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明本,号中峰,又号幻住,世称中峰和尚,是元朝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大师。他苦行头陀,淡泊名利,是“庵居知识”代表性人物,所遇尊崇为同时代所罕见,时人誉之为“江南古佛”,元仁宗相继赐号“法慧禅师”“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英宗恩宠不减,降香赐裟;元文宗谥号“智觉禅师”;元惠宗追赐为“普应国师”[1]395。明本佛学造诣精湛,著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受赐入藏《大藏经》。其学说主张儒释融合,禅教合一,禅净双修,对明清以来的净土禅影响甚大,是中国元代佛教的中兴者,被赞为“佛法中兴本中峰”。本文拟从明本的生平经历、佛学思想、成就影响、法脉谱系等方面进行考述,以期加深相关研究。
明本是哪里人? 今人记载不一,有说是杭州钱塘人[2]500,也有说是杭州新城人[3]393。这似乎有点矛盾,是文献有误吗? 元人宋本《元普应国师道行碑》明确记载:“师讳某,俗姓孙,钱塘人。”[4]744弟子释祖顺《元故天目山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和尚行录》也记其师为“杭之钱塘人。”[5]282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仍记作:“明本者,钱塘人。”[6]225清代释实懿《智觉禅师明本》继续记录为:“明本,号中峰,钱塘人。”[7]189这四篇文献均指出明本是杭州钱塘人。但元人虞集《智觉禅师塔铭》则记曰:“师讳明本,宋景定癸亥岁(1263)生钱塘之新城。”[8]84该记载似有不妥,因为元朝平定江南后,于至元十五年(1278)改宋临安府为杭州路总管府,下辖两司(左、右录事司)、八县(钱塘、仁和、余杭、临安、新城、富阳、于潜、昌化)、一州(海宁州)(《元一统志》作盐官州)[9]。钱塘和新城是杭州路总管府下的两个并列县,新城县不隶属钱塘县,所以说“钱塘之新城”是不恰当的表述。又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八云:“幻人世居杭之新城,族孙氏,祖迁钱塘。父母生子女七人,幻居其最后。”[5]210据此可知:明本祖籍是杭州新城,后迁居杭州钱塘,明本出生于钱塘,故钱塘人、新城人两说均可。上述虞集《智觉禅师塔铭》所记“宋景定癸亥岁生钱塘之新城”,后三字疑为衍字,应予以修正。
明本俗姓孙,生于南宋景定四年(1263)十一月初二,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末。据说其母李氏分娩前,曾梦见南宋高僧无门慧开禅师持着灯笼来到家中,所以明本常被认为是慧开禅师转世[10]39。明本幼年即好佛,喜欢歌赞梵呗,结跏趺坐,以佛事为游戏。他7岁入学,勤读《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9岁时因母亲去世而辍学。明本少年时即心向佛学,有出家参禅的想法,但遭家人反对,一时难以如愿。15岁时明本决意出家,燃臂礼佛,受持五戒,每天诵读《法华》《圆觉》《金刚》等经书,犯困时常以头触柱来警醒自己。又常登上离家不远的灵洞山顶,修习禅定,在教义与修行方面奠定了扎实的佛学基础。
