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美璇 卢晓华
土味视频就是发布于短视频平台,拍摄于三四线小城市、乡镇、农村的,包括喊麦、社会摇和土味情景剧在内的短视频,制作水平较低,内容缺乏创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一类视频①。土味视频诞生于民间,生产场景大多为大众日常生活,有着特殊的用户群体和表现方式,真实地反映着视频生产者的生活,也折射着乡镇青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倾向。
符号学就是研究意义的表达、传播、接收和理解的学问。符号学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研究意义的基本方法,而传播符号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②。本研究使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研究200个土味视频样本,运用符号学理论和思维,将这些由文字、图像、音乐、影视、声响等丰富的传播文本构成的土味视频视为一个表征体系,梳理其中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视域中,文本表示“文化上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完全孤立的符号不可能表达意义;要表达意义,符号必须与其他符号形成组合。从传播符号学的视野来讲,文本指传播行为中由符号组成的一套表意结构③。文本的组成要素包括构成符号的实体、符号、符号的选择以及排列、意义以及语境。
符号文本生产者为了展现符号某一方面的价值,会有意对符号文本进行一些设计和操作,即伴随文本,它们也会影响符号文本的意义解释,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以土味视频为例,标题、字幕、特效、使用的表情包、色彩色调、音乐音响、片头片尾就是它的伴随文本,受众在观看时,也必须考虑它们。符号文本是接收者进行“文本化”的结果,因此,当符号接收者解释符号文本时,需要挑选出符号的各种可感知方面和可感知成分,并将其组合起来④。因此,当我们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视频中各种可感知的成分。
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对土味视频所做的符号学解读主要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景别、字幕、特效、使用的表情包、色彩色调、音乐音响、镜头的组接、意义及语境等。
1.人物形象
人物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是叙事的主体,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核心。人物在一系列的场景、事件以及动作、对话中展现鲜明的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以及人物的表现。
不管是何种主题类型的土味视频,都会出现人物。人物是视频文本的主要符号之一。在本文研究的200个土味视频样本中,各类人物形象均有呈现,人物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穷小子、有钱的老板、嫌贫爱富的初恋女友、长相丑陋的胖女孩、社会哥、社会姐、行动不便的孕妇、不讲道理的老头、乐于助人的路人、家境贫寒的打工仔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穷小子、有钱的老板以及社会哥、社会姐。
而视频中的人物表现,大体有如下两种方式:一是人物外形表现。外形是人物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在样本视频中,西装成了成功人士的代表,而紧身裤、豆豆鞋就成了乡镇青年的象征。部分乡镇青年开始画起了精致的妆容,穿着仿制的“大牌”衣服,染着夸张的发色,带上各种颜色的美瞳,以夺人眼球。二是人物形体表现。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在土味视频中,人物表现技巧较为单一,表现痛苦就“捶胸顿足”,用水浇在头顶,表现霸气就挑眉、冷笑或昂首阔步,仿佛只有夸张的表露才是在塑造人物的灵魂。
2.视觉元素
在土味视频中,创作者们会使用一些视觉元素增强画面的信息量和质感,例如使用蒙太奇方法,将镜头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剪辑成观众能够理解的、有趣而连贯的节奏。在样本视频中,有56%的视频是经过剪辑的。其中包含10个以上镜头的视频只有29.5%,而大多数的视频仅通过一个镜头呈现,不经过任何剪辑。
镜头的景别处理在一个视听作品中非常重要,不同的景别会刻画出不一样的人物性格和心理,营造出不一样的情境。在景别处理上,绝大多数土味视频的景别切换非常随意,并不遵循规则。但也有部分视频的拍摄水准较好,讲究人物景别的转换,符合视觉逻辑。在200个土味视频样本中,中景是采用最多的景别,有63.5%的视频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采用中景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表现人物形象。这其中有20.8%的视频仅采用中景一个景别完成视频,而不强调用特写来突出情绪的变化,仅有15.5%的视频采用了少量的特写镜头。
导演在拍摄时,可以用不同的镜头技巧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用相对固定的镜头技巧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在200个土味视频中,89.5%都大量地采用固定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表现人物动作和运动或场景的空间时,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跟镜头和推镜头等。
部分土味视频还会添加特效,例如慢动作、定格、变速、缩放、人物分身和一些转场特效等,让平白无奇的视频有了卖点。在视频样本中,41.5%的视频使用了特效,其中,“慢动作”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特效。
