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02-01 21:57隋文馨秦燕黎红友
关键词:价值观念媒介育人

隋文馨 秦燕 黎红友

一 短视频:一种网络文化育人的新媒介

作为当下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短视频融合了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元素,以其直观性的视觉呈现、即时化的信息交互、娱乐化的内容生产以及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席卷了互联网空间,勾连多重意义领域、渗透现实日常交往,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典型性的信息传播载体。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1)《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0年9月29日发布,2020年12月1日访问,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传播学先驱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一种传播媒介的革新必将影响信息的内容生产,在网络文化育人的视域下,传统以完整性内容呈现、可读性媒介表达以及主题宏大的叙事方式渐渐不能满足网络文化育人的效果诉求,而基于碎片化、可视化、微观视角呈现的短视频不失为一种全新媒介,从而重构网络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

(一)网络文化育人内容呈现由“完整性”转向“碎片化”

文化育人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其思想价值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即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或知识传递传达某种育人理念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媒介传播手段和信息交互方式消解了文化育人内容呈现的“完整性”,传统冗长的、线性的、完整的内容呈现不再切合互联网的内容呈现逻辑,网络文化育人转向一种符合互联网受众接收习惯的“碎片化”的内容呈现。这种“碎片化”并不意味着育人的内容是割裂的、分散的,而是将小故事、小主题、小知识通过周期性循环的排列组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意义链条,以符合互联网传播思维和受众网络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流行的文化现象,其媒介特征“短”而“小”,恰好契合了网络文化育人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短视频呈现简短化、片段化的内容,基于视频的文本编码和意义的有序整合,可成为公共教育的承载平台,因而可作为网络文化育人的全新媒介。

(二)网络文化育人媒介表达由“可读性”转向“可视化”

网络文化育人的媒介表达历经了由“文字”到“文字+图片”,再到短视频时代初步尝试“视频+图片+文字”的发展过程。文化育人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传授的重任,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体,课堂式知识讲授和书本学习的教育模式使文字成为文化育人的主要表达方式。网络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承载体,不论是静态网页时期的“文字”表达,还是社交网络时期的“文字+图片”表达,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网络文化育人集中地以“可读性”作为媒介表达的主要方式。短视频时代,视觉图像呈现出强烈的沉浸感、卷入度、体验性与故事化,成为互联网中最具记忆点和渗透力的符号,传统“可读性”的媒介表达渐渐不能适应受众日益发展的媒介使用诉求,网络文化育人势必跳出固有的表达方式,对接短视频“可视化”的媒介表达,以实现知识的深度传递和育人的有效传达。

(三)网络文化育人叙事方式由“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视角”

文化育人的主题崇高、表达严肃、意义重大,往往采用讲究主题性、连贯性和目的性的“宏大叙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信息呈现出碎片化与可视化,传播讲求即时性与共享性,传统“宏大叙事”的叙事方式与互联网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割裂了,网络文化育人需要与时俱进,契合互联网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规律,把“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微观视角”,讲好故事、传播声音,生产符合互联网基因的、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丰富的视觉符号、多元的表现方式、简短的媒介特征为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了宽广的叙事空间,通过视觉符号营造场景化的叙述环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信息的显现,通过“短”而“小”的特性加强受众的媒介记忆,以一种“微观视角”但又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叙事方式进行主题传达,以达成育人的效果。

二 短视频: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阵地

文化育人作为国家教育之根,是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新月异,高校也面临着网络谣言滋生、网络热点激增、舆论事件频发等困境,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文化育人也成为了高校育人的重点方向。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在育人形式“变”与育人内核“不变”中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方法、践行文化育人的方针和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以依托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短视频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表达路径,以大学生喜爱和接受的方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以更好地承担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