明本身材高大魁梧,“九尺有奇”,又兼有深厚的佛学造诣,故常被人誉为“佛门龙象”。关于明本异于常人的伟岸身材,史料有不少记载,如时人虞集言:“师相好魁硕,见者称叹,皆画像事之。”[8]84揭傒斯也说:“本虽土木骸形,而其相好魁硕,伟然一代天人师。”[1]396明本《自赞》云:“虚空有体貌,墙壁具耳目”;“咄哉此僧有甚巴鼻大,坐胡床全无义味”;“这呆汉只好看杀,有丰姿全无气岸。”[7]199另外明本遗留在云居寺的麻履,鞋长据传竟有“一尺二寸”[7]208,“二倍于恒人”[7]102,此类传说虽未免有些夸张,但也可从侧面证实明本身材的确高大。据传明本的前身黄龙洞僧(即无门慧开)身材矮小,“自讳其形矮劣”,因此祝愿转世者身材高大,以弥补遗憾。“涅槃后,托身钱塘孙氏,有异相。及长,身长九尺有奇。”[7]102此说也可视为一个证据。明本的俗家弟子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大家,也曾为其师画像。据笔者目前所见画像[3]394,说明本身材高大,是恰如其分的①《中峰明本像》现藏日本兵库高源寺。参看: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394页;冷晓:《杭州佛教史》,杭州市佛教协会出版,1993,彩页8(该页《元代高僧画像》左右人物标注有误,左应为中峰明本);释明伦:《云居圣水寺志》,杭州出版社,2007,第64页(该页序言处,配有赵孟頫题赞及所作画像,也可见明本禅师的颀长丰姿)。。
明本20岁时,某日阅览《传灯录》,读到“庵摩罗女问曼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传”这段话时,疑惑不解,在沙门明山的指点下,前往天目山参谒临济宗杨岐派高僧高峰原妙。当时原妙禅师在天目山狮子岩建洞室“死关”,结庐终身隐修参学。原妙禅师向来以孤峻严冷著称,从不假人颜色,但一见到明本,却非常高兴,知道明本堪为法器,打算为他举行剃发仪式。明本因未得父亲允许而没有立即答应,原妙嘱咐明本以阇夜多尊者出家因缘劝导父亲。明本回到杭州继续刻苦修行,期待能够早日追随高峰和尚。明本家有位邻居杨妙锡,原为南宋宫人,后奉道教成为女冠。她见明本器宇非凡,出家之志坚定,所以也出面劝说其父,并资助明本僧牒衣具,后有感于所藏明本落发之生舍利事,遂易道为佛,并捐所藏给云居庵,建成明本爪发舍利塔[7]152。
至元二十三年(1286),明本来到天目山跟随原妙禅师习禅,一日,诵读《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时,恍然开解,从此以后,凡内外典籍,过目即能晓其义趣,但自认仅是“识量依通”,虽能通解义趣,但并未真正开悟[6]225。第二年(1287),24岁的明本在西天目山狮子院正式出家,原妙禅师为其落发,第三年(1288)受具足戒,成为清净比丘。剃度后,明本在天目山“死关”随侍高峰和尚,白天从事打柴、挑水、做饭等体力活,晚上则修习禅定,昼夜精勤,十年胁不至席。至元二十六年(1289),明本在山间行走时偶然听见流泉声,恍然有省,急忙赶回死关以求高峰印证。因担心明本浅尝辄止,得少为足,高峰和尚趁机将他打出死关,明本参禅更加勤奋。当时民间讹传,元朝官府要选童男童女,用于治水祭神,导致当地百姓人心惶惶。明本因此事问教于高峰和尚,如果有人来讨要童男童女怎么办? 原妙禅师以“我但度竹蓖子与他”作答,明本听后,豁然大悟,“彻法源底”。经过几次勘验后,高峰和尚给明本禅师写赞,以示印可,赞文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见得半边鼻。”命明本担任狮子院维那。淮僧子证询问高峰诸弟子之优劣,高峰回答说:“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无;如义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5]282可见高峰对明本非常器重,视为最得意弟子,并令座下弟子向明本请益。
元贞元年(1295),高峰和尚行将坐化前,有意让明本住持大觉禅寺,但明本却推荐首座祖雍担任住持。高峰圆寂后,明本与师门弟子在西天目山死关建塔安葬。元贞二年(1296),明本在吴山(又名七宝山)云居庵修行,不久后游走于山林江湖间,“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7]189明本离开天目山后,弘扬高峰和尚家风,居无定所,或船或庵,所住之处皆名“幻住”[7]233-234。云游河南少林至吴沷时,僧俗争相赡礼,称其为“江南古佛”[5]282。宰相大臣极力聘请明本担任五山等名刹住持,均被他推辞。
