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泰
为集中呈现和直接探讨在“双一流”建设中进行的新研究、提出的新观点、积累的新经验和遇到的新问题,2019 年6 月2 日,“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该研讨会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主办。研讨会以“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为主题,与会专家从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大学使命等维度对其进行探讨,还针对构建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卓越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根、发展之本。一所大学只有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一流本科建设目标,应做到敢于尝试、勇于担当、善于合作、善于分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研究员认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产生了新的成果。由南京大学陈骏院士领衔的“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这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委托课题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 年8 月,课题组撰写了《以本为本、以评促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报告。2019 年1 月,课题组发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引起社会对本科教育质量问题的广泛关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要建好一流本科专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韩筠编审认为,支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着力于课程建设、教材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一些基本要素的建设和提高。课程是构成专业的核心要素之一,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指引,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流在线课程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重要抓手和内容[1]。近年来,中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在线课程并未真正的对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作用的问题。因此,推进在线课程建设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是当下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任务。
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应该以在线课程的建设引导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以在线课程的建设推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在线课程的建设促进专业课程的优化升级,以在线课程的建设催生教与学环境的多元化,以在线课程的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龚放教授认为,“学生为本”与“教师为要”是教育要素中最重要的二维,从纵向教育过程看,不同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占比有所不同,仅仅强调“学生为本”不仅不够,而且可能导致偏差,因此还需要强调“教师为要”。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师生共同体”。大学师生共同体的意蕴具有三个领域和三重境界,即认知拓展、情感互通及共生创生。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必须面对“师生共同体”问题。
只有重新回归教授“忠诚于学生”,才是真正回归了“大学之道”,只有重构大学“师生共同体”,才能使大学的学风得以醇厚,学统得以传承,学派得以形成,学术得以繁荣。龚放教授建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教育应该控制招生规模,增加一线教师,提高师生比,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授设立本科生接待日及加大学生问责的权重。
19 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不仅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一流本科教育理念提供了借鉴经验。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优秀青年的思想里激活科学的理念”[2]。大学在给予学生专门教养知识之前,必须先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的学问整体。教师不能像著作者那样只提供研究所达到的结果,而应至少在学问的高级层次展现达到结果的方法。大学的教师并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学生不仅是独立的学习者,也是独立的研究者,这是学生对于大学、教师所应负起的责任和义务。
更新教育理念是当下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认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起指导作用的理念必须是先进的,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引导本科教育走向一流。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教育发展的趋势,引领教育改革的走向。因此,一流本科教育理念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适切性。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冒荣教授认为,一流大学建设中特别强调一流本科教育,这首先是为了纠偏,即纠正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一所大学或大学某一学科称之为“一流”的基本特征或主要标识在于“杰出人才、尖端成果、创新基地”。然而,在由杰出人才、尖端成果和创新基地构建的“一流”辉煌楼宇下面,还有其内在基石,即追求卓越的本科教育,这是杰出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在为尖端成果的获得提供充裕的后续力量。
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在一流本科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运动式改革的“过度效应”、模糊划界中的“分层效应”、一流评价下的“绑架效应”和抑制人力资本投入外溢方面的“双面刃效应”等负面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所所长赵炬明教授以1990 年美国高校问责运动为背景,阐述美国在SC改革时代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与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通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育使命和哈佛学院的教育使命来说明不同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矩阵和课程设计矩阵。学校教育使命表明一所学校在本科教学上秉持的方向和价值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灵魂。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专业管理的“三部曲”,即专业质量标准、专业计划和专业管理。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少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缺少系统管理和全面管理、缺少明确的管理主体、缺少一个可以保障质量保障体系能自动发挥作用的机制[3]。在学校使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四个方面都存在目标与标准不清的问题,因此也缺少明确的质量检验要求。应该系统研究现有质量保障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设计和试验新机制。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校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授认为,一流大学应该重视本科教育和立德树人工作,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靖宇研究员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领导者引领,一流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教育学科滋养。
大学作为高深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知识权力,国家兴衰,大学负有重要的责任,这要求大学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建设。长江学者、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教授认为,一流大学建设需有一流本科教育为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便不再具有竞争力。同时,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不仅指向人才培养活动的概念,还针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概念[4]。
眭依凡教授认为,美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说明一流本科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如何选择”这一学术问题,应该从创新人才的特征、美国值得借鉴的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一流大学的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能力发展优先、创新文化营造等方面进行研究。
当前在许多国家政策文件中都可以发现“卓越教 学”(excellent teaching,excellence in teaching,teaching excellence),但是对“卓越教学”内涵的描述却很少,也没有国家给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卓越教学”的定义。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教授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高等教育的系统层次和高校层次以及个体层次等不同维度来界定卓越教育的内涵。通过卓越教育相关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卓越教育需要多维度进行测量。由于卓越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会随着教师的成长不断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卓越教育的内涵和要素也会随之变化。
卓越教育和卓越学习,其教学的好坏最终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来体现。从教育本源的角度来解决教育质量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卓越教育应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要从内容、教师、学生、评价、权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大学走向社会这一过程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此时高等教育的无限生机促进了一流大学的产生,一流大学开始具有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研究员认为,一流大学是在大学具有社会服务功能之后产生的。而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缘起于工作层面,是对一流大学建设过于重视科研活动的反思。一流大学是务实的,也是有思想境界的,大学的精神价值应该引起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看到的“一流”只是过去,如果只一味地学习“一流”,最终只能沦为“二流”、“三流”。
一流大学是面向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有理想和胸襟,要承担社会职责、承担时代使命,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我国教育要面对的时代问题,一流大学要致力支撑民族的复兴伟业,要具有战略思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促进服务与研究职能的高度融合,在服务中研究,在战略需求和问题解决中创新。
大学德行是大学的本质体现。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大学德行是大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实现自身使命的条件,是大学享有高度自由及社会声望的前提。大学德行具体表现在大学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之中,主要通过教师、研究者、管理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当下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点,主要是量化的学术指标,但如果囿于此而无视一流大学的道德建设,会导致难以建成真正的一流大学。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川教授认为,学术指标只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是全部。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术指标,还要有一流的德行表现[5]。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要有一流德行。一流大学对人类社会负有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理应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水准和德行操守。一流大学由其性质和使命所决定,对大学的德行理应有更高、更自觉、更严格的追求和更优异的表现。一流大学应具有一流的德行,应成为“首善之区”。
当前高校面临着挑战与困惑,表层现象是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深层根源则是大学目标与价值导向的偏颇。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桑新民教授追问:名牌大学能否成为社会的良心、时代转型变革时期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他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必须有“大师、大境、大士、大业”。“大师”和“大境”应统一起来,在返璞归真中重建大学理念,重建师生心灵的“象牙塔”。只有优秀的毕业生才能称为“大士”,因此,要将“大士”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衡量大学层次、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了“大师”和“大士”,才能创造“大业”。把“大师、大境、大士、大业”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作为当代大学形象的通俗概括和理想追求,这对我国大学理念的探讨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导向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永恒价值。一流大学应回归大学之道,超越眼前的世俗功利而真正做到宁静致远。
“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是宏大深邃的时代课题,需要进行持续的研究。与会专家紧扣研讨会主题,把握中外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规律与脉络,纵览“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实践、评价、未来,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高等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校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