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强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我国沿海地区已成为人类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交互胁迫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不同于陆地的典型脆弱性特征,又承受着来自陆海的双重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压力。目前,我国局部海洋生态系统已显著退化,部分近海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一些省份风暴潮、赤潮、绿潮等灾害频发。据统计,沿海11省市17%以上的海岸线遭受侵蚀,42%的近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80%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特殊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其特有的调节、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也遭到破坏。
当前,我国海洋生态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治理模式以专项、末端、运动式治理见长,但由于仓促性、被动性、临时性和事后性等特点,存在治理投入力量单一、治理手段落后、治理成本较高等弊端,治理效果通常呈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最近,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编号:14FGL005)、中国海洋大学高乐华副教授完成的新著 《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首次将海洋经济系统、沿海社会系统一同纳入海洋生态治理问题的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即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概念,将海洋生态问题溯源到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弊病和制度弊端,理顺了海洋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不力的成因,指出海洋社会系统中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完善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是造成当前海洋经济飞速发展而海洋生态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提出必须通过新的驱动、中介及调控作用,更加准确、彻底地解决海洋生态问题,实现从“人类经济社会到海洋生态”的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治理。该书的出版不仅拓宽了同领域研究视野,而且给海洋生态治理方案带来了更多启示,具有突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可为海洋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与实践依据。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学者们都非常关注经济社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及其协调演进,愈加深刻地认知到当前经济社会的急剧扩张对海洋生态乃至全球生态的危害,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障碍。国内外学者基于各自专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海洋系统中关于生态、经济、社会的重要课题,运用的定量方法愈加多元,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理论辅助更加成型,研究视野持续延展。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各方成果视角分散、结论零散,尚未将各相关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概括,以长期数据为依据,揭示人类经济社会调节失衡是当前海洋生态恶化及治理不力根本原因的成果仍较少,而据此需要开启的海洋生态经济学领域多元治理理论探索已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世界各国现代海洋产业的起步都较晚,关于海洋生态、海洋经济、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等演变规律认识尚不全面、不统一,统计口径也千差万别,虽然形成了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经济学等不少学科,但由于人口激增、经济活动蔓延与海洋生态承载力有限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显发,海洋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制衡尚未充分展开,使得关于海洋产业兴起与海洋生态破坏、沿海社会进步与海洋生态保护等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问题不能达成统一共识,导致研究成果分布散乱,没能概括出系统的海洋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人们认识海洋、关注海洋、经略海洋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强。
尽管有众多知名学者如Costanza等探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生态恶化的关系,也有学者如Ostrom等构建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但是尚未有学者重视将海洋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沿海社会系统放在同一循环机制下,探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依赖关系、共生关系,而国内一些学者在对待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固有矛盾时,往往以经济地位为主导,将海洋生态放在附属或支撑的位置,人类中心意识明显,关注沿海社会中人的价值观、社会组织、文化倾向、科技观念、管理制度等根源性因素的较少,使得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之间不协调产生机理以及其协同治理机制的研究成果不常见到,对沿海社会系统应当从中发挥的约束、中介、调控作用缺乏关注,关于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结构、内在功能、循环演化、时空演变等基本规律问题也未系统探究,造成给出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治理方略、综合管理措施等缺乏结构性、根源性、客观性因果关系的支撑,没有严明的证据,也没有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各领域主体具体的行为协调、权力分配、责任重塑等方案,使得研究结论较为空洞,在可靠性、可行性上存在一定欠缺。
国外对海洋生态评价等实证指标和模型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海洋生态的现实情况,而国内外对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社会生态等研究主要借鉴自陆域生态经济学、社会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不适用于海洋这一特殊的流动性、脆弱性、强非线性区域,特别是学者们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探讨多集中在短期评估、定性描述等层面,缺乏对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相对独立、完整的复合系统长期的跟踪性研究,针对当前海洋经济、沿海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形成的压迫性破坏状态,跨系统、跨领域、跨区域的民主决策协商机制、长效利益协调机制、信息技术共享机制、参与治理激励机制、联防联控补偿机制、实时监督预警机制等的新型治理理念、策略和方案的研究仍不够清晰、深入、具体。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是全球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构成,伴随世界各国新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海洋生态文明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也被列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化解当前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不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处理人类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只有从调整人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入手,增强海洋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的整合力、适应力和控制力,才能促使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实现高级化演进。目前国内外海洋生态研究的趋势皆是在政府主导、企业投入的治理结构下引入更多社会主体,形成多方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实施多元化的治理策略和工具,但这都需要建立在海洋生态、经济、社会的地位、功能、运行机理清晰界定的基础上。为此,《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一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顺应国内外海洋生态治理的研究趋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越来越多学者选择将可持续问题研究的核心由单纯的生态治理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社会。针对当前海洋经济飞速发展而海洋生态急剧恶化的突出矛盾,该书首次将沿海社会纳入研究视野,把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沿海社会放在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的统一系统内进行研究,界定并描述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明确了三个海洋系统各自的地位、功能及相互的反馈机制,理论探讨充分,为海洋生态治理领域突出矛盾的探索和解决提供了新启示,为海洋生态的结构性、根源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打破了“就生态论生态”的传统局限,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研究均有一定开创和推动作用。
该书构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判断出近二十年我国规模化开发海洋以来,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运行态势,在考察区域差异性的状态关联变化中,探寻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系统内在的作用关系和演变规律,追索了三个系统突出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路径,为认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提供了详细参考。进而,提出我国海洋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应实现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海洋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化解方案,提出包括建立预警响应机制、创立新型协调模式、构建优化发展机制等在内的治理措施,倡导推行适用于不同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主导型协调发展模式、海洋生态主导型协调发展模式和沿海社会节约型协调发展模式,使得研究框架完整、规范,研究结论具备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价值。
理论上既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特征、规律等基础层面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统一论述,又采用专题探讨的方式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成长现状和内在矛盾,尤其在实证检验方面,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该书多种相关理论的交叉综合与数理模型的组合运用,采用定量计算与归纳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从逻辑推理服务于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以当今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领域前沿的理论成果、方法模型与高性能计算等技术为基础,探索出理论与实际在海洋生态治理领域存在的统一与差距,从而更为客观地揭示出“海洋生态”这一核心研究对象的真实状态,并相对科学地给出了缩小差距的方向,弥补了海洋生态治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空白和研究方法层面的不足。
综观全书,《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开阔的视野研析了人类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胁迫关系,采用理论构建、计量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多元方法,对我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开展了作用机理、演进规律、治理方案等多层面、多视角的系统研究,针对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现实状况和生态治理困境,提出了根源性、复合型、全方位治理的思路与措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同时,该书汲取众领域理论和方法的智慧,重新审视海洋生态治理的主体构成并设定沿海社会应承担的驱动、中介、调控等作用,寻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下海洋经济和沿海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新型协同治理方案,为构建更为完整的海洋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添砖加瓦,也给沿海各地海洋治理升级带来了更多启示和借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当坚持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向海洋强国目标迈进。在此背景下,揭示海洋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存在的可持续危机,并提供新型治理策略,可纠正当前海洋治理存在的偏差,为我国海洋资源环境开发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警示,为促进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成协调、互惠、共生的一体化复合系统提供新动力,并可为海洋强国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鉴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研究范围广,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复杂,目前学术界研究相对薄弱,希望该领域学者能承前启后深入调查研究,不断积累学术资料和实践数据,拓宽研究视野,延展研究结论,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继续提供有益论断和理论总结,进而为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洋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出更多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