大德八年(1304),明本重回天目山为先师守塔,住持狮子禅院三年后,再次隐遁山林。至大三年(1310)明本应诸弟子之请,回到天目山,吸引了中外僧人来天目山参禅问道。延祐元年(1314)明本再次回到天目山,第二次住持狮子院。听闻朝廷官员欲上山拜谒,明本避走镇江丹阳。延祐五年(1318)明本应众人之请,再回天目山,直到至治三年(1323)去世。在此期间,元仁宗升狮子院为狮子正宗禅寺,并诏令赵孟頫撰写碑文。至治三年(1323)八月十四日,明本坐化于天目山东冈之草庐,世寿61岁,僧腊37岁,葬于天目山西冈之塔。元统二年(1334)之冬,明本道场之一的杭州七宝山云居圣水寺,特建塔祠一座,用以收藏明本遗发及其舍利,另外还藏有麻鞋、札书石刻、诗文画像等明本禅师遗物[7]208。
元代中后期,禅宗惟东南地区为盛。明本嗣法于高峰原妙,高迈过人而又谦抑,浩然说法,汪洋广博[8]84。《云居圣水寺志》卷五赞曰:“今幻化老祖,道超三乘,学富五车。龙象交参,人天共仰。”[7]160明本佛学造诣精湛,著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后被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二十五册、《禅宗全书》第四十八册。《广录》全书共有三十卷,由门人北庭慈寂编集,具体内容有:卷一至卷十为示众、小参、拈古、颂古、法语、书问、佛事、佛祖赞、自赞、题跋;卷十一为山房夜话;卷十二为信心铭辟义解;卷十三为楞严征心辩见或问;卷十四为别传觉心;卷十五为金刚般若略义;卷十六为幻住家训;卷十七为拟寒山诗;卷十八至卷二十为东语西话;卷二十一至二十六为赋、记、箴、铭、序、说、文、疏、杂著;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为偈颂。卷末附有行录、塔铭、道行碑及“入藏并封号国师表”。《广录》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其语录著作中,明本广引《华严》《法华》《圆觉》《首楞严》《涅槃》《维摩》《楞伽》《金刚般若》等佛经要义,吸收《信心铭》《碧岩集》《宗镜录》等著作精髓,参考罗什、天台、傅大士、贤首及荆溪等教派学说,并借鉴达摩、慧能、临济、黄檗、赵州、百丈、雪峰、沩山、洞山、德山、玄沙、汾阳、杨岐、慈明等禅僧祖师话头公案,极力融合诸说,千言万语,反复辨说,随机开示,使参学之人证悟上乘佛教。
明本推崇看话禅,反对文字禅。明本既利用丛林公案,又批判公案诠释之风,反对一味解读公案,主张明心见性,自证自悟。他继承其师高峰原妙之说,提倡复兴宋僧大慧宗杲的看话禅。魏道儒先生评价说:“明本的批判精神,几乎可以与中唐的菏泽神会相媲美。”[2]502金元之际,南北禅风盛行以文字诠释公案,禅师们多以圆悟克勤《碧岩集》为典范。宗杲禅师曾予以激烈抨击,甚至不惜冒背叛师门之不韪,火烧《碧岩集》,大力倡导看话禅。明本扛过“看话禅”的大旗,继续批判沉迷于诠释公案的文字禅。明本强调要参透生死,特别反对“学者只尚言通,不求实悟”,认为“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参究则阙于悟明”,常曰:“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做一件大事;第三,拌舍积劫以来所习所重不下,又不具久远不退转身心。毕竟病在于何? 其实不识生死根本故也。”[5]283
明本认为,不识古人之意而解读公案,擅自分类品评高下,无异于希冀“石女生儿”,是十分可笑的。“今之丛林商量,大不如此。乃以问佛问西来意之一问一答,如麻三斤、乾屎橛、须弥山、莫妄想之类,唤作单提浅近者;以勘婆、话堕、托钵、上树等为向上全提者;或以众机缘列归三玄,或以诸语言判入四句。中间曲谈巧辩,网罗千七百则公案,各立异名,互存高下,不识古人之意界尔否。”[5]108他指出:“无边众生各各脚下有一则现成公案,灵山四十九年诠注不出,达摩万里西来指点不破,至若德山、临济摸索不著,此又岂雪窦能颂而圆悟能判者哉? 纵使《碧岩集》有百千万卷,于他现成公案上一何加损焉? 昔妙喜不穷此理而碎其版,大似禁石女之勿生儿也。今复刊此版之士,将有意于撺掇石女之生儿乎? 盖可笑也。”[5]117明本认为修禅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公案解读若脱离了该目标,即使诠释再多,也是枉然。
