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东野圭吾作为当今被大家所熟知的日本推理作家,他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自1986年至今,更是有30余部作品被搬上荧幕。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假面饭店》由知名导演铃木雅之执导,采用了木村拓哉、长泽雅美等一众大牌演员并取得了十分不错的票房成绩。东野圭吾说自己的这部作品“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一定能够直击读者内心”,同名影片在高度忠于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也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很大触动。
东野圭吾的创作风格大致可以1990年创作的《宿命》为分水岭,分为本格推理写作时期和社会派推理时期。社会派推理作品不同于本格推理注重悬念的设定与破解,而是更着眼于社会与人性的描写。而《假面饭店》这部作品相较于之前的“写实本格派”特点十分明显的《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在进行影视改编时,明显将其中的悬疑色彩削弱,而更加突出了对于其中各色人物的刻画。
电影《假面饭店》中的故事全部在“东京柯迪希亚酒店”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展开,描写了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众多人物。影片开场便利用蒙太奇手法在警方与酒店方之间切换,把即将在酒店发生第四次连环杀人案的信息率先传递给观众。男女主第一次在影片中同框的场景是背对背的,也暗暗隐藏了此时二者乃至警方与酒店方不同的立场,即警方以逮捕犯人为第一位,酒店方则以做好酒店服务、保护客人安全为第一。男主新田浩介作为搜查一课刑警精英以酒店前台的身份卧底在酒店中,由酒店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山岸尚美进行指导。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可疑人物,如老妇片桐瑶子,被新田识破其伪装成盲人,老妇的理由却是替失明的丈夫体验酒店环境;躲避跟踪狂的女人实际却是真正的“跟踪”者,是为了查获丈夫出轨的证据;被怀疑偷了酒店浴袍的男女则是早有预谋,故意藏起了酒店的浴袍企图敲诈;来住酒店却在一刻不停地找男主麻烦的男性,真实身份则是男主中学时的教师,因为对当初新田的无意冒犯耿耿于怀而多年一事无成;总盯着一位漂亮女性、看似意图对其不轨的可疑男子,实际上却是和女子来酒店幽会的有名的政治评论家等等。这一众不同身份、性格迥异又各有目的的人物为观众不断带来新鲜感。
故事的主线虽然以追查连环杀人案凶手展开,但影片弱化了悬疑的色彩以及对案件的推理,而是着重于对“饭店”的刻画,导演铃木雅之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电影,通过里面的酒店来展现一个新的世界观,就是这个酒店会来很多人,但是大家也都不知道这些人本身有怎样的故事,通过两位酒店工作人员的演绎,来串起一个缩小版世界观。”影片的色彩不同于一般的悬疑推理片的偏暗色调,反而整部片子都使用了偏暖的色调,并且使用了大量环视大厅的镜头将酒店内景一览无余,每个出现的“嫌疑人”都如同女主山岸尚美所说带着各自的“假面”在酒店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这样的群像化叙事的确如导演所说,为大家搭建起了一个酒店内的“新的世界观”。
不同于传统的“本格派”与“变格派”,社会派推理作品不侧重于严密清晰的推理、犯罪手法的揭露以及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对人性与社会的审视与思考,探寻犯罪背后隐藏的社会动因。电影《假面饭店》删减了原著中的对犯罪嫌疑人的追查中的一些推理细节并从影片色调与配乐等方面弱化了悬疑的色彩,更进一步体现了东野圭吾作品中的社会派风格。
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位嫌疑人——老妇人片桐瑶子就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好奇,新田浩介迅速通过她手上的手套发现她是伪装成盲人的,并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与他搭档的山岸尚美,但二人都没有直接揭穿她。在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出现镜子的镜头,向观众暗示出她身份的不简单。在片桐瑶子离开酒店时,她因二人周到的服务与未揭穿她伪装盲人而道谢,并表明自己伪装盲人是为了替自己失明的丈夫提前体验一下酒店的服务,至此,对片桐的怀疑暂时告一段落。从这之后形形色色的“嫌疑人”陆续登场,在一个个故事中,男女主由一开始截然不同的立场开始变得慢慢可以理解对方:新田浩介追查嫌疑人不再像一开始时充满攻击性,同时也能够理解山岸对于酒店工作的执著,完美融入酒店环境成为一名优秀的“前台”卧底,而山岸尚美在坚持“顾客就是上帝”的同时也能够理解新田作为警察的立场并开始进行缜密地推理,在后来发现形迹可疑的女装男子后第一时间向新田提供了这一线索。二人不断增加的天台交流也体现了两个角色的成长与关系的变化。
