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

2021-02-01 22:42:00何冬妹
关键词:团体辅导个体

何冬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1]大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但有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偏差,即太过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主观上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处理事情也往往从自我的视角出发,而忽略客观事实或他人的感受,不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如果长此下去,势必会形成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同时,也会对其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影响。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及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是自我意识不正确所造成的。

在绘画治疗的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主要是通过绘画创作和成员之间的互动,把自己的内在意识与作品相连结,进行自省和觉察,从同伴那里寻找到积极的体验和恰当的反馈,以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团体中的人际合作加强自我的力量,跨越自我的合理化过程,重新塑造和完善自我。山中康裕曾说:“通过解读作品的含义和自我表达,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通过和他人互动,再次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拓展对自己的认知。”[2]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了解,主体的自我统一性和连续性可以得到反映,通过体悟“理想的自我”,发现现实中自己存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是与随意胡乱创作、停顿创作有本质区别的,是发现真正自我的过程。

一、绘画疗法的概述

绘画疗法是表达性治疗方法的一种。它以绘画这一非语言的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并为个体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在创作中使个体发现崭新的自我建设资源,加以整合,获得自我疏导和疗愈的能力。严格意义上讲,绘画疗法是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对大量的艺术作品及其作者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宇宙中人类的冲突和疾病可以促使创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描绘于画布之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病人,最终的艺术品都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他们的内心挣扎和对生命的理解。他的学生卡尔·荣格在治疗中常常会要求或鼓励患者投入绘画之中,他认为绘画中个体要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运用的过程就是转化和恢复的过程。两位大师的早期研究为后来绘画疗法的确立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研究发现,人类的左脑主管言语化思维,右脑储存图像化信息,我们的很多情绪都储存在右脑当中。所以真正的情绪体验仅靠语言不能完全被表达出来,或者干脆在言语化的过程中被隐匿了。而这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压抑情绪进入人的精神领域之后,将会导致个体遭受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困惑。同时,大量的研究也已经显示这种言语性的表达具有高度的防御性,所以当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痛苦时,更容易通过非言语的艺术形式把冲突的情感表达出来。

美国的艺术治疗创立者玛格丽特·瑙姆伯格认为,个体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被压抑的冲动表达出来,这使得无意识层面的东西进入了意识层面,就能被了解,从而出现真正而持久的改变。[2]这种方式被她称为是个体的自发性艺术,她强调个体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的洞察和领悟,而治疗师不要刻意对个体的作品做出解释。伊迪丝·克莱默重视“升华”的作用。[3]她认为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个体进行治疗的过程。[3]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它融合了符号化、识别、置换和整合等多种心理机制,它促使个体的内驱力升华,使其心理问题得到纾解。[3]

二、绘画疗法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加速团体凝聚

在绘画治疗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通过绘画创作的表白和袒露,也会让其他成员感到意外和惊喜,尤其是那些不善语言表达的成员,他们会效仿着用绘画去表达自我。同时,集体的绘画创作属于合作性的任务,比如集体创作一幅壁画。创作中,大家会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建立信任。这样就会将团体内的个人孤立性降低到最小化,以加强团体的凝聚力。

(二)促进人际互动

将绘画治疗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创造性地促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常规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靠言语表达来互动的,而绘画治疗团体却为成员之间提供了非语言表达的连接方式。尤其是针对那些焦虑、退缩、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个体,绘画作品所表露的信息及分享让他们有机会被倾听。同时,那些善于语言攻击的个体也只能通过绘画来传递思想,这就大大减少了团体中人际互动的阻力。

(三)改变团体模式

绘画治疗的团体可以打破常规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常规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小组规模为8~10人,最多也不超过12 人,小组的团体动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形成。但绘画治疗团体可以把成员划分为更小的团体,以单人、两人或三人的形式进行绘画创作,达到快速增强和重组团体内动力的目的。

(四)降低自我防御

绘画在团体中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作品本身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作品是个体潜意识的表达,是个体的一个部分,但是成员在创作和解释绘画作品时却不会存在任何恐惧心理,即使是关乎到个体的隐私信息,绘画也可以避免语言上潜在的威胁性。因此,他们能够放下自我防御,积极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和分享当中,并希望得到同伴的关注与反馈。

(五)呈现内部冲突

绘画心理学认为,绘画是天然表达自我的工具,能将潜意识里压抑的情感和冲突呈现出来。当团体辅导的进程中遭遇抵抗和防御时,绘画可以作为破冰的工具,让成员内心的想法和秘密更容易流露出来。如可以让成员完成一个主题画“画出一个问题”,个体就会被引入团体辅导的方向,在作品中呈现自己觉得尴尬或感觉不适的内心冲突。

(六)突显自我价值

绘画疗法是通过作品进行自我探索的旅程,它能够为个体提供一种澄清混乱思想和情感的具体方式,增强自我价值感。绘画创作的作品本身就可以让个体产生积极的体验,当个体解读和表达作品时,自己的存在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再加上团体中与他人的互动及被他人认同,就更增强了自我的价值感。

