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涓
(湖南图书馆,长沙 410011)
古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菁华。近年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高度,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社会”,其中智慧图书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十四五”发展纲要期间,国家图书馆提出了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重要规划。智慧图书馆作为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被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1],是继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后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古典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所藏鸿富,资源优势凸显。古籍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如何把握机遇,发挥馆藏优势,运用智慧化理念和技术转变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卓越的古籍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网络化的推进,古籍原本的损耗大幅降低,古籍服务的主要矛盾也随之由藏与用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用户日益增长的古籍需求与古籍开发程度滞后的矛盾,工作重点也逐步从古籍保护转变为古籍的开发利用。当代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包括古籍咨询、古籍阅览、古籍推广(如古籍讲座、展览、相关推广活动)、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利用、古籍开发(如古籍整理出版、文创产品等)[2]。近年来,各公共图书馆对古籍服务方式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古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公共图书馆通过网络免费提供数字化古籍资源,使读者能便捷地获得古籍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6年国家图书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上线开展服务,标志着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互联网服务时代。之后,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各省级公共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了海量古籍数字资源,免费向读者提供阅览服务、辅助学术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截至2019年11月,国家图书馆与吉林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发布的免费古籍资源已经超过7.2万部(件),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的2020年达到7万部(件)的任务[3]。各馆联合发布的古籍资源中包括大量具有极高文献价值和地方特色的珍贵古籍。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取得较好发展,开创了资源丰富、技术领先、受众面广、获取快速的古籍服务新模式。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的不断升级,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大幅提升,古籍服务服务对象日趋泛化,不再仅限于为专业研究型读者服务。
公共图书馆主动将古籍馆藏通过数字化传媒、主题展览、讲座等形式介绍给读者体验,发掘有趣故事,嵌入时下流行要素,拓展古籍读者群。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手在东方卫视《诗书画》栏目推出“古籍今读”特别节目,从馆藏中精心遴选出10种古籍精品通过电视进行分集介绍,为社会用户提供古籍服务,传扬中国传统文化[4]。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5]、福建省图书馆[6]、湖南图书馆[7]等多家公共图书馆利用多种媒介,在馆内或各大专院校、文旅景点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展示、抄写经典书叶和雕版印刷体验等活动,使广大民众能在现场直观地感受古籍修复传统技艺,在充分展示古籍传承之美、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更好地宣传了图书馆的古籍服务,更加有效地吸引了更多社会群体了解古籍相关知识,帮助古籍爱好者提升古籍素养,进而培育、扩大古籍爱好者群体。
公共图书馆早期的古籍服务项目单一,包括古籍咨询、古籍现场阅览和提供底本等传统古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服务场景去中心化,读者对于古籍的认识和需求也更趋多元化,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的形式相应更加多样化。
整理出版作为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古籍服务方式,现今已不单停留在提供底本这种初级服务阶段,而是能通过图书馆专家团队提供主动、深层次的专业服务。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出版上海图书馆的稀世馆藏《元本资治通鉴》,上海图书馆专家团队在合作中提供了版本鉴定、考镜源流、价值评定等专业服务并全程参与开发,以专业眼光和素养展现了公共图书馆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和课题服务能力。此外,公共图书馆古籍文创产品已逐步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古典文创生态体系,成为新型的古籍服务形式。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6年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共同举办“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8],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古籍创意元素和创意作品,让古籍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走向大众。目前,各公共图书馆通过整合本馆丰富的古籍资源,提炼馆藏珍稀古籍元素和内容相继开发了一系列书灯、笔记本、雨伞、抱枕、提包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有机结合的古籍文创产品,真正实现了让古籍融入现代生活。
公共图书馆通过逐步深化、创新古籍服务的内容,进一步发挥古籍文献特有的价值,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切实的贡献。古籍资源作为独特的文献资源,通过为政府部门及各社会企事业团体等多种主体提供服务,深度参与其决策制定、计划实施的全过程。