明本主张儒释融合,禅教合一,禅净双修。他认为,儒与佛的关系是融合不二,“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与修,渐之之谓也。明与悟,顿之之谓也。心一也,渐顿之途不可以一者也。”[7]190又说,“治世间书,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八者皆不能外,吾一心之妙用也。”[7]191元朝统一中国后,出现了密、教、律、禅四宗并存的佛教局面。喇嘛教地位最为尊贵,是密宗的代表;北方盛行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称为教门;南方是禅宗天下;律学则是一切宗派的共奉。在元廷推行“崇教抑禅”、打压禅宗的大背景下,明本提出“四宗一旨”说,把四宗比喻成四季,主张四宗平等,为当时地位低劣的禅宗鸣不平[2]510。“夫四宗共传一佛之旨,不可缺也。然佛以一音演说法。教中谓,惟一佛乘,无二无三,安客有四宗之别耶? 谓各擅专门之别,非别一佛乘也。譬如四序成一岁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别也。其所不能别者,一岁之功也。密宗春也;天台、贤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单传之宗冬也。”[7]191“密宗乃宣一佛大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7]191明本对自己信仰的禅宗是非常自信的,他认为,虽然当下情形处于“冬季”,但四季轮回是天道,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依然坚持认为禅宗是“大觉圆满”,是佛的最高教旨。
关于禅与教,明本禅师主张禅教合一,禅与教相辅相成,“禅即离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禅。”[5]101四宗共传一佛之旨,缺一不可,“就理言之,但知禅为诸宗之别传,而不知诸宗亦禅之别传也。会而归之,密宗乃宣一佛大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7]191
明本认为禅与净土相互融合,两者本质追求一致,主张禅净双修。明本禅师认为“净土,心也;禅,亦心也,体一而名二也。”[5]106并提出,“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7]167
明本的佛学思想,上承明教契嵩禅师,下启明清佛教潮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界的主流思想,弟子天如惟则著有《净土或问》,是一部有关净土教的力作,进一步弘扬了明本禅净双修的观点。学者纪华传认为,明本融合性思想反映了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被动回应教宗和净土等挑战攻击,是为禅宗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10]175。其实我们也可看成是明本为顺应净土禅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主动采取的调整措施,最终结果是适合并满足了不同宗教流派人物的精神需求,在不利的形势下相对扩大了江南禅宗的影响力。