(一)空间延展:短视频拓宽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渠道

2014年被称为“中国移动短视频元年”,自2016年起,秒拍、美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出现,短视频迅速占领了文化、社交、电商、旅游等领域,涉及行业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卷入范围之深可谓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21世纪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运动(3)郑宜庸《移动短视频的影像表征和文化革新意义》,《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29-33页。。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政府、企业和媒体等机构纷纷将视角转向短视频,将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传播媒介,进行政务服务、企业宣传和媒体公关等相关工作。例如政务部门入驻短视频平台,打造“爆款”政务短视频;企业利用短视频内容植入,以实现内容变现;短视频作为党媒信息平台,开启两会等重大新闻报道。可以看出,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传播媒介,承担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纵观高校,以抖音为例,2018年起国内多所高校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根据短视频行业数据服务平台MCNDATA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在抖音上活跃的大学官方账号共有104个账号(4)《全国高校抖音号排行榜》,MCNDATA,2020年10月发布,2020年12月5日访问,https://open.mcndata.cn/。。这也意味着,短视频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外,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宣传场域,这一日渐成熟的文化形式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方式革新:“短视频+育人”创新高校育人表达路径

纵观国内高校的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文字”或“文字+图片”这种“可读性”的媒介表达一直以来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要表达路径。短视频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崛起,它突破了信息载体的固有定义,不仅能够展示“文字”或“文字+图片”所能表达的内容,并且可以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深度融合,以强烈的视觉张力给观者带来极强的视觉记忆力和情感共鸣度。中国广视索福瑞(CSM)发布的《2020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作为使用率最高的视频形式,是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一种新兴的内容传播载体(5)《2020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20年9月16日发布,2020年12月6日访问,https://cbndata.com/report/2410/detail?isReading=report&page=1。。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短视频作为影响互联网内容变革的信息载体,其信息特征“简短”和信息元素“视频”即是最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符号,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亟需借助短视频作为信息载体的优势,深挖“视频”特性,将育人工作以短视频的媒介形式展现,突出简短化、可视化,增强可看性、记忆点,运用“视频”元素进入到高校宣传、教育、文化、娱乐等全过程,创新高校育人表达路径。

(三)受众参与:短视频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使用媒介

短视频简短化、即时化、个性化等表达方式符合青年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其受众群体趋于年轻化。根据《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5月,我国短视频忠实用户主要为90后和00后及学生群体,呈现高学历特征(7)《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9年5月17日发布,2020年12月1日访问,http://www.cnsa.cn/home/industry/industry_week.html。。短视频作为大学生群体乐于使用的媒体,它不仅满足了大学生获取知识、讯息、新闻等需要,还作为一种社交媒介,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达、身份调试、社会交往等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在“两微一端”运营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势必应该把短视频作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阵地。一方面,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环境变更而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一项工作。“短视频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要想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把短视频作为网络文化育人新阵地、增强育人的针对性是因时之举。另一方面,短视频的泛娱乐化和浅思维化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强的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伴随着信息的变革而激荡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势必加强育人的覆盖力,把短视频作为网络文化育人新阵地、增强育人的辐射力也是因势之举。

三 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

短视频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使用媒介,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开辟了新的渠道和路径。而在现实实践中,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存在“身份之困”“文化之困”和“受众之困”的价值困境。“身份之困”体现在短视频作为高校育人媒介的身份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其作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阵地还有待发掘;“文化之困”表现为泛娱乐化影响下短视频消极文化形态呈现亚文化特征,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思想引导急需强化;“受众之困”即是指短视频的视觉符号呈现鲜明消费特征,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有待加强。

