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影像叙事研究

2021-02-01 21:08雷雪晴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疫情感疫情

□ 雷雪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也是一场新闻舆论工作的“四力”大考。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各类媒体以各自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抗疫故事。丰富的媒体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就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这一议题,有研究提出了讲好抗疫故事的三重内涵①,分析了《战疫情》等案例的讲故事策略②。相关研究颇能给人启发,但有的囿于理论探讨,有的仅为个案分析,仍不足以回应“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以《武汉战疫纪》 《在武汉》 《2020春天纪事》等近10部典型抗疫影像作品为案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尝试分析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影像叙事实践,以期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实践与研究提供启示。

一、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与影像叙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认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的传播。”③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个时代使命。它有利于营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有利于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利于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叙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如语言学家罗兰·巴特所言:“自人类有历史以来,所有阶级、所有群体都有他们的叙事,叙事是跨国家、跨历史、跨文化的。它就在那里,它就是生活本身。”可以说,我们眼目所及之处,都有叙事的影子,它有近乎无穷的形式。影像叙事作为叙事研究的分支之一,与电影电视的快速发展有关。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任何电影影像都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影像的知觉层,即光影物理层面;第二层是影像叙事层,任何具有清晰知觉层次的影像均能承载一定的叙事功能;第三层便是影像的诗意层,即表意层面④。让·米特里的这一论断对于影像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包括电影在内,任何影像都有属于自身的影像语言系统,即由知觉、叙事和表意这三个互为一体的表达系统构成。影像叙事层作为影像逻辑和结构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叙事手段的运用将观众引入故事,从而吸引观众。

影像作为叙事的载体,拥有与其他叙事形态相通的叙事经验。影像叙事往往由对故事情节的基本安排、特定的角色分配以及与此相应的特定情绪构成,这些成分之间彼此关联,形成了特定的叙事经验⑤。其中,角色的分配是影像叙事层的关键,不同的角色往往暗含着讲述者对故事的呈现角度。故事情节关系到故事讲什么、怎么讲,对情绪的有效捕捉则是故事情感得以表达的有效支撑。在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过程中,影像作为重要的叙事形态,角色的选取与分配、情节内容的安排、情感的表达皆体现出影像特定的叙事技巧与经验。中国媒体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了许多感人的抗疫故事。这些故事是中国人民抗疫实践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抗疫历程的生动写照。影像作为动态的叙事形式,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二、以人为本:抗疫故事的角色分配

故事围绕着角色展开。不同的人物角色体现着不同的故事引入方式,也影响着故事的呈现及其背后的意义。一个故事通过不同的角色进行讲述,会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灵体验。在抗疫影像作品中,拍摄者摒弃“宏大叙事”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从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叙事,使故事更具有亲和力,能够以小见大。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命运与经历都与国家的相应举措紧密联系。从每个小人物的视角延展开来,便是整个国家的抗疫故事。

在这些抗疫影像作品中,记录了许许多多的逆行者,包括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志愿者等。他们是故事的主角,也是平凡的中国人。他们面对疫情舍生忘死、一往无前,也让他们变得不再平凡。《武汉战疫纪》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讲述中国的抗疫实践。作品中,有在一线争分夺秒的医护人员,有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工人,有参与物资运输的市民。《在武汉》中,有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车队司机,有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有为医务人员理发的理发师。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守护武汉。这些影像不仅见证了抗疫者的故事,更让人体会到故事背后的伟大抗疫精神。

普通人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独特视角,同时也是故事的核心角色。抗疫故事依靠抗疫人物进行串联与叙事,故事的主题通过每个角色来传达,中国的抗疫举措、立场通过角色来展现。《同心战“疫”》中,援鄂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在疫情下众志成城、舍生忘死,这背后是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决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体现。《命运与共》体现着人类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所在。

除了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同时也侧重将故事的“叙述权”交给亲历者,利用人物的第一视角来讲故事。《好久不见,武汉》选择了10位市民讲述他们在疫情中的经历。日本导演竹内亮通过与市民亲切交谈,引导被采访者进行讲述,建构了被访者与观众的直接对话,使得观众能够真正地感同身受。《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亲历者用第一视角拍摄的视频播客(Vlog),以强烈的代入感带领观众进入了抗疫的场景中,仿佛置身于救治现场。《2020春天纪事》中,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陈薇以第一视角,讲述了在武汉一线研发并亲自接种疫苗的经历,推动了影像作品对疫苗研发重要性的叙述。这种将亲历者作为故事角色展开的叙事,使抗疫故事更具真情实感。

三、真实再现:抗疫故事的情节安排

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围绕角色所展开的故事情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认为,作为故事的要素,“情节”是“事件的安排”⑥。讲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编故事,而是要实事求是。只有通过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新冠肺炎疫情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现实基础和信心来源。