明本主张的禅净融合双修的思想,对明清佛教影响很大。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云栖祩宏,别号莲池大师,是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宗,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提出禅宗与净土是“殊途同归”的看法,就借鉴了明本禅师禅净融合的思想,并认为是万世不易的定论。明本被誉为“江南古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诗文书法水平也很高超,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由衷赞叹:“其为文,信笔万言,了不经意,而其辞必归于警昏聩、明宗旨、辟义解、显正悟,极于第一义谛而后已。”[5]285“明本善吟咏,赵子昂与之友,学士冯子振甚轻之。一日,子昂偕明本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一览,走笔和之,子振犹未以为然。明本亦出所作《九字梅花咏》以示子振,子振竦然,遂与定交。其歌云:‘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厌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寒香苞。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6]225
明本书法飘逸,更兼身材魁梧,被赞为佛门龙象。其“书体颇清逸雄劲,自成一家。明本不以书名,而天骨自具。今寺中传遗履长一尺二寸。合观此书,足证其魏然龙象具体也。”[7]208晚明顾起元认为明本书法宗王,有骨而多姿,可惜为佛法名声所掩。当代学者李光华评价明本“柳叶体”书法,其起笔收笔是尖起尖收,尖如刀削,状如柳叶,是元朝禅逸派书法典型风格,又转述学者徐利明的评语称明本书法如其人,有强烈的独立自由感。李光华还介绍了德国人劳悟达把流散在日本的书法作品编成《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一书出版[11]。
明本淡泊名利,修山林禅,既吸引了达官显贵,又能与朝廷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卑不亢,若即若离,有其师原妙高峰的遗风。明本禅师曾自言:“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面而习头陀行。”“至于退恬逃名,根于天性,清苦自持,尤矜细行。”[5]285笑隐大䜣禅师描述其苦修头陀之行为:“垂发垢衣,茅茨不薙;涧饮一瓢,食粥一器;世皆仰公,莫识公志。”[12]532他赞叹说:“有妙喜(即大慧宗杲禅师)之波澜,而不住凌霄峰;有圆悟(即圆悟克勤禅师)之福慧,而不对延和殿。”[13]明本弟子中不乏高官显贵,“三藏法师沙津爱护持必纳雅实理,游方时常从师参诘,及事三朝,每为上道之。弟子翰林承旨吴兴赵公孟頫每受师书,必焚香望拜。与师书,必称弟子。行省丞相别不花,行宣政院使张闾诸达官,尤加敬爱。每径山,虚席必以待师,师固不受乃已。转运使瞿霆发作大觉寺以奉师,亦不受。”[8]83-84明本淡泊名利的操守与禅风赢得了皇家尊重,元仁宗对近臣说:“朕闻天目山中峰和尚道行久矣,累欲招之来,卿每谓,其有疾不可戒道,宜褒宠旌旗异之,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赐金襕袈裟,仍敕杭州路优礼外护,俾安心禅寂。”[5]283“仁宗皇帝闻而聘之不至,制金襕袈裟赐之,曰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赐狮子院名曰正宗禅寺。英宗皇帝亦封香制衣,即所居而修敬焉。”[8]83文宗临御后,师已入寂,赐谥“智觉禅师”,塔曰“法云之塔”,塔之铭诗并序文,今奎章阁侍书学士青城虞公奉敕撰,恩言宠数可谓至矣。”[4]744弟子惟则也说:“元统甲戌(1334),今上皇帝赐号普应国师,并赐《语录》入藏,敕艺文监丞揭傒斯为之序。”[7]152元人宋本亦有载:“公示寂之十二年,当元统乙亥(1335),天子赐号普应国师,仍以师所著书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赐之入藏,敕词臣(宋本——笔者注)序于书之首。”[4]743元人揭傒斯记曰:“仁宗皇帝始赐号法慧,复加慈圆照广慧之号,英宗继御,恩赍恩数一如先朝。……文宗皇帝,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恩数至矣。”并赐其书编入《大藏》,赐号“普应国师”[1]395。
