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思考

2021-02-01 09:37:11张金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进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金凤,袁 林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抓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落细落实到位,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感染力,才能牢牢占领和巩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阵地。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主客观条件的局限,需要进一步加以分析和解决。

1.1 多元文化的交织与渗透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交往更加普遍,文化交流、借鉴更加广泛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充斥,不同文化价值观相互交织,影响和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接触信息渠道多种多样,可以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他们的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念尚未完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成长成才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和西方思潮渗透的判断能力和防御能力较为薄弱,因而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西方敌对势力始终将其社会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武器,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他们在国际上牢牢掌握高科技控制权、文化话语权,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互联网等载体的便捷,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宣扬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以公开或隐匿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侵蚀,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话语权有所消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价值观多元化等特征,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特别是学习、运用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知时代发展趋势和历史责任,自觉警惕和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1.2 教学方式的单一与僵化

目前,高校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在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上,大部分教师采用专题式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和线上教学等多样化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出于多种原因,往往采用单一的某种教学方式进行多媒体授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在教学环节中,有些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成长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师生之间思想交流互动较少,被动学习知识、被动接受理论,从而产生抵触和反感的消极情绪,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一些高校在形式上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仍偏重课堂教学。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是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布置实践活动的选题,让学生自由组建小组,走进社会进行调研,完成实践任务,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思政教师师资不足,教学工作繁重,投入的精力不够;一方面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紧、负担重,认为耗时费力,实践成绩差别不大,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资金投入不到位,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3 价值取向的功利与错位

在中国传统“学以致用”的功利性与西方“唯利是图”的逐利性双重作用下,一些非思政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理工农林类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思政课联系不深,用处不多,不愿花费更多时间认真听课,倾向于学习效果的速成化和学习价值的功利化。即使为了应对考试背诵知识要点,也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理论品质和重大意义缺乏全面、深刻把握,无法真正“入脑”。

在当今考研大潮冲击下,力争获得奖学金或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与计划早毕业赚钱而安于现状的学生在对待思政课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方式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仍受到功利化倾向或“精致利己主义”影响,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1.4 教师队伍人才的不足与流失

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的系列重要文件,为高校思政课建设谋篇布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一些非985、211高校且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师资力量亟待改善。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全国高校专业思政课按照师生1:350的要求,不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于受地域、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招聘引进新教师的人数极为有限,甚至难以完成预期人才建设目标,从而出现以高薪、人才房等优惠待遇吸引人才、“挖”人才现象,这在非双一流高校和专业的高校尤为明显。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规模小,学科设置不完善,教师数量少,教师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师资分配不匀。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吸引并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行列的博士,有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史、考古学、中国哲古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等学科专业背景,在短时期内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受到限制;一些高校由于学校重视不够,学科建设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乏力,后备人才不足,思政课建设得不到明显改善。

2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抓手

推进高校“三进”工作,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结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体系转化,增强教学实效,培养有理想、能力强、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2.1 改善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三进”工作,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三进”工作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者、宣传者、坚守者。建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认知能力,加强广大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是推进“三进”工作的前提。首先,对课程的全面体察是基础认知能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时刻牢记思政课的政治属性,随时关注时代要求、深入研究理论问题,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善于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真正理解和把握理论,自觉武装头脑,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其次,对教师的角色认定是核心认知能力。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传播者和捍卫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正确认知教师角色定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既可有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又能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再次,对思维的灵活运用是方法认知能力。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和要求,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全球视野,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推动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2]

2.2 吃透并丰富教材内容,推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教材,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认真研读新内容而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与时代发展、现实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相符合。教案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媒介,这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新教材、撰写新教案,“精读细研进教材”。除了深入学习领会教材的重点难点外,还要密切关注和研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会议精神,及时补充教案,充实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教案要点与理论创新成果双向同步发展。要增强教材的规范性、科学性与时效性,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政治修养。[3]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名校专家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等科学方法深入剖析疫情产生的原因以及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立足党和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部署,真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讲清楚,以深厚的理论征服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到真信真懂、爱学会用。

2.3 管控并创新思政课堂,推动实现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化

第一,营造思政语言的日常化

注重和强化“第一课堂”。高校思政课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国内外现实状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难懂,缺乏生动形象,远离生活实际,教材表达语言官方化、内容表述精准化,学生不易正确接受和理解。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生活,灵活选用生动的案例,正确运用理论知识,自觉采用风趣幽默、通俗化大众化的日常语言,[4]富有激情讲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深刻思想意蕴及理论背后的生动故事,深入浅出,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既保证课堂教学观点正确、逻辑严谨、语言规范,又吸引学生主动听、想要听、能听懂,推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切忌过分迎合学生,追求语言的通俗性。

第二,讲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优化和创新“第二课堂”。思政课的主阵地在教学课堂,但不可忽视社会这个大课堂,要同时运用好小课堂与大课堂,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第二课堂”的形式灵活多样,除了社会实践外,还有座谈会、宣讲会、研讨会等形式,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神和拓展。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外,实践主题要注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引导学生想参与、能参与,走入基层、深入社会,促进知行合一。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实地调研等活动的开展,将理论学习融入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精神品质和理论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升自我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我校的“五进四联三结合一特色”(注:“五进”:经典原著、实践成果、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和浙江精神经验进课堂;“四联”:讲课联系实际、科研联系教学、教师联系社团、思想联系前沿;“三结合”:结合校史和家乡文化、革命和红色文化、传统和家庭文化‘“一特色”:“红藏行”)的教学改革,有效解决实践教学方向引领问题和“三农”情感问题。

第三,发挥课堂载体的智能化

用好用活“网络课堂”。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势在必行,教师要与时俱进,善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可视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图文并茂,让内容更加生动,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大学慕课等新媒体,推动更多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思政课资源联网上线。特别是要充分运用“周末大讲堂”、学习通APP以及钉钉、腾讯等学习平台,让学生们在众多名家名师的精彩讲座中汲取更多精神养分、提供更多精神支撑。

第四,注重课堂教学的长效化

一堂好的思政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在于教师“教”的有效性,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的实效性,“教”指导并服务于“学”。首先,在教材内容上,教师除了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充实教材内容外,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感兴趣问题、困惑疑难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加以解答,丰富教学内容的层次,提升教学效果的质量。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让学生做“小主人”,让学生展现自己,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既能够借此巩固和拓展学习的知识,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再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因势利导。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课后或线下个别辅导答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课程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自我反思。要根据学生课程评价信息反馈加以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4 协调并营造外部环境,推动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

提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以共同价值追求规范大学生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位置。根据《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建设标准》,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发挥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三进”的整体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研究机构和学术平台建设,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能以科研代替教学,也不能重教学轻科研,要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引导教师从教学中获得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动力,并从研究中获得教学的丰富材料和思想情感。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将学科研究活力凝聚到服务思政课教学之上,推动学术成果的实际运用。

第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在校园中成长成才,要提升校园文化的主场所教育功能,推进“三进”工作,除了加强思政课堂的改革外,还应该注重校园环境的创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校的广播、名师讲座、宣传展板、横幅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将校园文化特色与理论宣传有机融合,以环境育人,创造蓬勃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协调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强化协同机制

办好思政课,要注重落实家庭、师生、学校、社会、政府“六位一体”各个责任。高校“三进”工作除了发挥思政课应有的作用外,还应利用各种资源,协调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政课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协同凝聚各部门各学科之力,扎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在加强课程思政课建设的同时,注意处理好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的关系,协同共振,齐心聚力,精准发力,推进“三进”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着力探索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5]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真正肩负起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三进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棋乐
藏垢纳污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