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与结构体系建构

2021-02-01 09:05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
体育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暨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 200241;2.上海交通大学 附属中学,上海 200439;3.上海体育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438)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由于心理不稳定、认知还不够成熟、辨别能力欠缺,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激荡、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文化思潮的交融交锋,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呈现不稳定性、矛盾性与可塑性等特点。目前,高校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念坚定与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机制。尽管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进行了较为详细说明,但对于高校教师来讲仍属于新的学习领域与研究方向,需要不断探索并积极推进。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提升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本研究通过梳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历程,解读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的理论依据,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旨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加快推进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

1 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政策文件分析等将其发展历程分为 4个阶段:理念提出(2004年)、实践探讨(2005—2016年)、深化改革(2107—2019年)、规范实施(2020年以来)。

1.1 理念提出(2004年)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7条基本任务,为后期的实践探讨提供了理念指导与行动指南。

1.2 实践探讨(2005—2016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与指导意见,上海市于2005 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并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编制了学科德育“实施意见”,逐步修订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为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所有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3]。基于“学科德育”的探索经验,上海高等教育界越来越感受到,有必要进一步在高校探索试点“课程思政”[1]。2014年上海大学作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设了以“大国方略”为代表的系列综合课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上海市根据会议精神及其自身发展特点和在教育探索中总结的有益经验,制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与《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各高校“课程”工作思路和教育体系的细化与明示,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的细化与完善,逐步成为辐射全国高校的改革“样板”[5]。上海可以说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发源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地。

1.3 深化改革(2017—2019年)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更加明确的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七大”育人机制。为了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其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6],其形成了一体化育人新格局,打通了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1.4 规范实施(2020年以来)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要点、教学体系、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各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对于高校规范有序开展课程思政提出新要求、新标准与新路径。规范实施的前提是明晰课程思政的内涵,抓手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路径是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2 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拓展,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价值功能,将学科内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嵌入理论知识的教授中,引领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以立德[8]。与思政课程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不同,课程思政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增加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并在贴近学生专业、提供鲜活案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9]。

简言之,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本质是立德树人、其理念是协同育人、其结构是立体多元、其方法是显隐结合、其思维是科学创新[10]。广大高校教师需要认真学习、理解并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纲要》精神,并明确其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与侧重点,真正做到在专业课程中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政教育。

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的理论依据

3.1 精神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11],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的规定,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作为确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中,爱国是一个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负责的态度,是对职业的敬重和热爱之心,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尚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友善是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公民,必须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

3.2 基本关联: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属于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尽管两者的教育目的不同,但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奠定基础。大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对大中小学德育活动结果的预设和期待,是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原点与归宿,是大中小学德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规定着大中小学德育的价值走向[12]。德育需要构筑国家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之间的一体化的和谐、平衡关系,共同服务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这一总目标[1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围绕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开展课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应作为确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关联。上海作为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领头羊,2010年在《两纲教育》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3]。2017年又在深入研究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基础上,对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进行了修订,包含4条一级德目、16条二级德目(见表1)。

表1 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

3.3 根本指南: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科专业、一流本科、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工作中进行重点部署,指导研制出台《纲要》,这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要求,其应作为确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根本指南。《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三主”,即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强调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的价值理念[8]。

3.4 职业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指导和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15]。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应遵守的6项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体育教育专业一直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使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应是踏入体育教师岗位的职业准则,是底线。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是确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论依据。

3.5 专业取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

构建体育学类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在尊重专业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依据每个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16]。培养目标是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方向、规格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水平和竞赛管理、组织的管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18]。

此外,毕业要求是学生经历相应学段的教育学习后必须达到的基本人才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与三级)》将毕业要求概括为“一践行三学会”,其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19](见表2),也为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未来卓越体育教师的目标上提出了方向与要求。因此,应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作为确定其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取向。

表2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二级与三级)

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建构

4.1 体育教育专业总体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

剖析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的理论依据,可以拓宽广大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明确其基本定位,同时也为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公民,其一定要符合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遵循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0]。因此,将“理想信念”作为一级元素指标,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最高要求。

第二,卓越教师是优质教育服务的核心元素,是教育人才的典范代表,是推进教育事业实现创新驱动式发展的中流砥柱。无疑,卓越教师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好教师”,其独特素质差异不仅体现在4大教师核心素养——师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等的单项数量化发展水平上,更体现在4大素养的具体组织方式与融合性特质上[21]。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体育师资的重大任务,其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围绕培养卓越体育教师的目标,增强教师基本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一名卓越的体育教师奠定基础,因此,“教育素质”应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一级元素指标。

第三,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通过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才能逐步形成高于其他一般人员的专业素养[22]。教育专业素养是教师开展教学育人活动的最基本素质,是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既是核心指标,又是特征指标[23]。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理念等都是专业素养的范畴。因此,“专业素养”应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一级元素指标。

第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植根于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诉求之中, 目的是为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它承载着宣传一定社会、阶级意识形态和促进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发展双重任务。因此,促进个人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24]。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该是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才能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个人发展”应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一级元素指标。

基于以上逻辑,在结合专家访谈研讨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结构体系的一级元素指标为:理想信念、教育素质、专业素养、个人发展。

根据一级元素指标,遵循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的理论依据,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出发,确定了最初的 24个二级元素指标,再通过访谈多名专家(包括思政专家、教育学专家,体育学专家),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遵循系统性即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级元素指标、独立性即各个元素指标独立而不相关,不互为解释的原则,最终确定了16个二级元素指标(见表3)。

表3 体育教育专业总体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及内涵

4.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

课程群是为了完成某一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对培养方案中面向同一施教对象的有紧密逻辑关系的专业课程整合优化起来的课程体系,各子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不同,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5]。根据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及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等,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群、运动人体学科课程、运动技术学科课程群、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4个课程群,并通过访谈多名专家学者,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的理论依据,聚焦各个课程群特有思政,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见表4)。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构建了不同课程群思政元素指标,而课程群内具体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围绕课程群思政元素指标,分析与挖掘具体课程思政元素,这样才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

《纲要》的颁布给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各高校、所有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等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参与者将肩负历史使命。高校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组织专家与教师制定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相应的思政考核奖励机制,组织常规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培训与研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和能力。专业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专业的视角去探究一体化课程思政设计和教学设计,系统地设计教学路径,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说教。思政教师需要立足现实政治发展潮流,前瞻政治发展趋势[26],针对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及时总结,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真正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以共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本研究是开展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探索,愿和大家分享,期许更多的学者可以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内具体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构建完善,结合具体学科与专业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教学探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