视频场景中,人物的光线形式和色彩色调也非常重要。在200个样本视频中,有166个视频完全是在自然光线下拍摄,占样本总量的83%;部分视频会为了更清楚地呈现人物面部细节而使用了补光灯,这部分视频有34个,占44%。22%的视频讲究色彩、色调,在后期处理时进行了后期调色,并且构图比起一般制作低劣的土味视频稍显精美。
除了这些基本的视觉元素,63%的视频都会添加字幕,通常为白色或是黑底白字,方便受众观看。少量部分视频还会加入贴图、表情包等,使视频画面更加丰富,吸引受众眼球。短视频平台在发布时,有自动识别字幕的功能,对于土味视频的创作者而言,这一功能能够让他们轻松地为自己的视频加上字幕,提高视频的可接受度。而贴图、表情包则需要更复杂的步骤才能完成,使用量较小。
1.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⑤。在土味视频中,各式各类的人物角色成功运用独具特色的人物语言,完成了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深化了主题。经过分析,选取的200个土味视频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语言风格:第一,煽情;第二,做作夸张;第三,嘶吼式;其余部分为日常用语,不作为语言风格分析。
网络语言符号容易使其在网络上形成圈子化,某一个知识文化群体或操着同一种方言的人在网络上也使用与之相应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符号同时也是圈子文化的构建者,它们的存在和流行加速了网络的分化⑥。在土味视频里,使用了很多土味文化圈层内部的网络语言符号,例如“集美们”“铁子们”等。这些圈层内部符号的使用,将那些不懂它们的人从文化上和心理上驱逐出去,在交流速度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圈层内部的人会对该文化更加有认同感。
本研究选取的土味视频样本中,有两种主要的语言类型,一是社会语录,二是土味情话。社会语录并不十分讲究语言逻辑,只是将一些押韵的文字简单组合起来,对仗工整,读来顺口,内容一般是人生哲理或建议等,通常是为了塑造充满社会气息、“霸气侧漏”的人物形象。部分视频的主人公会通过简短的语言表现出崇尚金钱的价值观,或用命令式的口吻讲着所谓的人生建议,配上节奏感强的DJ舞曲,一方面突出人物的社会经历丰富,另一方面可以紧紧抓住受众的耳朵,增强对语言内容的认同感。土味情话多使用在以爱情为主题的视频中,用直接的表达凸显出了爱情的甜蜜,也表现出了乡镇青年们对爱情的向往与希冀。
由于土味视频的创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多来自乡镇,受教育水平不高,普通话水平欠佳,因此多数用浓厚的地方方言来表达。在样本视频中,26%的视频中的人物都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其中,东北方言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广西方言次之,在受众看来,东北方言能给人一种霸气的感觉,更适合塑造社会哥、社会姐的形象。此外,为起到吸睛效果,土味视频博主常设计一些粗鲁低俗的台词。同时,视频还会进行黑白处理,配合闪烁、抖动的特效,使得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突出其“社会人”的一面。
由此可见,土味视频中使用的这些人物语言一是迎合了大众需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二是把剧情编织得更加具有故事性,增强了可看性;三是将视频的主题进一步深化,让观众思考语言的意义。
2.音乐音响
音乐音响在视频中具有传递情感、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土味视频最常使用的音乐是流行音乐。由于流行音乐的歌词、曲风广为大众所接受,放在视频中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一些土味视频会使用《正义之道》《惊雷》《爱河》《鳌拜鳌拜鳌拜拜》等土味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这类音乐节奏感强、愉悦轻松,可以传达给观众温馨美好的感受。再者是伤感流行音乐,比如《嚣张》《泡沫》等,塑造悲情的情节时,尤其能打动受众。在土味视频样本中,有61%的视频使用了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BGM)。另外,为渲染气氛,DJ舞曲也被广泛使用在“社会摇”和有社会语录的情节中,少量样本视频还使用了戏曲、影视剧配乐等。
土味视频还会使用一些音效,如心跳声、救护车声等,用来丰富故事情节。还有一些视频在将两个镜头直接剪接在一起时,为了防止画面过于跳跃,选择使用音乐或转场音效将一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镜头巧妙衔接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部影片的节奏性和故事性更富感染力,情节更完整有序。
在符号文本的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符号发送者的意图意义;二是符号信息的文本意义;三是符号接收者的解释意义。这三个环节中,由于符号发送者的意图意义无法揣测,所以最后的符号意义所依赖的是符号接收者根据符号文本所解释的意义,这也是很多传播行为中常常存在分歧的原因⑦。因此,文章重点分析土味视频的传播过程中符号信息的文本意义以及受众的解释意义。
草根阶层通常会选择一种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快乐至上”“娱乐为王”是草根话语体系与传统话语体系间具有的明显不同。不管是要塑造某种人物形象,还是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态度,几乎所有土味视频都会以追求快乐为根本导向,带有强烈的娱乐性质。土味视频经常会设置一些荒诞、无厘头的故事情节,但实际上隐藏着乡镇青年们对现有生活的自嘲和简单纯粹的心理。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深刻意义,但能反映这部分群体“即使生活再苦,也要笑着面对”的乐观心态。
除了个别猎奇的视频,还有不少土味视频传达了一些普世的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帮扶弱小等,同时塑造了较为丰富的人物形象。有钱也有情义的老板、嫌贫爱富的初恋女友、长相丑陋但心地善良的胖女孩、乐于助人的路人、家境贫寒但积极进取的打工仔等,这些人物形象的出场,背后其实完成了一套土味视频的话语建构,那就是乡镇青年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向往。
