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分析诊断及对策研究分析

2021-01-31 05:56蒲艳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条件解题思维

蒲艳华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730799)

在我参加工作的十多年之中,发现很多高一学生从进入高中开始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这与初高中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初中数学大部分学生都学的很好,进入高中后,数学的学习逐渐过渡到思维的延展,所以有些学生就力不从心了,导致厌学甚至放弃学习,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也许这种反思对于大的教育背景的改变是微薄而无力的,但我希望它是真实的、有效的.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新生学习数学的内因和外因综合分析

高中新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指的是高中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变式演练,归纳统一,形成模型化解题思想,形成化归统一思想,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等的一种现象,这与学生的意志力,心态都有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从众依赖心态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时,学生都靠教师的归纳总结和探究形成的规律,缺乏主动去钻研和探究的心理.首先学生寄希望于教师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模型化总结,对于一些高频率考点进行规律化总结,进而通过记忆和机械训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其次是希望老师提供解题模型,从而靠这种解题模型进行数学实际解题.实际上,初中的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做到上课的环节的完整性,他们在课前不布置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又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结束后也没有具体和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没有让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和分层作业;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惰性心理,有一种等待思维的心态;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突出.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教改下的“快乐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2.操之过急的心态

一是有些学生没有审题,没有认真读懂题意、没有整理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没有判断出题目中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进而没有归纳出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有些学生没有对题目当中的条件进行筛选,没有找到有用的条件,没有把题目当中的这些条件转化为所学过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三是有些学生被题目当中的陷阱题设所蒙蔽,没有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逻辑推理,没有能利用有效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四是绝大部分学生忽视了数学的整体性、没有形成和建立数学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查漏补缺,缺乏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进而感觉高中数学学习越来越吃力,最后一事无成.

3.定势的思维形态

高中的基础差的学生在解决困难问题时,往往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更热衷于套用解题模型或者解题公式、老师讲解的规律等等这些去解题,而忽略了这些解题技巧的局限性,忽略了已知条件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思维辩证关系;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用定势思维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也会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自暴自弃,数学越来越差,直至放弃数学的学习.

4.偏重结论

很多高一学生由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还没有改变学习数学的策略.很多学生只注重结论的运用,而不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没有对结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推导结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的一个过程,通过对结论的推导,使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

二、辅导策略的探索

如何让学生爱学习数学,能学好数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作为数学教师,我认为:我们要全身心的参与到教育改革中去,走进课改,融进课改;教师要有自己的符合学情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和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做主人,让学生主宰课堂,我有以下几个策略:

1.加强数学完整的过程性的思维

加强数学发展历史的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的人文情怀,让数学家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源远流长的数学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热爱知识的情操和修养.

2.贴近学生实际,抓好基础

教师要认真通读考试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要求,加强对教师教学本身技能的提升,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夯实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在巩固学生基础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教师应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学生的知识的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3.启发诱导,注重过程

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教师要引导使其完善;教师要改变课堂上的一堂课整个灌输的教学理念,多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模式教学法、“四位一体”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自主研究,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智慧相结合,有利于增强高一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有利的思维保障.

4.注重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不能盲目追求答案,要注重解题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先审清题意,从题目中找到有效的已知条件;然后把这些有效条件转化成数学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最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举一反三,进行反思巩固;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和知识体系.

5.不断加强以老带新的教研氛围的形成

教师要注重环境对于自身的同化,教师要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板书书写应规范工整,教案书写也应如此,评改作业应一丝不苟,不能粗枝大叶,一笔带过;教师要不断请教老教师,学习他们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扬长补短,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自己.

6.明确学生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考试成绩的优劣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高考并不是我们最终学习数学的目标和方向,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的学科价值和应用价值.

7.教师的引导策略

创新教育模式就是将创新思维承载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突破思维,打破常规,彰显个性的教育方式.高中数学创新思维承载于高中数学的教育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教学方式有如下基本特征:(1)积极寻找不同的属性;(2)敏锐并且敏感的视觉洞察力;(3)丰富而有内涵的想象思维;(4)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5)飞跃的独特的思维灵感.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创新教育模式是小众教育和主体教育的结合体.创新教育模式承载的对象是具有丰富创造能力的群体,而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把创新思维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是符合新课改的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实践活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外涵特点: 1.展示丰富多彩的结合实际的生活背景情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造性思考,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学习高中数学的魅力和乐趣.2.尊重学生另类的思考.3.展现思维的立体式的展开的全过程,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帮助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独立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进行思维的创新碰撞,在师生互动中展现思维的内涵和外延的交汇,在师生共同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最终具备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无缝衔接.

总之,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课本为出发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还要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有效的学习方法中快乐学习,克服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将初高中数学紧密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新课改下的数学学习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条件解题思维
用“同样多”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设而不求巧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排除多余的条件
用“同样多”解题
选择合适的条件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