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高速发展,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古籍资源优势为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景区和度假区作出了贡献,满足文旅企业人文历史文献信息需求。如文化园的建设中需要查阅历代文献记载资料,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对已消失的人文景区进行复原[9],公共图书馆通过提供所需的历史文献资料,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外辐射效应,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助推力。又如整理开发馆藏中医药古籍,协助中医药古籍研究机构和企业发掘出大量的医案、诊则、中药方剂等珍贵内容,为现代中医药的复兴和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能帮助中医药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在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抗击战中,中医药古方更是大放光彩,影响及于海外,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古籍服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国家图书馆中国边疆文献研究中心编纂的《文献为证:钓鱼岛图籍录》,基于国家图书馆馆藏原典文献为主的130余种文献、260余幅地图,通过细致的整理和翔实的考证,以图配文,力证我国对钓鱼岛自古以来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权,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利益[10]。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具备规范、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才能有效开展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古籍智慧化服务属于新兴业态,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服务模式尚不完备,其系统性、科学性也亟待完善。
当下智慧图书馆学科基础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11],作为分支的智慧图书馆古籍服务亦缺乏相应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界定和体系结构。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的业务流程、管理、评价、规范性操作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对于建设内容及可实现的效果、目的并没有系统性指导与精准的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的建设进程。
从管理层面来看,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封闭性,相较于流通文献,各大图书馆基于各种考虑不愿公开独家珍藏,这些因素制约了古籍文献转化为常态化社会公共资源的速度。公共图书馆对馆藏古籍采取的保护措施较多,利用门槛高,导致古籍研究学者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资料搜集上,进而影响其研究的速度和成果产出。
从利用层面来看,古籍文献的特点决定其提供智慧化服务的难度较大。首先,古籍纸张老化、书体模糊不清等问题会造成文献数字化时识别困难;其次,古籍中的文言文晦涩难懂,句读有所争议,繁体字、通假字、异体字,以及特殊排版形式等问题也增加了古籍文献转化为字符元数据的难度;再次,古籍版本鉴定、古籍价值评估、古籍内容审定等选择和检验古籍性质与学术性的基础工作需要具有过硬古典文献学、古汉语素养的专业馆员完成;最后,古籍数据相对孤立、没有通过有效的机制建立相互的关联,同时也缺乏智慧化资源利用平台,阻碍了古籍价值的充分发挥。
智慧化技术具有极大的信息承载力,升级公共图书馆现有服务形态是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实现条件。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软件设备还停留在电子化、简单智能化阶段,并未达到智慧化阶段。此外,部分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造成各地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服务范围覆盖面窄、效能低下、服务质量提升缓慢。现阶段图书馆应用的智慧技术主要有智慧阅读、智能场馆、机器人服务,与古籍服务关联度不高。在古籍服务领域使用的专用OCR自动识别、汉字字符集编码、古籍数字化图像处理、元数据标准、数据挖掘等技术[12],仍以单向输出为主,智慧化程度不足。总的来说,智慧化技术在图书馆古籍服务方面的应用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如何实现智慧化技术与古籍服务的深度融合,仍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
提供古籍智慧化服务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才配备,以公共图书馆现有的人才结构及人才储备难以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古籍智慧化服务;加之智慧化领域是当下资本竞相争逐的新兴行业之一,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造成智慧化人才社会需求旺盛,人才缺口较大,供需不平衡导致行业人才的福利待遇比较高,而公共图书馆因能提供的条件有限、人才选用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难以吸引智慧化服务所需的人才。此外,古籍智慧化服务属于交叉性、融合性学科,面临传统古籍人才与智慧化人才的融合问题。从事古籍智慧化服务的人员必须对古籍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具有智慧化专业背景的人才基本上没有古籍从业的基础,而传统的古籍专业人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化服务相关知识,对于古籍智慧化项目管理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制约了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的发展。
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的实质是通过整体的智慧化解决方案推进古籍文献的高效利用,实现古籍服务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为此,公共图书馆需在理论、资源、数据、技术、人才5个要素上持续发力,协同共进,提升古籍智慧化服务。
古籍智慧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的必然趋势,目前相关的理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构建和完善系统、全面、成熟的理论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重要工作。
首先,继续加强各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应摒弃门户之见,加强行业内横向和纵向的行业联合研究,还应增进与学界的联合,形成学界与业界合力的古籍智慧化服务理论体系研究团队。其次,古籍智慧化服务理论研究要有相应的重点和要点,避免贪大求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相应的阶段解决相应的矛盾。要结合行业特性及现状,从当前已取得良好效果的古籍智慧化服务实践方案中着手研究,提取共性,量化标准。对智慧化服务的性质、方法、趋势、对象、过程、应用场景、建设标准、效果评价作出清晰和准确的界定,完善理论基础,推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智慧化服务模式,为理论建设提供更多的研究标本。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两者有机统一。最后,要密切关注智慧化技术发展前沿的新趋势,强化与智慧化领域先进行业的交流,主动汲取、消化新的智慧化理念、模式、技术方案等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服务模式和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引导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高效快速发展。