明本禅师勤于传教,弘法对象不论高低贵贱,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影响遍及四面八方,弟子信徒可谓广矣。笑隐大䜣说:“王公跪拜,问道趋事。亦有岛夷,致书奉币。士女提携,千里委积。家祠绘像,教载饮食。如俨君亲,惕若仆吏。”[12]532虞集记载:“师踰浙、绝江、渡淮、溯边,至浮舟以居而避去之,从之者如云。北极龙漠,东涉三韩,西域、南诏之人,远出万里之外,莫不至焉。”[8]84宋本描述:“四方学者北殚龙漠,南踰六诏,西连身毒,东极扶桑,裹粮蹑屩,万里奔走而辐辏赴师者逮无虚日。”[4]745南诏僧人玄鉴修习教门,远道而来听明本说法后,豁然开悟,决定回南诏传播临济禅学。玄鉴虽死于返途中,但“鉴之徒画(明本)师像归国,像出神光烛天,南诏遂易教为禅,奉师为禅宗第一祖。”[4]745祖顺也说:“道德所被,上自天子,万里延慕,屡欲召至阙庭,而卒莫之能致也;王公大人,北面事师而向道者,倾动一世;下逮屠沽、负贩,优伶、工伎,厮舆、暴悍之徒。师一真慈相,随宜说法,未尝以高下贵贱而尊易谄渎之也。得师半偈,不啻重宝,或藏师所剃发,辄成舍利。有疑谤者,一接言容,无不迁善,为师外护。远至西域、北庭、东夷、南诏,接踵而来。”[5]285
明本的佛学禅风声名远播,对日本、高丽等国的海外僧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元代,海外僧人来华学禅蔚然成风。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统计,史册留名的日本入元僧竟达二百二十余人[14]420。也有中国僧人远涉外洋,中外宗教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僧人古先印元来华参谒台州华顶峰的无见睹禅师,禅师劝他去参谒中峰明本。天目山狮子院是明本的道场,日本入元僧人慕名来天目山参谒明本,仅以确知名字者就有远溪祖雄、可翁宗然、嵩山居中、大朴玄素、复庵宗己、孤峰觉明、别源圆旨、明叟齐哲、平田慈均、寂室元光、无碍妙谦、古先印元、业海本净、义南、祖继大智等十余人[14]466。有的日僧还得到明本印可而嗣其法。这些日僧回国后,继承了明本的隐遁禅风和禅净一致思想,形成幻住派,成为日本禅宗诸派之一。高丽忠宣王、驸马太尉沈王王璋,尝使人从师问法,意犹未尽,后又亲自奉御香入山拜谒明本,咨决心要,并请禅师升座为众说法,明本激扬提唱万余言。沈王又求法名别号,禅师名其以“胜光”,号曰“真际”,沈王因建亭狮子岩下,以记其事[5]283。
目前所见,明本法脉传承方面,有第三十代、二十九代或十九代传人的不同说法。如前所述,明本嗣法于天目山高峰原妙。郑元祐《元普应国师道行碑》记作:“禅自少林指心单传,十一传而为临济玄,玄十八传而为雪岩钦,钦当宋之季,其道明睿光洁,嗣其法者夥矣,而独得一人焉,曰高峰妙公。妙于钦诸子其得法最先,而其道最为卓绝。……其大弟子得两人焉,曰断崖义公,曰中峰本公。义啬其用以推揖于本,故本公独以其道为东南末法倡。”[4]743据此说,明本当为禅宗第三十代传人。元人揭傒斯言:“菩提达摩十一传至临济义玄,玄十七传至仰山祖钦,钦传天目原妙,妙传今明本。”[1]396据此言,明本当为禅宗第二十九代传人。揭傒斯与宋本看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临济玄之后的传代是十七传还是十八传。两人均为元朝硕儒,《元史》皆有传,属于典型的“当时人记当时事”,但两者互相矛盾,只能另辟蹊径求证。笔者检索佛教典籍,发现明本曾在《历代祖师》中记载:“世尊教外别传,脱略义解之大旨。