影像的最大作用就是真实再现。在中国抗疫故事的讲述中,影像作品将故事情节的真实客观作为讲故事的首要考量。通过拍摄或还原真实的抗疫现场,将抗疫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2020春天纪事》全方位还原了科研人员对病毒的毒株分离和全基因组测序的工作,让观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与分析、病毒的细胞接种等流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抗疫特别节目《人世间》将镜头对准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没有刻意拔高他们的形象,而是以客观真实的故事情节串联起了逆行者的感人瞬间。真实即是力量。如果我们面对的事实足够震撼,就无需刻意夸大,事实本身的力量也会传达到人们心中。

故事情节如何完整而真实地呈现,需要结构上的合理安排。抗疫影像在叙事上往往采用线性结构,将讲述的故事层层推进。《中国战疫纪》 《2020春天纪事》等影像作品将时间线作为推动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从2020年1月初的疫情暴发到4月8日武汉解封,从患者入院救治到治愈出院,从疫苗的研发到临床试验,抗疫影像通过线性叙事来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结构更加清晰和流畅,也让中国的抗疫故事显得更加真实而生动。质言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灾难,最重要的就是客观、真实、平静的事实记录,将真实发生的故事情节完整串联,最大程度地反映现实,呈现世界和人的复杂性。

四、捕捉细节:抗疫故事的情感表达

故事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人、人类文化的内在性以及人生活的内在性紧密相连⑦,换言之,故事的核心并非是“事”,而是人性和人类情感。以人性本身为考量,诉诸情感比诉诸理性更能达成意见共识,动员社会力量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谋划,对外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情感可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只有把握好人类的情感因素,并将表现人类情感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加以提炼和运用,才能确保把中国故事讲精彩、讲深入、讲透彻,从而赢得听者的高度认同。

捕捉细节是表现人物情感的最佳方式。用人物细节进行叙事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在情感的作用下,观众能够跨越语言、种族及地域的障碍,进入人物内心,从而被故事吸引、感化和启发。在《同心战“疫”》中,援鄂医务人员离别时的不舍与落泪;治愈者与医务人员的深情相拥;在《好久不见,武汉》中,护士龚胜男在回想起那些痛失亲人的家属领取逝者遗物的情景时的情绪转变。这些抗疫影像对人物细节的抓取恰到好处,不仅让人物的情感得以表达,更让疫情中的故事显得更加生动和感人。

情感是精神的外化,精神是情感的内核。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影像中所记录的感人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精神的支撑。在《人世间》中,医务人员为抢救因糖尿病而右腿坏疽的肺炎患者,数次组织专家会诊,为患者争取到了做手术的条件。他们在大脑缺氧和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为病人赢得了生机。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是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共同情感,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富有情感的抗疫故事,才能让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传得更远。

五、结语

“复杂世界中,谁说的话有道理,谁的故事好听,人们就选择谁。我们是通过我们相信的故事,来弄明白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我们需要故事来防止我们陷入莫须有的存在焦虑中”⑨。以情感人是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关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感人的故事俯拾皆是。在疫情期间,正是通过观看许多真实感人的抗疫影像作品,才让人民心中的焦虑转化为战胜疫情的动力。上述分析启示我们:要想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拍摄者不仅需要将视角下沉,精心寻找故事,更要善于发现和分配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通过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打动人、感染人。抗疫影像既是抗疫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抗疫历史的记录者。从这个角度看,真实再现也就成为了抗疫影像的终极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情感,就是要通过讲述鲜活案例,充分激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只要人类之间的情感能够保持相交、相容与相通,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可以通过求同存异、多元共识而得以沟通。互联网导致的传播革命塑造了一个情感易激的媒介实践环境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动态影像的地位日渐上升,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通关密码[11]。抗疫影像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反响,是由影像叙事的共情传播能力所决定的,其秘诀就在于用影像唤醒情感。影像叙事仍然只是手段,“以情感人”才是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关键。因此,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不仅需要提升影像叙事的实践能力,更需掌握“以情感人”的故事讲述方法。

注释:

①潘登,胡正荣.中国国际传播讲好抗疫故事的三重内涵[J].当代传播,2020(03):54-57.

②苟凯东,王紫月.情感化表达与建设性叙事——央视抗“疫”专题报道《战疫情》的讲故事策略[J].电视研究,2020(04):25-27.

③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1-162.

④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1.

⑤Ku,A.S.(1999)Narratives,Politics and the Public Sphere-Struggles over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Final Transitional Years in Hong Kong (1992-94),Aldershot:Ashgate.

⑥[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0.

⑦丁来先.故事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63.

⑧姜红,印心悦.“讲故事”:一种政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1):37-41.

⑨[美]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维[M].俞沈彧 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45.

⑩自国天然.情之所向:数字媒介实践的情感维度[J].新闻记者,2020(05):41-49.

[11][美]斯蒂芬·阿普康.影像叙事的力量[M].马瑞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0.

猜你喜欢
抗疫情感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