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苏 暖 崔效锋
大脑的可塑性告诉我们“儿童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阶段性地构建这些神经回路”。换言之,没有人生来就会阅读,大量的阅读练习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升级我们的阅读装置。
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遵循课内教学的模式,学生坐在一成不变的教室里,靠着想象努力进入文本描述的场景,这往往收效甚微。我试图创造一个个与文本氛围一致的动态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感。比如在阅读《哈利波特》时,我建议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教室布置成书中的经典场景——霍格沃茨城堡、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对角巷,学生走进装饰着蝙蝠、蜡烛、魔法书的教室,仿佛真的进入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教室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而成了文本的一部分——“活”的移动场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更让他们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受到新异的物理环境的刺激,学生在那两周内的阅读情绪持续高涨,连平时不爱阅读的学生也乐此不疲地与同学讨论小说情节。积极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情绪让学生从“被动读”走向了“主动读”。
注意力的水平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效果。正式阅读之前的“导读课”让学生对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主题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在《呼兰河传》的导读课中,我按照“音乐导入——理解书名——阅读序言——浏览目录”的教学流程,把一个陌生的“朋友”带到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虽未读正文,却事实上已经走入了文本,接下来的自主阅读就能“持续保持注意”。
在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提倡运用“预测、提取、批注、复述、联想、比较、讨论”等多种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
正式进入阅读后,我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在书中做批注(疑问、感受或质疑),这促使他们不单纯停留在文字的识别,而是调动多种高级的认知神经。在阅读《城南旧事》时,我引导学生从文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她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个人?这件事让你想到童年的哪件事?新旧信息的比较和联系刺激了记忆回路,让大脑产生更多的连接。在指导阅读《希腊神话故事》时,我们采用概念图的形式绘制希腊的神话谱系。通过梳理希腊神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文本有了清晰的全局观,不再因复杂的人物关系产生畏难情绪。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指导课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并绘制情节脉络图。思维的形象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又为复述故事提供支架。而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学生的长时记忆得到了强化,阅读效果成倍增长。
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仅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也难以培养高阶思维。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我经常会开展“阅读圈讨论”。学生根据讨论主题的不同围坐成若干小组。座位的改变对他们产生新刺激,激发强烈的参与感。我选取与文本相关的、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在阅读圈中交流,按照“组长公布分工和选题——组员依次发言和回应——发言人总结——全班汇报交流”的模式化流程进行。比如在《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的讨论课上,学生围绕“请你为《民间故事新编》选取文章”这个选题,分别从“人物、主题、情节、语言”四个方面阐述观点和理由,学习倾听他人发言并进行回应。为了得出结论和找出论据,学生必须带着问题重复阅读并提取相关信息。在讨论课上学生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时他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的认知水平。
美国的BTT 模式非常推崇艺术整合教育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把绘画、音乐、戏剧表演、朗读、辩论等艺术形式融合进阅读的成果展示,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城南旧事》的成果汇报课上,学生各展所长:“外貌协会”小组展示自己绘画的小说人物的肖像;“滔滔不绝”小组表演了两段个性鲜明的对话;“功夫小子”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剧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城南心事”则通过配乐朗读的精彩片段,把大家带入对童年的深深回忆。多元化的阅读输出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对信息反复练习,强化长时记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情感互动;艺术的生动性又加强了学生与小说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学生们也对小说的人物如数家珍,对展示课上的精彩表演意犹未尽,并依然在听到《送别》这首歌时感受到童年离去的忧伤。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考查学生对低层次的事实性知识的把握,而以脑科学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则通过开放的多形式评估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首先,每本书配有“阅读档案袋”,档案袋里面包含了细致的阅读任务时间表、评价细则和阅读期间的学习成果集合(阅读打卡表、图画、思维导图、练笔、文学创作等),更全面和准确地呈现学生的进步,给予学生激励。其次,评价的方式包括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以及线上记录(比如在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的打卡记录和阅读日志),丰富的评估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最后,评估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成果。相比单一、死板、延迟的传统测试方式,学生显然更乐于接受这种丰富、开放、及时的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