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祖国为荣,以民族为傲

2021-02-01 19:19刘梓仪
师道(人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爱国理性留学生

刘梓仪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管理学院2018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在过去的两年,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在抗疫的煎熬时期与转折中,中国海外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情绪随之被唤起,并强化了对祖国政治体制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发生重大动荡,但后来我们看到,疫情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切尔诺贝利时刻’,暴露出西方国家的严重问题。”一位来自上海的“90后”研究生在接受新加坡华文媒体《联合早报》采访时如是说道,语气中透着自信。这位受访者强调,他对国家的热爱始终如一,但疫情让他感受到对比的冲击: “你在中国是感觉到安全的,但在美国,你每天都得担惊受怕,这是一目了然的。”

相比之下,海外留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政治自信并非直线升温,而是表现出起伏变化。国内疫情暴发之初,海外留学生对祖国的抗疫颇有微词。不过,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社会经济恢复,焦虑和问号都被化解。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宁同学经历通宵抢购机票、航班被取消等波折辗转回到国内,他的直观感受是:“国内经济强劲复苏,欧美国家还在为防疫的事情争执不休,我们已经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另一位在新加坡留学的林同学则表示,“这么大的国家,那么大的人口基数,完全控制疫情,真的很不容易,反应已经非常迅速了。”经过这场疫情,她对政府处理紧急公共事件的能力充满信心。

中国成功地控制疫情,彰显了制度的优越性。国内在处理疫情上的高效、有序,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背后对普通人生命的尊重,社会各界人士的众志成城,经济的强势复苏,让包括留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对中国体制更有信心,认同度也愈来愈强。

留学生尽管身处异域,熟悉外国文化和语言,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经过将近两年的抗疫的洗礼,他们更认同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疫情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在大多数留学生看来“完全没有道理”,反倒令他们认识到美国“双重标准”的荒谬。

这些自小在中国长大的学生,在面对“西方优越论”时,往往表现出一种理性而平和的自信。许多留学生表示他们不是 “键盘侠”,不赞同像“小粉红”般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不同的声音 “舌战”,他们更愿意在与外国同学、同事面对面的理性交流中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信心。对于西方舆论刻意以“选择性的视角”看中国,以断章取义的形式歪曲中国形象的行径,留学生们往往会理性地予以反驳,表现出成熟与自信的心态。可以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告别了文化自卑。他们普遍相信,中国人民会以更平和、更自由的方式生活,中国会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85后”方姓学者则认为,自信和开放本不应该互相矛盾,一个自信的人其实有更开阔的胸怀去接受多元化的世界,可以更为平和地面对批评和挑战。但他不讳言:“一些年轻人拥有的可能不是自信,而是自大和自负。”他希望,年轻人的爱国变得更平和、健康,而非简单地以敌对的姿态,未经理性的审视,就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与制度。应该说,这里提到的现象,在今天的年轻人群体中并非个例。早在1925年,鲁迅先生就在《看镜有感》中指出: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到了今天,鲁迅先生的这一洞察仍未过时,个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不少留学生认为,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际,爱国的正确姿态不应是隔岸观火、自鸣得意,而是对世界任何地方的疫情肆虐感同身受,满怀善意和怜悯心。他们更想做的,是以诚实的心态去学习世界文化经验,积极输出自己的看法,并以更好的方式与国内师生展开交流。

猜你喜欢
爱国理性留学生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爱国学·晒佳作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爱国学·晒佳作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