(一)身份之困:短视频作为高校育人阵地呈缺位状态,育人身份亟待确认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已经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公共参与的重要渠道。作为以大学生为主要育人对象的高校,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将育人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将网络文化育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点方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纵观目前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PC端官方网站、专业教育网站及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都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并且运用日趋成熟。然而针对大学生主要使用媒介之一的短视频,当前许多高校对于短视频作为高校育人阵地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理念滞后。新媒介的出现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使用习惯,高校需要即时把握媒介生态的变化,敏锐地发现新媒介的出现并且深入了解新媒介的特征。而目前高校仍然将育人阵地集中于“两微一端”,没有充分挖掘短视频作为网络文化育人新媒介的优势。例如只有少部分高校在短视频平台开通了高校官方账号,大多数高校的作品品质、动态频率和“粉丝”数都有待提高。此外,高校对于短视频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更倾向将短视频视为一种集娱乐、休闲、游戏于一身的媒介,短视频作为公共教育平台未得到应有认识,高校容易错失占领新媒介育人阵地的时机。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短视频与高校育人的融合度不够。在平台融合方面,短视频与其他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融合力不够;在内容融合方面,高校的官方网站及“两微一端”仍然以“文字+图片”为主要表达方式,“视频”元素的应用与融合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看出,在育人理念、价值定位、平台和内容融合方面,短视频作为高校育人阵地呈缺位状态,高校必须更新育人理念、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宣传模式,敏锐借助和发现短视频的媒介优势、对接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短视频作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文化之困:短视频消极文化形态呈现亚文化特征,思想引导亟需强化

在短视频营造的文化生态中,既存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积极文化形态,又存在媚俗化、低俗化、庸俗化的消极文化形态。其消极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短视频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渗入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在五花八门的短视频平台中,可以看到严肃政治事件和新闻播报的恶搞、传统文化叙事和主流话语权威的解构以及日常生活的泛娱乐化与游戏化。这种消极文化形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存在脱节,消解了主流文化那种深层的、寓意的内涵,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与文化秩序基础(8)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呈现出明显的亚文化特征。作为大学生群体主要使用媒介的短视频,日益参与着大学生文化建构与思想塑造进程,短视频的亚文化特征不利于大学生塑造价值观念、正常参与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媒介,必然蕴含着特定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观看”“休闲”“娱乐”等形式出现。部分短视频为了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戏说历史、颠覆经典,消解了传统文化固有的深度与厚重,文化基因被娱乐化、戏谑化、游戏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冲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冲击,短视频深度嵌入大学生的日常体验之中,是大学生获取个人认同和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媒介。大学生依据短视频不同的亚文化场景分享观点、表达情绪、释放压力,满足个体自我表达、社群交往和个人认同的需求,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传播与文化建构也是大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社会认同的重要场域。短视频的亚文化特征除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日常体验之外,还对大学生实践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短视频娱乐化的内容呈现、庸俗化的文化特征、虚拟化的社会交往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失范、认同缺失和心理障碍等诸多不良问题。因此,高校明确短视频消极文化形态的亚文化特征,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对于大学生正确树立个人与社会认同,正常参与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三)受众之困:短视频的视觉符号呈现鲜明消费特征,价值引领有待加强

视觉符号作为短视频最具鲜明性和代表性的符号,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其影像的泛滥和符码的堆积极易呈现视觉消费的特征,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短视频视觉符号的消费性主要体现为视觉符号可编辑性影响下价值的偏差、视觉符号强沉浸性意蕴下精神的麻醉以及视觉符号浅思维化感染下思考的削弱。短视频的视觉符号具有可编辑性,它可以使用各种美颜、滤镜、磨皮、瘦身等简易化的视频编辑手段,通过失真而夸张的视觉表现呈现出看似完美的视觉效果。大学时期是青年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时期,这种“千篇一律”的非真实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价值。根据凡勃伦所说的普通大众都具有“模仿上级”的趋向(9)方心清、王毅杰《现代生活方式前沿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大学生在这种病态审美观的影响下容易进行模仿和追逐,迎合标准化、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审美取向(10)林峰《移动短视频视觉文化表征、意识形态图式与未来发展图景》,《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144-149页。。例如,近些年大学生整容、大学生美容整形贷等负面事件就频频发生。短视频的视觉符号还具有强沉浸性,震撼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多元的剪辑呈现出娱乐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内容,具有强烈的麻醉精神的作用。短视频是全界面、无间断地自动播出,视频与视频之间没有留白、没有停顿,不同主题、内容之间的视频实现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作为“网生代”的大学生,这种强沉浸性的视觉体验和感官享受容易形成“精神上瘾”,成为大学生逃避学业压力和现实困惑的出口,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短视频同质化的内容、简单化的情节、无厘头的搞笑这种“浅思维化”的呈现提供给大学生无止境的快感体验,大学生沉迷于短视频塑造的影像神话中,消解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批判的能力。可以看出,短视频视觉符号的消费性阻碍了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和正常参与日常实践的进程,高校把握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的视觉消费特征,有助于规范短视频使用并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好地发挥短视频在文化育人中的价值,增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