符号文本要产生意义,就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之中。所以符号文本的发送者总是想方设法来处理文本,使文本可以与接收者所在的语境相契合,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任何的传播或交流行为,符号文本都会呈现出语境化特征。最能引起受众共鸣的一类土味视频,是与爱情、失恋相关的故事,这类视频情节的设置较为复杂,通常都与“成功”这一要素相连,体现了乡镇青年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诉求——渴望成功,希望融入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希望通过艰苦努力改变现状,获得爱情。视频表现了乡镇青年对穷苦生活的挣扎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其宣扬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价值观以及渴望同甘共苦的爱情观,不仅符合土味文化语境,而且在各阶层文化语境中都会被接受。
因此,土味视频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娱乐文本,通过大量植入土味文化符号,并与精英文化符号有效结合,使得视频既符合精英文化语境下的受众期待,也符合乡镇青年的口味。土味视频的创作者们将日常用餐、娱乐和舞蹈进行戏剧化表达,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到公众空间,刻画出一种虚拟的、理想化的形象,从而达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希望得到慰藉和承认的情感诉求,另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成功、爱情和草根逆袭的追求。
在传播符号学中,符号文本接收者的解释最终决定了符号文本意义。因此分析土味视频受众的解释意义,就必须分析接收土味视频文本的主体对视频的解释。不同的人观看同一视频,会得到不同的理解。从土味视频下的评论文本来看,部分受众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娱乐工具,看完哈哈一笑;部分受众则会将其作为一个影视片段分析演员演技、导演拍摄手法、故事逻辑结构;另一部分受众会将其作为“研究”,探究视频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具体了解受众对于土味视频所持的看法,本研究选取了视频样本中评论数量最多的一条视频展开研究,即“土味real老爹”在2019年11月16日发布的一条视频。该视频荒诞至极,仅41秒却收获了20676个点赞和7689条评论,播放量达198万。本研究抓取了这条视频截止到2020年3月17日的4879条评论以及2810条跟帖回复,分析后发现,评论内容主要是吐槽和嘲讽视频中的人物,还有的是用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等标点符号表示无语、震惊、疑惑等语气。大部分受众评论时都会@自己的好友,推荐其观看,这也再次扩大了视频的传播范围。
对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群体来说,土味视频所呈现的内容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针对大众对于土味视频看法的调查中,54.46%的受访者表示,土味视频是信息流里的一个调剂品,和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消费主义的“美好生活”相比,刷一刷土味视频是一种适度的“审美降级”。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后,这些制作和内容上都略显粗糙的视频将人们从一直追求的精致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了一些“原始”的快乐,更能让人放松。另外一部分受访者表示观看土味视频可以作为一种了解乡村生活和乡村群体的便捷方式。
数据显示,87.27%的受众看土味视频的原因是消遣娱乐,这种消遣更多是建立在审丑之上。虽然承认这是一种审丑,但大部分人表示,对于土味视频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虽然这种表达并不被所有人理解,但这也是乡镇青年的自我表达,并无优劣之分。而土味视频的文本接收者们将视频里的元素浓缩为符号,在吐槽与讽刺中,一方面为它的传播增速,另一方面也重新建构了视频意义。
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包容为土味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味视频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工具与手段。作为我国网络土味文化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土味视频影响着我国网络社会的发展,能够透视出当代中国乡镇青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身份认同和审美倾向。土味视频暂时只是乡镇青年的“自嗨”,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群体对这些内容的追捧属于一种差异化的认同,仅停留于表层,是他们对所生活的城市产生审美疲劳之后的一种精神调剂。而如何从精神文化层面满足乡镇青年的诉求,引导其塑造健康向上的认同观,还值得深思。
注释:
①吴劲昭.土味视频的制作心理和受众心理简析——以灵寒子和华农兄弟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23):128.
②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
③④⑦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13,13,27.
⑤王文龙,魏玉亭.电影中人物语言的作用[J].戏剧文学,2010(04):101-104.
⑥王小英.网络媒介、输入法与文化表征——文字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透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