片桐瑶子再一次出现时已是影片后半程,她再一次入住酒店并请山岸亲自到她房间服务,在房间中片桐终于露出了她的真面目,即所谓的“第四次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也就是之前曾被拒绝入住酒店的长仓麻贵。男主在逐个房间搜寻时通过房间里本该摆正却放歪的镇纸成功找到了差点被杀得山岸。片桐瑶子之前曾为捉奸而来到这间酒店,要求当时的前台山岸尚美提供男友的房间号,但因山岸尚美谨记不能透露客人隐私而拒绝提供,并因防止客人被纠缠而和片桐周旋,一并拒绝了其要求入住的要求。片桐在冷雨中度过一夜后,在早上看到了走出酒店的男友,此时她晕倒被送往医院,醒来时被告知已经流产,男友也离她而去。片桐将这一切归罪于拒绝她入住酒店的山岸,于是她放出线索误导警方并乔装打扮来到酒店伺机复仇。
在整个故事里,对于推理以及侦查方面构建的实在不够严谨,比如通过标明坐标就锁定下一个犯罪地点而出动大量警力进行部署,或是新田去解救山岸时采取挨个房间排查而非调查监控,这虽然给观众增加了紧张感,但行为逻辑是存在问题的。对于主线案件,电影重点并未放在推理犯罪手法等方面。影片中对于逻辑推理的部分大多比较琐碎地以各种小细节的方式散落在电影中,比如镜子中映出的片桐似乎视线投去的是新田站立的方向,暗示她确实可能伪装成盲人;每次出现都被摆正的镇纸,最终也因为新田发现放歪的镇纸才成功解救山岸;山岸发现可疑男子的袋子中出现了与片桐同样的帽子而引起警觉等等。而影片花费了大量笔墨侧重在了各个小故事的叙述呈现了酒店中的“众生相”以及揭露片桐的犯罪动机,她本是一个善良温和的女演员,知礼守法,但在遭遇了柯尔特西亚酒店这一夜的变故后才性情大变,走向了凶残与冷酷。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出了明显的社会派推理作品的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的概念,他将人的人格比喻为面具,认为人格面具能够使人演绎出各种性格,通常会是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给予他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能隐藏真实的自我。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会带上不同的面具。《假面饭店》中的“假面”可以说正是这种“人格面具”。
新田作为精英刑警,本身作为警察的这一层面具,令他对陌生人的态度一直保持怀疑且咄咄逼人,最初作为卧底进入酒店时无法适应新身份,也就是酒店前台这一新的“假面”,到了后来遇到少时被自己无意冒犯的老师栗源健治一不断刁难时,也能够恪守作为酒店员工的规定不与客人发生冲突,很好地保持了自己在此时作为服务者的面具。而山岸尚美始终保持着酒店前台员工的面具,恪守职责,始终微笑着应对客人的各种要求,把服务好客人作为自己的第一宗旨。
在社会中,如新田与山岸这样恪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合理利用面具完成工作在很多时候是十分必要的。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是必需的,它能够保证人与人间的正常相处,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然而“人格面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伪装,而这种伪装除了上述积极意义以外也会有负面作用。荣格指出,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影片中山岸尚美对新田说:“来酒店的人们,都带着名为‘客人’的假面。”而酒店员工的职责就是帮助客人们维持好这张“假面”,让客人们在酒店里享受这种“假面舞会”的乐趣。客人们带着“假面”来到酒店中,正是在规避公众道德,在“假面”后,如影片中出现的那样,抛弃怀孕女友到酒店偷情的长仓麻贵的男友;和情人到酒店私会的著名政治评论家;平时性格懦弱的栗源健治一在入住酒店后高高在上地对新田百般刁难;长仓麻贵伪装成替失明丈夫体验酒店的老妇人,这“面具”下藏着一颗杀心等等。可以看出对于“人格面具”对于以公共道德为标准的重要性,它既能够维持好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公众生活的正常运转,而在规避公众道德后,则会有极大的可能产生败坏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举动。
影片的结尾的部分,在案件结束后,已经结束酒店卧底工作、重回警察这一身份的新田浩介再一次去到柯尔特西亚酒店,产生了假面舞会的幻觉,幻觉中的山岸尚美摘掉面具说话出声,新田才回过神来。这种处理也暗含了一种在社会中,“人格面具”虽有其存在合理性,但有时也需要人们摘掉“面具”,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审视与思考。影片的的最后一个镜头给向了挂在酒店墙上的红色面具,也再一次紧扣了“假面”这一主题。
电影《假面饭店》在忠于原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更突出了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风格,减少了对案件本身的关注,对各个嫌疑人的故事的讲述以及对长仓麻贵犯罪动机的揭露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于人性的审思,不断出现的环视酒店内的镜头、贯穿全片的配乐《假面舞会圆舞曲》以及对人们眼神变化的细节捕捉除了为观众构建起一个酒店内的“微小的世界观”外,也象征着对人的审视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但受限于电影时长,削弱故事主线、为彰显人性复杂而出现的大量人物不免显得过多过杂,也让影片的叙事节奏稍显拖沓,这也是《假面饭店》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