四 路径探析:短视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化解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不仅需要明确短视频作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身份,将“短视频+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短视频跨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建设、内容生产、受众参与等诸多方面,确保其作为高校公共教育和高校文化育人的承载平台,还需要将短视频与主导价值观念深度融合,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作用、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作用,让短视频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型育人媒介。

(一)跨界:“短视频+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需要正确认识短视频作为育人媒介的身份,掌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以“跨界”思维让短视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突破高校文化育人固有思维,拓展传统“两微一端”育人阵地,发挥短视频在网络文化育人中的关键作用,把“短视频+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平台层面:搭建“短视频+”思政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共振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官方网站和“两微一端”为主要阵地,随着短视频的媒介特征和文化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吸引力、喜爱度和流传性的增强,高校需要把握短视频这种新媒介育人的时机,挖掘短视频网络文化育人的优势,搭建“短视频+”思政教育平台。首先,将短视频APP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持续火爆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和价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大学生育人主体的高校也需要在短视频APP上积极发声,发挥高校舆论引导、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动态消息、吸引大学生群体关注,在短视频APP中发挥育人的“喉舌”作用,成为短视频APP中大学生群体正向引导的“引领人”。其次,打造高校“短视频+”思政教育特色平台。高校在传统官方网站和“两微一端”的育人阵地中融入“短视频”元素,注重内容的可视化、简短化、直观化呈现,加强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充分发挥短视频在视觉吸引、记忆建构、文化形塑的重要作用。最后,搭建高校“短视频+”课堂思政工作平台。高校把短视频作为课堂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短视频,与课堂授课同向同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互动性,加强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共振。

2.内容层面:生产“短视频”媒介特质文化产品,PGC与UGC联动

高校作为育人主体,要积极生产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优质的内容实现对大学生的文化引领。高校搭建“短视频+”思政教育平台,畅通了传播渠道,要想实现短视频作为育人媒介的使用价值和传播效果,还需要在内容层面生产“短视频”媒介特质如可视化、简短化、互动性的文化产品,在平台和内容层面精准对接大学生的使用需求,让优质化、精品化的短视频成为高校育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推手。通过专业生产“短视频”媒介特质的文化产品即PGC(专业生产内容)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使用需求、达成育人的效果诉求。例如“青年大学习”作为“短视频”媒介特质的文化产品,是内容对接大学生需求、发挥育人功能的典范。它通过5分钟可视化、简短化的短视频增强大学生团员意识、提高大学生团员知识,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大学生作为高校育人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高校除了专业的内容生产以外,还需要发挥大学生群体UGC(用户原创内容)的能量,要鼓励大学生群体生产短视频产品、参与到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之中。大学生群体通过主动生产思想积极向上的短视频,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传阅观看、点赞、转发、评论等,通过培育学生意见领袖主动发声、树立学生正面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政参与和学习氛围。

