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进 吴争春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演变方向进行综合分析所得出的一系列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相关阐述散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其世界历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提炼,但这些论述并非零碎的、孤立的,而是内在相互联系着的。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一定是一个紧密联系且对外开放的社会。对外开放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进一步深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开放发展理论。将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立场、主要观点和实践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把握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立场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作为马克思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世界历史理论也不例外,作为解答时代问题的利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一“诞生”,就指向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非马克思本人的主观臆造,而是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资本本质属性的归纳和总结,预测了民族地域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由此可以进一步发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历史大势,并进一步从细微处探讨了人类社会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有迹可循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其初衷也是为了探寻人类全面解放的路径,正如其所言:“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54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融入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只有世界历史进入到共产主义阶段,个人的全面解放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同样,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也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步当然是基本物质条件的满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阶层,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不是由个别利益集团垄断。只有满足了每一个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才能更进一步满足精神需求,中国人民如此,全世界劳动者皆如此。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被落实在“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433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最真切的心愿。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准确把握住这一点,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主体上,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却有着创造性的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形成,“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538。由此,新时代对外开放发展中,致力于寻求全世界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强调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践主体。实践主体的延展,让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具生命力。
马克思之所以将世界历史的实践主体确立为无产阶级,是因为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发展时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冲突激烈化、白热化的时代,正因此,马克思才将世界历史的实践主体锁定在无产阶级,这一判断在当时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当世界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文明样态和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政治立场,但并没有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局限在无产阶级身上,只有集全世界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在当前世界历史进程中更好地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各项举措,“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3]60。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东方大国,中国有能力,也应该为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新潮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政治立场的继承与发展,开创了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新境界。
有生命力的哲学一定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活灵魂。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4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揭开了剥削的秘密,同时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矛盾,这一矛盾像一个天生的“毒瘤”一样,让资本主义无法永续发展,而最终的“医治方案”只能是共产主义这一终极文明形态。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4]199。同样,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也是继承了过去40余年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经验,吸收借鉴了世界各国对外开放发展中的先进思想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融入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的安全、生态、资源等国际性问题的解决智慧而逐渐形成。
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5]543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明互相渗透的融合之路,唐朝的兴盛与其文明的对外开放程度密不可分。这也证明了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6]258。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秉持世界各国文明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文明精神,经济全球化发展让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商品全球流动,形成了千万条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中国也应该抓住历史机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共生”理念推向世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明相处模式提供中国文明样式。
“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承载与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独大、独享,而是各参与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4]132“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仅着眼于发展沿线各国的经济,也大力促进沿线各国的文明互通。“一带一路”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5]513。历史已经证明,开放的中国才能繁荣发展,闭关自守只会自我隔绝、自取灭亡。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坚持经济对外开放发展,坚持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担当。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文明元素。
现代工业革命以及经贸全球往来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时代,却又超越了资本主义时代。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都不是脱离现实的遐想,而是特定时代场域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289-290。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面对新的全球治理问题,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以及面对国内一系列民生发展、体制改革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改革,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时代。
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面对新的时代语境和反思新的时代问题中,在探索如何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逐渐形成了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内涵。时代精神欲要淬炼成所处时代的思想精华,必然要秉持时代问题导向,而坚持问题导向本质上就是坚持时代立场。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就是在思考如何解决全球性问题中产生的,如气候变化、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个国家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依靠国际合作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瓶颈”也给党和人民提出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回应了时代之问,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反映时代特质,进而推动了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与成熟。习近平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8]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宏大视角,结合所处时代的具体之问,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所包含的很多关于发展的观点来源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保持了其观点的内核,而且在我国开放发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外延和拓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产生才开启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其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拉开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序幕,开启了生产力迅猛发展的“火车头”,并迅速造成了分工和交往的世界性发展,加快推进民族国家摆脱地域性的速度,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1]520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让民族国家快速地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马克思曾举例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之内就会夺取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9]23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充分揭示了生产力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直接带来了生产力在短时间内的极大提升,将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相结合,便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还有不少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没有攻克,为此,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不仅强调经济、文化领域的开放发展,也十分注重科技领域的开放发展,要让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大潮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将创新驱动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在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时代意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10]新时代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靠科技创新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解决人口红利消失、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发展中的“烦恼”,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如果还不转型升级,不追赶世界科技潮流,我国在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将会变得被动。