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大师,是为东土第一代祖。……五传至黄梅,而横出牛头一枝。六传至曹溪,则有南岳青原,派而为二。自南岳青原而下,宗而为五。南岳出马祖,祖出百丈,丈出黄檗,檗出临济。济以金刚王宝剑之喝,雷轰霆震,不容掩耳。别传之道,由斯而盛。济十七传而至仰山雪岩,岩授先师高峰和尚。”[7]189据此推算,临济义玄是禅宗第十一代传人,明本为禅宗第二十九代传人。第十九代传人又该作何解释? 据明本《历代祖师》自叙和前引揭傒斯所记,十九代传指的是临济宗第十九代传人。换言之,彼时江南禅宗以号称“临天下”的临济宗势力最大,明本既是临济宗第十九代传人,同时也是禅宗第二十九代宗主。明本弟子、吐蕃僧人善答密的理(即慈寂)《进天目和尚广录表》言:“本承嗣高峰原妙,妙嗣仰山祖钦,钦嗣径山师范,范于法系上诉,临济义玄为十五世之祖。本距善提达摩,是二十九代之法孙也。”[15]据此亦可证明中峰明本是禅宗第二十九代传人。清代僧人纪荫以南岳怀让一系为禅宗正脉,《宗统编年》卷二十七亦记载:“临济第十九世祖,讳明本,嗣高峰。成宗丙申元贞二年(1296),临济第十九世中峰祖嗣宗统(二十八年)。”[16]进一步说明了明本是临济宗第十九代传人。
另外还发现《云居圣水寺志》(该寺是明本道场之一)卷四《法谱》详细列举了历代禅宗临济宗传人,为便于解读,兹迻录于下:
初祖菩提达摩尊者,天竺第二十八祖,中华初祖。二祖慧可大师,第二十九祖,中华二祖。三祖僧灿大师,第三十祖,中华三祖。四祖道信大师,第三十一祖,中华四祖。五祖宏忍大师,第三十二祖,中华五祖。六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中华六祖。七祖南岳让禅师。八祖马祖一禅师。九祖百丈海禅师。十祖黄檗运禅师。十一祖临济玄禅师。十二祖兴化奖禅师。十三祖南院颙禅师。十四祖风穴沼禅师。十五祖首山念禅师。十六祖汾阳昭禅师。十七祖石霜圆禅师。十八祖杨岐会禅师。十九祖白云端禅师。二十祖五祖演禅师。二十一祖佛杲勤禅师。二十二祖虎丘隆禅师。二十三祖应庵华禅师。二十四祖密庵杰禅师。二十五祖破庵先禅师。二十六祖无准范禅师。二十七祖雪岩钦禅师。二十八祖高峰妙禅师。二十九祖中峰本禅师。三十祖千岩长禅师。三十一祖万峰蔚禅师。三十二祖宝藏慈禅师。三十三祖天奇瑞禅师。三十四祖无方璁禅师。三十五祖笑岩宝禅师。三十六祖幻有传禅师。三十七祖天童悟禅师。三十八祖费隐容禅师。三十九祖石庵琈禅师。四十祖四航海禅师。四十一祖巨如奇禅师[7]141-142。
对照清代僧人实懿所撰《法谱》和明本《历代祖师》自叙,两者完全吻合,明本确为禅宗第二十九世祖师,临济宗第十九代传人。综上所述,明本法脉谱系传承有序,言之凿凿,亦可证元人揭傒斯所言不诬,宋本记录有误,应予以修正。
明本是有元一代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大师,其属备受歧视的南人身份,在当时之所以能获得元仁宗、英宗、文宗、惠宗等四朝皇帝的赐号封赏,原因有若干条:一是明本精深的佛学造诣和高超的文学修养。他既是得道高僧,能著书立说弘法,也是文艺才子,诗文书法俱佳;颜值高,身材还很魁梧,“相好魁硕”,必然赢得世人折服。二是明本一生勤于弘法,度化人不论高低贵贱,海内外求学者慕名而来,受众面极广,名扬中外,西天目山成为天下禅宗中心,明本也成为元代禅宗的核心灵魂人物。三是明本批判继承禅宗思想,复兴看话禅,融汇净土宗、教宗等诸宗学说,顺应了宋元以来儒释道三教趋于融合,以及禅净融合、禅教会通等思想潮流,满足了不同信众的精神需求,获得了不同宗教流派的广泛支持。四是明本崇高的僧格操守,淡泊名利,清苦自持,坚修头陀之行,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由衷钦佩。五是时过境迁,元朝统治者不再强调忽必烈时代“尊教抑禅”的佛教政策,对江南影响力最大的禅宗予以承认与尊重,赐封禅宗第二十九代传人明本禅师,自然成为其政治与文化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