3.受众层面:深化大学生媒介使用专业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伴随着数字化媒介成长的“网生代”大学生,他们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可以说短视频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息息相关。然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首当其冲地成为受短视频亚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例如,短视频的视觉沉溺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短视频的消极文化形态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因而深化大学生媒介使用专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大学生的短视频使用,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抵制短视频消极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高校针对大学生媒介使用的专业教育体现在视觉素养和文化素养教育两个层面。以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新媒体推送等形式传播媒介使用知识,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和视觉批判能力,引导大学生拒绝视觉沉溺、培养正确媒介使用观,进行视觉素养教育。以生产和传播承载着先进文化的短视频文化产品,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进行文化素养教育。通过视觉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专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保障短视频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二)融合:“短视频+主导价值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短视频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发挥需要依托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以“融合”理念积极生产和传播符合主导价值观念的短视频文化产品,让主导价值观念与短视频的题材选择、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相互交融,进而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表达,发挥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文化引领和价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题材选择: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微呈现”

短小精炼作为短视频的媒介特质之一,短视频的时间长度和内容跨度决定了其适合微观视角的内容呈现(11)王新刚、张蒙帅《“短视频”文化现象的价值困境及其化解》,《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第150-154页。。高校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住短视频简短的媒介特征,生产“微呈现”的短视频文化产品。因此,高校亟需突破当前选题过度依赖宏大的方式,聚焦于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微观视角的挖掘与深耕,通过生产结构紧凑、样式精致、视角微观而富有吸引力的短视频文化产品,实现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短视频的“微呈现”要善于挖掘典型人物,例如在历史中与大学生相关的、对大学生具有启发作用的历史人物,通过“微呈现”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生活过的地方形成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此外,还需要立足当下,深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典型人物,通过“微呈现”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树立典型人物形象。另一方面,短视频的“微呈现”要善于突出典型事件,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日的“微呈现”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建党100周年等;以与大学生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呈现”为契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抗击疫情等。通过典型事件的“微呈现”展现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展示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内容呈现:形式娱乐化与内容严肃性的“价值重塑”

娱乐性作为短视频的属性之一,是短视频备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重要特质,是调节大学生学业压力、疏通大学生负面情绪,有效化解群体矛盾和冲突的有利方式。短视频的娱乐性具有两面性即“内容娱乐化”与“形式娱乐化”。“内容娱乐化”即是指新奇刺激、色情游戏和过度煽情等低俗、庸俗的文化形态;“形式娱乐化”即是将历史事件、社会新闻和人物风情等以娱乐化形式展现。短视频与主导价值观念融合需要处理好短视频娱乐化形式与主导价值观念严肃性内容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短视频娱乐化形式在内容吸引、表达生动以及主导价值观念在思想建设、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创新“寓教于乐”形式,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主导价值观念的“价值重塑”。高校要把握娱乐尺度、注重融合方式,一方面理性认知短视频的“娱乐化形式”,拒绝“内容娱乐化”,充分发挥短视频娱乐化形式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摒弃刻板说教式的呈现方式,使价值宏大、意义深刻的主导价值观念变得直观感性且立体鲜活,发挥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纠正大学生认知偏差、规范大学生行为实践、引导大学生价值重塑,使主导价值观念成为大学生“价值重塑”的根基。

3.表达方式:生活化与情感化的“认同唤醒”

短视频的语言和视觉特征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生活化与情感化是短视频基本的表达策略,与日常生活勾连,以温情感染人心,才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挖短视频生活化与情感化的媒介元素,与主导价值观念契合,用接地气的话语和生活化的场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发挥短视频在人物描述、故事讲述、观念传播等方面的表达优势,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唤醒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要以学生为本位,尝试打破严肃刻板的固有形象,将生活化、情感化运用到主导价值观念的传播上,把严肃、抽象、深奥的知识和文化以极具生活化和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生产出更多吸引人、打动人,能够入脑、入心、入行的短视频文化产品。例如,聚焦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主流价值观念的结合点如学生个人理想、学生志愿活动、学生爱国事迹等,在表达上针对可能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点进行深入描绘,定时推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国家认同教育,以唤醒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媒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