《共产党宣言》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产品的发展作了生动地描绘:“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1]35此处文学泛指精神文化产品。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去200多年,人类有史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都由西方国家主导,随之形成的世界市场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主场”,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具有很多的不对称性,如外来资本的强势、本国劳动者的弱势、强国生产力的高效率、贫国生产力的低下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在全世界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全球输出,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占据了话语体系的主导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精神文化生产的世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国资本、输入外国商品的同时,精神文化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新自由主义的滥觞、普世价值观的暗涌。在中国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不能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上成为“文化穷国”,而应当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世界历史的大平台中,积极主动地发出我们的声音,输出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承载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交往规则的制定,让世界各国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反复主张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5]481。
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重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加注重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积极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打造承载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精神产品时,注重表达方式的国际化,让中国的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接轨,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2],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打造真实的中国形象。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的竞争,软实力的较量也不可忽视,而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就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即生产世界性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不仅要让世界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化,还要让中国的精神文化产品世界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史的世界历史理论截然不同。黑格尔武断地认为,欧洲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其他国家只有依附于欧洲,才能走向世界历史。但马克思警示我们,“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不是指称“一般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反对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13]548。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也“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1]526。因此,解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走向世界历史的道路问题,就只能从现实的客观条件出发,不能迷信于“欧洲中心论”和“依附论”,要结合当下世界发展大势,结合本国发展实情,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发展目标,这才是各国走向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马克思的理论从来都是发展的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也不例外。各国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各个国家的国情、民情不同,其历程发展所受到的合力也就不同,只有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才能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本国改革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是拿起什么“主义”就可以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只有做到普遍与特殊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让本国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更加通畅。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4]89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也不是来源于某一本教科书,而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逐渐形成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在继承以往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大量的实际行动,为利益各方提供共赢合作的发展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开辟、自由贸易港的设立,深化了全球开放合作模式。内陆与沿海、西部与东部,所有地域隔阂都逐渐被打破,新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这一发展新格局为解决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实质性的破解方法和针对性的破解路径。中国在走向世界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能预料到的,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新时代对外开放发展道路的世界眼光。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必须透视中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历史镜像,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通往世界历史的道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偏袒任何文明形态,而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巨轮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望远镜”,观测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产生形式和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人类的最高社会理想让很多世界社会主义者热血沸腾,并为之奋斗终身。但自由人的联合体本身是“必然王国的彼岸”[14]929,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5]300。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转变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难以消除的贫富差距,难以破拆的国家之间的隔阂,难以抹平的阶级之间的矛盾,都成了通往“自由王国”的路障。马克思晚年也开始关注俄国发展道路的模式,试图论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探讨生产力落后国家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通过不同发展道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正因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马克思由此抽象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图式理论,这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功能。”[16]80各国发展的方法可以不同,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式发展特点。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是一种渐进式的阶段性改革方法,习近平强调,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4]204。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正视当前国际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对抗的现实,并不一味地提倡斗争,而是结合当下发展态势,提倡抛开意识形态偏见,找到国际合作的共同共通之处,建立沟通对话常态化机制,让世界各国在更为紧密的依存关系中,各自都朝着和平与繁荣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所倡导的,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7]13。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强调新时代发展中的包容性与共存性,分阶段分步骤渐进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在充分正视现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各个民族国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这样概括:“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8]12正是各个民族国家的这种相互联系日益加强,才使世界逐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历史才转变为世界历史。另一方面,世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世界历史的进程必然影响到这一时代的民族国家。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正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才能从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来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及其历史趋势,才能说明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才能规定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不存在任何地域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因此,只有在系统推进的情况下,世界历史才能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性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19]58。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注重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这也是发展新时代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传统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改进,开放型经济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备综合系统竞争优势。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倒逼下,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也主动地“走出去”,通过系统把握全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推进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伟大事业走向新征程。
马克思整个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历史辩证法,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实践活动作为起始点。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18]22马克思深刻把握了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之间以及各民族历史之间相互开放的紧密联系,看到了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由作为部分的各民族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都是发展着的过程,要注重世界历史发展中各方力量的动态变化。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充满着历史辩证法的力量,既充分考虑到国际格局发展的复杂性,各国相互竞争的激烈性,又看到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总体态势很难改变,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20]270。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充分把握复杂国际格局中的“变”与“不变”,不断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既充分预估世界市场经济波动的曲折性,也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在“变”中利用“不变”,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将中国企业推出去强身健体,带领中国经济发展各要素与世界经济发展融合。既充分观察到国际矛盾的尖锐性,也看到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变”中驾驭“不变”,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壮大和平发展的力量,削弱霸权和争斗的力量。既充分考虑到国际秩序领导者之争的持久性,也看到国际体制往好的方向变革的大趋势不会变,在“变”中学习“不变”,以中国的大国担当助力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走向合理化。既充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看到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态势不变,在“变”中坚持“不变”,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友好,用和平发展的“主流”湮灭不稳定因素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