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软管理”探析

2021-02-01 14:02杨莎莎
关键词:语境辅导员政治

杨莎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 湖南 长沙 410000)

高校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者、组织者、评估者等多重身份[1],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不仅应面向新时代大学生明确“立何种德、树何种人”的问题,还要从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等多个层面,剖析影响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的关键要素,采取贴近实际、切中要害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途径。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依靠制度等硬手段进行刚性管理——“硬管理”以外,还要依靠精神等软要素进行柔性管理——“软管理”。因此,强化“软管理”便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1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继承了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实现了理论、思路、模式等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3]。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4]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资源、媒介等要素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高校作为精英人群的聚集场所,对于互联网的青睐度更高。通过直接观察不难发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处于“高度重合”状态,这也意味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整体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大模块: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课程教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体系下的课堂教学途径完成。其二是“思想政治实践课”,属于高校育人机制的行动范畴[5],主要包含了辅导员和大学生两大主体。其中,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执教者”,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区别。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频繁、交流密切,更多情况下是以“朋友身份”建立联系,因此在情感表达、话语言说、行为举止等方面要更贴近学生心理,彼此之间形成坚固的师生情感纽带。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组织者,一方面要具有专业精神及能力,能够正确、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会弄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遵守履行高校规章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具有服务意识及手段,能够将理论化、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同时,辅导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评估者”,工作中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判断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分析,遵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原则,避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这三重身份不仅奠定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引路人”的重要价值,也凸显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综上,立足“辅导员-大学生”二元主体结构下辅导员的“三重身份”,遵循“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思维必须转型,即从“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型。所谓“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的基础,“硬管理”的特征在于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且仅以大学生行为结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往往施加一定的惩罚、批评措施。有些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等方式,容易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不仅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软管理”即沟通性管理,笔者也将其称之为“人性化管理”,借鉴管理学中“柔性管理”内涵解读,它是一种不依赖权力强制性的管理方式,通过上下级之间“以心换心”的沟通方式,驱动管理对象心理上积极、主动、乐观等优质情绪,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境下达成管理目标,这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中“以生为本”的要求高度一致。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管理”的困境

“互联网+”文化生态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化、信息内容日渐复杂化、表达语境日渐网络化,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固有环境,也给“软管理”造成了诸多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身份的弱化

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员”的双重职能,这就要求辅导员既需要具有专任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还需要具备管理能力。这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劣势,其优势表现在辅导员可以从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两个维度切入,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劣势则表现为“身份混乱”,管理职能的反复交叉容易削弱辅导员的权威性,在大学生视角下以“打杂者”的角色出现,这就造成了辅导员职能的日渐边缘化。同时,考虑互联网渠道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影响,辅导员所履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实践形式展开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大学生双方在线下进行“面对面”交流[6]。显而易见,线下时间、资源非常有限,即便辅导员通过微信、QQ等线上途径提出要求,大学生也完全可以置若罔闻,这就进一步削弱了“软管理”的执行效力。再加之,互联网作为开放性空间,也充斥着一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相违背的内容,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展开“软管理”,很难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心灵撼动。

(二)管理思维较为陈旧

如前文所述,“软管理”是一种沟通性管理,要实现超越“硬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突出沟通过程中的人性化优势。高校辅导员一般是毕业后即入职,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精深的“灌输”能力,因而其在工作中所采用的组织方式存在制度化、程式化的倾向。例如一些辅导员在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时,习惯长篇大论地唱独角戏,显然并未从传统管理思维(硬管理)中走出来。

(三)管理沟通语境不当

回归立德树人这一旨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贴近大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谋学生之所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话语分量。但在“互联网+”文化生态空间中,很多辅导员由于管理沟通语境不当,而造成自身的话语权丧失。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他们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本身就具有很强烈的叛逆性——长期接受互联网文化“去中心、去权威、去精英”的理念影响,言语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辅导员如果在管理沟通中不注重语境问题,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

(四)管理对象人格失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这势必要求辅导员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例如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等。然而,在“互联网+”文化生态空间中,大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存在人格失真问题:一方面,在大学校园的现实空间中,迫于校规校纪、规章制度等制约,部分大学生表面上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支持。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这些大学生则变得毫无顾忌,丝毫没有体现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应该说,“互联网+”文化生态作用下,大学生这种双重人格是比较常见的,由于辅导员无法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态度,自然也就无法发挥“软管理”的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软管理”的路径

立足“互联网+”文化生态空间,以立德树人目标为指引,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软管理”面临的诸多困境,不断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软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以生为本,走进学生内心

“软管理”并不意味着管理手段的“软化”,而是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中转变理念,以“人性本位”取代“制度本位”,这是辅导员、大学生双方建立沟通性管理机制的前提。辅导员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道德品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融入学生心灵的。作为辅导员要俯下身去,采取多种途径走进大学生内心,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找出问题所在,进而对症下药。因此,“软管理”可理解为“心软”。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后喻文化”习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师、长辈的教诲经常与互联网信息产生冲突,而他们自身偏好互联网文化,因而其在心理、情绪、态度等方面存在潜在的叛逆性。并且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空间,造成了现实环境中的沟通障碍,很多大学生出现烦恼之后,宁愿寻求素不相识的人排解,也不愿意和身边人诉说。根据这一情况,辅导员在管理行为中要有耐心、细心和真心,获得大学生的信任。

(二)建立平台,创新沟通方式

不可否认,在高校现行管理制度下,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受到空间、资源的限制,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必须遵循相关规章制度。例如,院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方面作出安排,包括定期组织学生探讨、传达上级政策方针、学习先进事迹、组织思政实践活动等。而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一对多”的管理关系,势必会强化辅导员自身的管理权力,其性质具有“不可违背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已经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接受管理的心态上,还是对管理方式的认同上,其都较为排斥“命令式”的要求。因此,“软管理”又可理解为“身软”。“身软”即降低姿态,主动接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方式,尤其要加强自身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通过微信、微博、QQ等,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这样不仅契合大学生互联网交际习惯,也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三)重塑话语,融入网络语境

新时代背景下,不仅影响“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新要素增加,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倒逼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中融入网络语境。值得说明的是,“网络语境”是一个技术性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语境”“学术语境”“实践语境”等并不冲突,要在网络语境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词汇要素、语法结构等进行改变,通过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来传播正能量。因此,“软管理”还可理解为“话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辅导员要掌握互联网语言的表达形式,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使用幽默、诙谐、迁移等网络语言形式。“话软”并不会导致“效果软”,相反这样能够唤醒学生丰富的网络文化经验,调动其心理活动中积极的一面,可以重塑辅导员的管理话语权。

(四)民主管理,和谐师生关系

在辅导员管理职能中,应该以人性化管理策略为主。从辅导员、大学生和谐关系构建入手,日常化解矛盾时不能主观臆断,需要特别重视民主原则,例如学生之间发生争执,除双方辩解之外,还可以将其他同学的意见拿来参考。因此,“软管理”同时可理解为“手软”,通过弱化制度性管理的“硬性手段”,为犯错学生提供改正的机会。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谋求“硬管理”向“软管理”的转型,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语境辅导员政治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