(七)增强疗愈效果

绘画疗法具有目的性不明确、易被个体接受、降低自我防御等特点,相比常规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它会传达出更多的信息,甚至直接接近个体的核心问题。在绘画治疗的团体辅导中,个体、作品和他人三者互相作用,在互动中个体发生变化,使之适应团体的环境,进而适应象征性环境,最后适应社会环境,达到理想的疗愈效果。

三、绘画疗法在自我意识团体辅导中的实施过程

(一)画树冥想,启动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画树冥想活动能让学生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下,主动开启自我探索之旅。美国心理学家巴克对树木画很重视,他说,树木画其实就是一幅自画像,相对于人物画,树木画更加容易使人产生联想,是一种很好的投射法。[4]

学生在画树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无意识就能够被投射出来。教师事先准备好图画纸和彩笔,在营造的安全氛围里,带领学生们进行画树之前的冥想:想象你的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怎样的环境……它目前的状态怎样……是你喜欢的样子吗……你想象它正在这样的环境里尽量成长……冥想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创作阶段。一名大二学生在团体中创作了一幅题目为《生生不息》的作品,作品表现一棵蓝色的树,它有着红色的树汁,树根扎得并不深,但树干却强壮有力,他说这棵树有着火热的内心,可是它的外表却包着厚厚一层冰冷的东西,它会在土地里不停转圈儿,生生不息。另一幅作品《倔强》是大一学生创作的,它描画了一棵长在悬崖边上的开满了花的树,它正在接受着风雨的洗礼,艰难生存着,此时的太阳光芒已经被乌云遮挡上,可这棵树依然坚强地伫立在山崖上。

我们抛开所有绘画分析的部分,只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思绪,不做任何分析和评判。因为这是学生自我的一个部分,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内在的自我充分地展现出来,让他们看到自己具象的情绪情感,去完成一种由内向外的转化。

(二)互动赏画,专注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如是否满意,或是否悦纳自己等等。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水平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也不排除发展中会发生变化。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与自己相关联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因此,他们会特别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或地位,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他们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不一致或存在差异时,便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体验。因此,他们的自我体验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当学生们的绘画创作完成之后,辅导老师要求大家把所有的作品放在团体的中央,每个人都要认真观察、用心体会每一幅作品,包括自己的作品,并写下自己对每一幅作品的真实感受,然后将写好的便签放到作品的下面。这是一个需要专注和共情参与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与感受,会对自己的作品有进一步的觉察,会对自我接纳与不接纳的部分更加清晰。当所有的作品下面都放满了便签后,每个人拿起收到的爱心便签,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这时,他们内心的自我体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三)分享交流,整合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有了合理的自我认知才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一般通过对自身状态、周围人群及周边环境的感知,对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做出反应。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惑时,就会出现不合理的认知,比如对自己、对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等认知偏差。

分享交流是学生们自我表达和相互接触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在团体里讲述自己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及意义,并对便签上的留言给予反馈,对自己接纳的与不接纳的原因加以说明。团体内其他成员也会对其做出反应,对赞同的部分加以肯定,对不接纳的部分稍作解释。一位大一的学生创作了作品《未知》,作者对便签上写着的“枯黄的,给我凄凉的感觉,但其中又很有生机”的内容表示不认同,他说更欣赏“觉得自己现在不够好,希望努力创新,做一个崭新的我”这句话。现实中他对目前的自己非常不满意,希望自己能够脱胎换骨,获得重生。但是,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分享交流,他的绝对化的认知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他认为自己带着缺点去生活也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大树重生长出新芽,也证明了这棵树生命力的强大。他在经过了自我觉察和听取他人的回馈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了整合,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

(四)拓展创作,提高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不断的内化指导的过程。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也不排除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的因素,所以他们在自我控制的水平上要不断加强训练。学习自我控制是一种自发状态的认知结构,它需要启迪,需要教学干预,以促使其唤醒,进而过渡到自觉水平。拓展绘画创作的过程便是一个极佳的训练过程,作品创作出来之后,通过交流、分享和自我察觉,学生们对自己的内在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于是会在“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做出判断,更好地调控自己,在“现实我”上做出选择,进而改变。一名失恋的大一学生创作了作品《殇》,作品讲述了其曾经拥有的一段美好感情在他如愿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夭折了的故事,所以他感觉此时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色彩的。后来,他在拓展创作中,将原来的作品撕碎,重新拼贴创作出一幅新作品《加油》。他认为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个作品的创作,看到自己的新作品之后,心里突然觉得敞亮了很多。画面上的那只大大的鞋子就是他自己,他的路就在自己脚下,他要坚强地走下去。只要自己善于发现,生活处处都有惊喜,他不想留在伤感之中徘徊了。

绘画疗法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不仅限于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内在的压力,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处理内心的冲突,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和社会技能的提高。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个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等数学(2022年8期)2022-10-24 02:06:56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01-22 03:09:00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环球时报(2012-03-28)2012-03-28 14:27:00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28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