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研究文献综述

2021-02-01 09:32高京平李添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纪念抗战

高京平 李添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李添(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第一次真正获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令人记忆深刻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年,中国共产党即开展“七七”抗战纪念活动。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开展纪念活动,借助纪念活动的一切政治资源,开展政治动员,激发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也通过抗战纪念活动的展开,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在人民群众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积累了发起、组织纪念活动的经验,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提醒青年一代铭记英雄烈士所做的牺牲、勿忘国耻、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环境,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主张以及捍卫和平的决心。

因此,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整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研究是纪念史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通过检索、归类,现将学者们的研究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一、通论性的“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研究

中国共产党纪念史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党史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学术界出现了一批系统的学术专著和有影响力的论文,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方式、历史演进等进行了探究,但是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研究工作尚不完善。目前通论性著作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陈金龙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陈金龙从抗日战争纪念的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对1938年至今主要纪念节点的选择演变、抗日战争纪念的主要方式及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后指出:“中共抗日战争纪念对于实施政治动员、协调党派关系、塑造国际形象、保存历史记忆发挥了独特作用,彰显了中共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1]262除此之外,学术界没有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学术著作。

此外还有部分通论性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主要形式、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梳理,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中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要有陈金龙的《略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2]、唐正芒的《民主革命时期的抗战周年纪念论略》[3]、管玄同的《建国以来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4]、郭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胜利纪念之嬗变》[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战纪念活动》[6]《改革开放以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述论》[7]等文章,这类文章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演进过程、纪念活动概况、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唐正芒将考察重点放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二次抗战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上,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举办的12次抗战周年纪念活动概况[3]。管玄同的文章则重点回顾了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4]。郭辉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一系列文章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演变过程,从纪念活动的主要形式、内涵、主旨及基本特点入手,最后得出结论:抗战纪念活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显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主旨[6]。

综上,通过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通论性研究时,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有的学者侧重分析抗战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过程;有的学者更关注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有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内涵主旨及基本特征上。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具体问题的纪念研究

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学界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具体事件纪念、功能、价值及启示与意义研究。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具体事件纪念研究

关于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中具体事件的纪念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分析。针对“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的研究较为详细的是陈文胜,他从纪念活动的主题方式、中心内容和话语、历史价值及功能四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文本分析和抗战实践的考察[8]。还有部分学者对“七七事变”进入了深入研究,而这其中主要以纪念活动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功能为主。比如耿东旭的《抗战时期中共对“七七事变”的纪念——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总结出“七七事变”纪念的方式,并总结了纪念特点和社会功能,他同时提出抗战期间不同的历史时期“七七事变”纪念活动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9]。此外,还有诸如冯攀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研究》,研究重点虽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活动,但其对“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方式、纪念活动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的研究,填补了抗日战争中的国民政府抗战纪念活动研究的空白[10]。

总之,学者们通过大量地挖掘史料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具体事件纪念活动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其纪念活动的主题、内涵、方式、功能有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的视角虽有不同,但是都丰富了相关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功能研究

关于抗战纪念活动的功能,对学者们目前现有研究成果按照功能类型进行划分,分为社会、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方面,郭辉对改革开放以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进行梳理,总结出四个方面,分别是借助抗战胜利纪念铭记历史事实、进行政治动员、塑造国家形象、协调各方关系[7]。耿东旭则主要针对抗战时期“七七事变”纪念活动进行研究,他认为在抗战时期不同的时间段,纪念活动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在当时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活动推动了全民抗战、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9]。二是政治功能方面,陈金龙在《毛泽东与纪念活动的政治功能表达》一文中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家领导人是如何娴熟地通过组织与参与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及政治整合并以此来实现政治目标[11]。王鑫则通过研究党的十八以来开展的一系列抗战纪念活动,认为社会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伟大抗战精神,凸显了中国重要抗战地位,展示了中国良好国家形象[12]。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陈金龙通过分析纪念活动是如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纪念活动所包含的丰富思想政治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分析[13]。除此之外,胡国胜的《试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14]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探析》[15]、童小彪的《中共纪念活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6]等文章都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功能有所涉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整体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功能研究一直是纪念史研究的学术热点,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期刊论文为主,相关专著及硕博论文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是针对社会、政治功能进行研究梳理,以某个时期或事件方面为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文化功能研究较少,是研究的薄弱之处。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价值研究