古籍资源是实现高品质古籍服务的根本保证,公共图书馆需要通过古籍资源数字化、数据化、智慧化三步走战略,实现古籍资源智慧化高效建设。
第一,持续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的基础投入,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跨馆域合作、区域联盟联合开发资源,也可采用外包和众包形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馆藏开发,加速原始古籍数据资源的产出。第二,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数据化进发。数据化资源能通过数据颗粒化实现更简便的检索,公共图书馆可突破传统古籍资源建设思路,借助商业数据库扩充馆藏、提升服务能力。商业数据库由于发展起步早、束缚小,已发展较为成熟,相较于公共图书馆智能化程度更高,其精细化加工和揭示程度都已超过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采取购买或者联合开发的方式推进数据化进程。第三,在具备大量数字化、数据化古籍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智慧化技术配合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智能匹配和语义关联处理,经智慧化系统梳理后,提取所需的信息,使精细化处理后的数字古籍资源成为智慧化系统运行的重要支撑,大幅提升系统检索的精准度、便捷度,提升数据化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
公共图书馆进入智慧化时代,其对用户信息采集、保护、应用、研究以及对内部信息数据进行高效处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用好数据,让数据指导服务,是提升古籍智慧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
就外部而言,公共图书馆应搜集用户在使用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中所利用过的软件、资源、空间、设备等底层数据,记录读者的数字轨迹,这些数据能为古籍智慧化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内部而言,图书馆古籍服务各环节的内部信息数据也应当进行搜集、整理,如古籍数字化产生的数据、资源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数据和相关活动统计数据、内设机构的信息互通数据等。在此过程中古籍服务必然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对信息处理构成了巨大挑战,建立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已迫在眉睫。对此,公共图书馆可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引入工业领域中的数据大脑管理模式,进行古籍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数据大脑”建设。利用人工智能中枢在搜集、抓取和分析用户使用中产生的使用和行为数据,运用专业算法进行全局实时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服务活动、生产古籍数字资源、自动调配古籍资源,修正服务运行中的缺陷,预测未来古籍文献资源需求走向等。从古籍服务设计与研究、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有效提高资源匹配率。
随着智慧化技术的应用,智慧化生态的客观基础已经具备。公共图书馆未来古籍智慧化服务成熟的生态场景:当读者步入图书馆大门,无须指令,智慧系统自动响应,读者近期在图书馆调用的资料,已在系统后台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手机、手表等便携式智能设备则根据读者近期的浏览数据自动推送其研究方向的最新资讯动态;在智慧屏输入所需资料的关键字,智慧系统会按读者的使用习惯,提供相关资料,并对如何利用资料提出各类有效建议;在除图书馆的任意空间内,脑中灵感闪现,智慧系统即可通过智能设备迅速响应进行记录,并提供与之相关联的资料;打破时间、空间的障碍,无障碍地进行资料的查阅;研究取得进展后,智慧系统会自动根据关键字进行记录、分类,在得到读者的同意后,可向其他研究者或好友进行推送,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未来古籍智慧化系统将不仅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学识的虚拟人格。通过不同智能设备的各项硬件、软件功能,采集、分析读者的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可以做出不同的处理。除提供读者所需的资料外,就调用资料的内容也能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如对资料中相关联的时间、人物、事件等一系列提供相关的资讯提示。使得每位读者面对的古籍智慧化系统就像是一位在其研究领域专耕多年的专家,两者可进行深层次交流,实现智慧化系统下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
人才作为古籍智慧化服务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消除古籍服务障碍的关键所在。其表现为古籍智慧化的前期工作仍需馆员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后才能转化为智慧化输入,后期智慧化系统的运转也需馆员进行实施、维护、升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到古籍智慧化的推进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公共图书馆智慧古籍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图书馆领导应从上层设计中注重古籍智慧化服务发展方向,适当进行馆内部门人员重组,优化古籍岗位馆员的构成。制订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布局老中青不断层人才梯队。其次,公共图书馆在招聘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招收具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与智慧化相关专业背景的馆员,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打牢古籍智慧化部门的人才基础;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通过阶段性外聘专家的形式针对性地解决技术难题。最后,对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部门的馆员可采用“学历背景+职业培训”制度,从人才源头把握,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化培训,提高古籍智慧化服务队伍专业水平,让有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馆员经过良好的职业训练,成为能提供及时、专业、智慧化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公共图书馆智慧古籍人才队伍建设的高水平发展。
公共图书馆古籍智慧化服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项工作。公共图书馆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找方向、定目标、寻路径,通过理论赋能、资源赋能、技术赋能、数据赋能、人才赋能,紧紧抓住智慧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古籍服务水平质的飞跃,最大限度彰显古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