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精神引领,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还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生动的新鲜素材。高职院校思政课则是推进抗疫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加强中国精神教育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从抗疫精神的具体内涵看,抗疫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也是德治精神与法治精神的有机结合;既是中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好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为民理念,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见,抗疫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深入宣传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加强抗疫精神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担当与自觉行动。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把伟大抗疫斗争当作最生动的思政课,让抗疫精神为青少年成长打好底色”。2020年9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提出“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三进’工作”“切实加强学理阐释”的三项具体要求。可见,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发掘抗疫精神的育人价值,首先要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是很大的,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以现代新媒体技术为载体,通过运用理论讲授法、实践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及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将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以促成教学价值目标。
理论讲授法是指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或理论,发展学生智力和培育学生德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而言,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及讲演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讲授法是一种传授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对学生而言,讲授法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亦即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或理论,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由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状态,教学效果欠佳,因而单纯的理论讲授法被人们称之为“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往往受到教育专家或一线教师的批判。不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单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要摈弃形而上学态度,坚持唯物辩证法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内容在于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其教学价值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一门系统完整、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且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表现为‘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充分彰显理论魅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完全排除理论讲授法。抗疫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讲授法,并与启发法、案例法、问题法及情境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成机制、丰富内涵、现实指向、价值意蕴及德育意义等层面比较系统地讲解抗疫精神;同时还要把抗疫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结合起来,促进预期教学价值目标实现。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实践教学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教育教学基地或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进而深化理论认识和锻炼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属性的公共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理论转化能力、德性和素质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又说:“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真正把“动脑”与“动手”统一起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有理论讲授法,也要有实践教学法,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就人的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而言,人的精神形成与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精神的发展和升华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完成的,离开了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的精神形成和发展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将抗疫精神融入实践活动,这是促进大学生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抗疫精神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实践中而形成的精神理念结晶。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让大学生了解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击疫情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和体验,印证所学理论,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再一方面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对抗疫精神的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当地抗击疫情的先进人物或道德典型,或进行实地考察等,通过耳闻目睹或身临其境,促使学生对抗疫精神内涵和本质的理解;让学生在现场体验和生动实践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促使抗疫精神转化为他们的德性、能力和素质。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升技能及涵养德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 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进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意义建构。“为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教学活动应提倡问题解决的教学,学习活动应提倡问题解决的学习”。当然,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创设要符合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具有导向性,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二是具有适切性,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潜力,亦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机制,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教学的价值和魅力。
问题教学法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思政课中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疑释惑,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问题教学法。”就高职思政课教学而言,创设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问题,二是立足学生的实际问题或学生的疑惑,三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抗击新冠疫情,无疑是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将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可创设如下问题:“如何理解抗疫精神的形成机制、主要内涵及时代价值?”“在抗击疫情中从哪些方面展现中国价值?”“抗疫精神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中国抗疫对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意义?”“学习和践行抗疫精神对塑造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何意义?”等诸多问题。通过问题教学法,创设有关学习抗疫精神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以促进教学价值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用一定典型性的案例或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实践看,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优势特质:一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二是彰显了教学内容的鲜活性;三是显示了特定的问题情境;四是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五是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蕴含着问题法、讨论法及启发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因而也是备受一线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法。总之,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典型的案例或人物或事件,解析抽象的理论或概念,寓理于事,寓情于理,能够克服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大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显著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也非常适用高职思政课教学。对高职思政课教学而言,案例的选取需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是与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有助于解读教材中的理论观点或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契合教学目标,有助于实现培育能力、涵养德性和提升素质的教学目标;三是具有典型性或社会热点性,有助于解惑学生的实际问题或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无疑,抗击新冠疫情和抗疫精神,具有典型性和社会热点性,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素材、新内容。思政课教师将抗疫中的典型案例或人物故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温度、有深度地讲好抗疫故事或抗疫英雄,如“钟南山院士抗疫故事”“张定宇抗疫故事”“山东援鄂护士抗疫英雄张静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李文亮”“精心护理患者而又给予患者精神鼓励的杨辉利护士”“最美快递小哥汪勇”等等,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典型案例将抗疫精神的抽象理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涵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模拟情境而言,可以创设“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体验情境”“游戏比赛情境”“网络拓展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进而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主观与客观层面看,情境包括客观情境和心理情境。“情境是物理和心理的结合,情境教学是物理移人情、心情促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将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使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相互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有助于学生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的确立。它不仅适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也适合于大学课堂教学。
从教育心理学看,任何教学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进而才能爱学、乐学和善学。将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抗疫英雄人物”榜样作用;“抗疫医护人员”角色扮演;抗疫诗歌朗诵,如《致敬抗疫前线天使》《鹧鸪·天致抗疫逆行者》等;抗疫音乐或歌曲欣赏,如《你的逆行背影》《风雨逆行者》等;抗疫微视频,如《湖北武汉: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他们都是90后》《中国抗疫人物故事》等,将抗疫英雄人物或动人故事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这才能引起学生对抗疫中的人物或事件的关注,才能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感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网络教学法是指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建构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实现对多媒体教育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法,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时代超越,把先进的教学媒体引进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互,由此开辟了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新境界。“利用功能强大的网络媒体可创造多种多样逼真的问题情境,而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也可提供给学习者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适应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守正创新,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把高职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创新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相结合,一方面创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在线资源和网络思政课程建设。
将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运用网络教学法,一是引导学生查阅、收集网络所提供的丰富而多样化的抗击新冠疫情信息资源,并帮助学生对收集的抗疫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合,提出解决问题新方案,同时要特别强化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澄清事实真相,驳斥错误观点,加强正面引导,把学生吸引到学校官方的“显性舆论场”中来。二是开展在线教学,借助慕课平台、SPOC 平台、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在线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传统教学范式的转变即由“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也就是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统一。通过在线教学传授抗疫精神,是疫情防控下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创新。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搜索有关阐释抗疫精神、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好文章、微视频等及时传输到以电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微博、QQ平台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实现网络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而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内容,由于教育者之不同,接受教育对象之不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不要因为某种教法曾经受到某某的赞赏,就此‘定于一’,不允许再有别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要它更优,缺点要它改正,这才能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单纯运用于课堂教学都有其缺点和弊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综合而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绝对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的简单运用,而是以某一种教学方法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而灵活运用的动态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院校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综合而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如理论讲授法,往往兼有任务驱动法、启发法、问题法、情境法及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是为传授教学内容而服务的。千万不能为方法而方法。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内容的架构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的架构,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要体现设计的教学价值目标,三要注重自身的内在逻辑性和层次性。只有把适宜的教学方法与适切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注意与适切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适宜的教学方法与适切性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而且要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其教育价值诉求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就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而言,抗疫精神要与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等相关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促使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本课题的“方法研究”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学模式之建构,从总体上可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两种模式,前者便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后者易于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教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学的统一过程。因此,探讨有效或优质的教学,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而且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法。不过在教与学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教法,而比较忽视学生的学法,也就是教师较多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而对指导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却关注很少,也就是存在着“重教轻学”的偏失,这也在客观上影响教学效果或教学质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客观上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主要有读写结合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发现学习法、网络阅读法及观看视频法等。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建构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这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