,由国家教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成立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是国务院36个部委专业评审组之一。1992 年,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在获得计量认证证书和授牌后,作为检验机构能为送样检测单位提供第三方公证数据,具有法律地位,这引起了各重点大学的中心实验室重视,纷纷申请评审,更大规模地开放实验室,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1997—2003 年,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或换证的73 个实验室中有49 个是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组织评审的。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下,由高校培训和考核合格后,颁发计量检定员证书。通过高校开放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工作,培养了一批现代分析仪器的计量检定人员。1998—1999 年,计量认证工作为34 所高校培训了300多名计量检定人员,其中249 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证书。
5)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
1992 年10 月,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在南京举办首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订货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在高等教育教学仪器行业的品牌展会。2000 年春季,更名为“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2018 年1 月,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原副部长杜玉波、周远清、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领导出席展览会开幕式。20 多年来,在教育部领导和广大高校的关心和支持下,展览会的规模和知名度日益提升。
1)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
1995 年7 月,为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意见,执行《高等学校实验室规程》,国家教委印发了《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的通知》。
1997 年8 月,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在长春市召开“高等学校实验室与物资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的主管实验室与物资工作的负责同志及部分特邀高等院校设备处长、专家78人出席会议。期间组织了有关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及物资工作经验的交流与研讨,现场学习了吉林大学等5 所大学的17 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评估工作[19]。
1999 年4 月,教育部高教司印发《关于继续做好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的几点意见》。2001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情况汇总表》和《汇总说明》;2002年1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情况汇总表》的通知;2003 年1 月,教育部高教司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情况汇总表》的通知,检查汇总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情况,扎扎实实组织督查、部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各级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的积极配合下,历时8 年的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进一步提高了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水平。
2)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总结表彰。
1994 年12 月,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国家教委同期组织召开教育分会场会议。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由国家计委1984 年组织实施的一项建设计划。会议是为了总结国家重点实验室10 年的建设经验,使国家重点实验室真正成为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实验水平、管理水平的新型科研基地,成为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国家队”和人才培养基地而组织的。15 个部委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以及43 个高等学校主管科研的校长、副校长、科研处长,全国高校的9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参加了会议(农业部、卫生部、中科院所属高等学校除外)。
据对已建成的 3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统计,1988—1993 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98项、“863”计划项目466 项、攀登计划项目及相关课题44 项、国家基金项目1 071 项、国际合作项目151项。据1993 年统计,已建成的3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91—1993 年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9 项,省部级奖励210 项。1989—1993 年在国际学术性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94 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 167 篇,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 841 篇,出版中文专著286 部、外文专著13 部,1991—1993年进入国际4 大检索的论文数达1 614 篇。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3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67 个硕士学科点、61 个博士学科点、54 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人数稳定在350~360 人,博士毕业生每年以19.7%的幅度递增,博士后出站人数也以41.5%的速度迅速增加。这充分表现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骨干基地。
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3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已由建设前的6 956 万元增加到32 252 万元,累计筹集资金25 296 万元,实验室的建设面积和设备数目也比建设前增加了近8 倍。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在编人数已达到3 080 人,人员的学历结构也已明显地有别于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其中博士生占22.3%,硕士生占22.2%。另外,当时在建设中的57 个重点实验室已利用世界银行贷款7 000 万美元,筹集配套资金1.48 亿元,在建成并通过验收后,高等学校分期分批建设了10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3 个实验室),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环境资源等多个学科,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能源、交通、机械、电子、自控、生物工程、农医等多个重要领域。
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同志在国家教委分会上做了题为“认真办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和发展高校基础性研究”的重要讲话。
3)“211 工程”和“985 工程”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
(1)“211 工程”项目。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211 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校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国际形势而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九五”期间,在99 所高校主要安排602 个重点学科和两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十五”期间在107 所大学主要安排821 个重点学科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三期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升级”“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体系”三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九五”和“十五”期间总投入为368.26 亿元,2005 年整个科学仪器设备的总值是1995 年的5.4 倍。“211 工程”使重点建设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高,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211工程”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提升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品牌工程。2008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11 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后,同意进行“211 工程”三期建设,中央将投入100 亿元建设资金。
(2)“985 工程”项目。“985 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对“985 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共投入资金450 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64.9 亿元。“985 工程”的建设成效显著,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有力推动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产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2017 年1 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9 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 所,“211 工程”和“985 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