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价值是学者们抗战纪念研究的重点,成果集中于历史价值和跨学科价值研究。学者们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背景研究抗战纪念活动,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价值,同时也从多个角度还原了当时纪念活动的演进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历史价值的研究包含以下内容: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纪念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等。在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方面,柯淑群认为,抗战时期党借助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节日等纪念活动的开展,通过举行集会、主题演讲、发表论文和社论、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大众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7]。在纪念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上,张艳娥提出,抗战纪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渠道和重要载体[18]。在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上,陈金龙的《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纪念活动为视角》[13]最具影响力。

跨学科探析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内在价值,学术界较为常见的是运用政治学如政治仪式、符号学等理论对抗战纪念活动的内涵作深层解读。其中以胡国胜的《试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最为典型,作者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凭借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的展开来进行其政治符号的建构和传播[14],此外,还有王月的《民族共同记忆的塑造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建国后抗战纪念活动的政治效用研究》[19]、解双双的《历史记忆·社会认同·民族共识: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研究》[20]等论文。这类文章都是运用集体记忆和政治认同理论,并结合政治仪式理论等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形成政治认同。

总之,学术界将抗战纪念活动与政治学原理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尝试,不仅对深挖抗战纪念活动的内涵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理论性知识,拓宽学术视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交流与发展。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现实启示与历史意义研究

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不仅是挖掘史料还原历史场景,更重要的是学习当时抗战纪念活动开展的途径、方式,发挥对于现今社会的重要启示价值。然而学术界专门研究现实启示与历史意义的成果并不多。较有影响力的是梁占军的《全球视阈下的中国抗战纪念:历史与启示》,从全球的视角,梳理了60多年来中国在抗战纪念活动问题上的活动轨迹,厘清了中国纪念二战的历史脉络和突出特点。同时他得出历史纪念的本质是历史记忆,而历史记忆是需要传承的;历史记忆是可以被选择的;国家级别的历史记忆承担着全面客观传承历史真相的责任,政府在组织纪念活动中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三点启示[21]。王寅从外国学者政要媒体的视角观察中国抗战,他认为,近年来国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注热忱日渐高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开始摒弃“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对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有了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认识[22]。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的是柯淑群的《抗战时期党开展纪念活动的现实启示》,文中提到,通过举办抗战纪念活动引导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法西斯主义的侵略罪行,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开创和谐美好的未来[23]。

梁占军、王寅从全球视角、媒体视角等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现实启示与历史意义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十分新颖,凸显了抗战纪念活动日益增长的当代价值,指出开展纪念活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对如何进一步增强抗战纪念活动国际影响力有重要借鉴价值。

三、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评价与思考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其成果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研究成果已经基本上弄清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演进过程。学者梳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抗战纪念活动的发展脉络,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历史场景。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具体事件的纪念、功能、价值、启示与意义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已基本清楚,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研究也带动了跨学科发展。学者们运用大量政治学原理对抗战纪念活动进行解读,譬如运用政治仪式、政治认同、政治权利、符号学相关理论对纪念活动的演化和特征及纪念话语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多视角的尝试不仅深挖抗战纪念活动的内涵价值,也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尽管学术界对抗战纪念活动研究已取得较多学术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缺乏宏观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时期或单独某一抗战纪念活动,从宏观上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研究较少,研究趋向琐碎。同时研究成果多以期刊和硕士论文为主,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专门著作。

第二,具体事件纪念活动研究中缺少对其他特殊纪念日的研究。学者们集中于“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重要事件纪念的功能、方式等研究,而对于九三抗战胜利日等纪念日研究有所忽略,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第三,多集中于具体事件的纪念而忽略对具体人物的纪念。学术界对抗战纪念活动的人物纪念关注较少,对人物纪念研究则主要是停留在对史料的梳理分析,没有更深一步挖掘内涵,对其重视程度不及具体的事件。

第四,对抗战纪念活动研究缺乏宽广的国际视野。伴随着二战纪念活动受到全世界国家的重视,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也开始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国际化趋势,同世界开始接轨。身处全球化时代,对抗战纪念活动单从中国立场进行研究解读,难免会有所局限,容易忽视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在国际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为了更深刻、更客观地还原历史面貌,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站在国际化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纪念活动是为现实而服务,对纪念活动进行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对史料挖掘、历史场景的还原,更要立足于现实,总结经验,为现实服务。而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更多的是对史料分析解读,而忽视了对当今社会的借鉴。

总之,学者们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抗战纪念活动的深刻内涵,既能拓宽学术视野,尽可能地恢复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历史真貌、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念史学的学术功能,又能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为今后开展更多样的纪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纪念抗战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也来两圈
忘不掉的纪念
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