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凤英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问题亦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重要理论论域。迄今为止,按照主体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形态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学界公认的定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切人的价值追求的人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应当成为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问题的基本维度。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不少学者都强调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人学转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范式。人学范式强调,要在社会哲学范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关联。按照这个研究理路,研究者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按照价值主体的分类标准,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1]以价值主体作为区分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基本形态。其实,按照不同的标准和从不同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可划分为其他不同的形态,如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等等。[2]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来看,按照个人与社会这个主体标准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最具有操作性和实际意义,也符合人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也更能体现人学范式的特色。另外,主体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也能够基本涵盖其他标准的价值形态。因此,按照主体标准划分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被学界普遍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种形态,这应该是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研究的一个基本共识。
人学范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的根本性,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视野中,人才是终极目的,人是各种努力的终极关怀”,[3]这也是人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与立足点。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人”。 从已有研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一般被归结为个人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依据主体的社会形态,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个体)主体、集团(集体)主体、社会总体主体和人类主体这几种形态,其中个人主体是主体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其他几种主体形态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活动就是由处于各个层次上的不同主体形态构成的统一的活动系统。[4]那么,从人作为个体的人、群体的人、社会总体的人以及人的类存在来看,这四种形态的人都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实际上是包含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总体价值以及人类价值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认识结果,是因为研究者往往把“个人与社会”这一对哲学中的范畴直接运用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具体现象,甚至有学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5]众所周知,“个人与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表达人的存在形态的一对范畴,强调“人类社会是由人在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构成的系统,构成这种社会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6]这对范畴对于研究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由于人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和虚幻的人,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时空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境遇和活动过程中,那么在研究人类的具体现象时,就必须将总体性的“社会”具体化,即必须明确现实的个人处于一定的群体、集团以及一定的社会总体等社会关系中,这样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的思想。这样,人的群体、人的社会总体和人的类就构成了个人的集合体,它们是人的不同于个人形态的另外存在形态。因而,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具体的社会现象之于人的价值时,同样也必须将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具体化为一定的群体集团以及一定的社会总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等社会关系,因而个人、群体、社会总体乃至人类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
另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个概念,也往往容易出现歧义性认识:要么是把它理解成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价值,即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社会生产和发展方面的价值,正如研究者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效用和意义问题”,[8]是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领域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生态活动等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要么是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作为人的主体形态之一的社会总体形态的人的价值,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差之千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歧义,是因为研究者对“社会”的理解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无数个人活动构成的系统,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活动系统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结合形式和社会的内在结构。”[9]也就是说,社会具有“人的活动”与“人的关系”两个维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10]社会的实践本质辩证地蕴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是“人的活动” 维度,列宁就强调要“把社会看做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11]社会的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关系”的维度。如果侧重于从“人的活动”这个角度理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就可以被理解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社会生产和发展方面的价值。而如果侧重于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理解社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可以被理解为对作为人的主体形态之一的社会总体形态的人的价值。
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并没有全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价值的全面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个概念也容易引起歧义,因而有必要对按照主体标准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人在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生态活动等社会生活领域中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的实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前提性,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把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个人、群体、社会总体乃至人类的价值称之为人本价值,把已有研究中提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发展价值实际上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活动领域创造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间接体现。已有研究也指出,“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和验证。”[12]这实际上应该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足以说明,已有研究成果也反映了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这个概念的可行性。
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这个概念的科学性,还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本身。 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来看,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效果就是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和由个人构成的共同体(群体、社会总体、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的提升。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何以产生了这种结果,以及如何更好地达到这种结果,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性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产生与价值实现问题。因而,就有必要从人的不同存在形态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价值形态。
这样,在同样按照主体标准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便呈现为社会发展价值和人本价值两种基本的形态。这样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形态,一方面,能够在认识上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不同层次,有利于避免在实践中一味地注重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置于更加基础性、目的性的地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概念的提出和使用也是为了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某些偏差的考量。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条件性意义往往容易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片面追求其社会发展价值的倾向,即过分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效能与实际效果,相反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效能与效果产生的人自身的思想与精神前提。提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及其基础性、根本性和前提性地位,就有可能使人们避免这些错误倾向。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充分注意和理解人的本质、需要、能力等内在规定的多样性、全面性和统一性,理解人的发展的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研究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研究进路。
第一,着眼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利益关系,把利益看做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产生的客观基础。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利益问题就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人类的全部生活活动,都与利益以及对利益的追求有关;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人作为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其价值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个人、群体、社会总体和人类社会的思想、动机和行为都可以从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正如列宁指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自然史理论触犯了神学的陈腐偏见,引起了并且直到现在还在引起最激烈的斗争。”[15]马克思在谈到社会历史观时指出,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16]从马克思的这个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看,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实质上就是人类以国家为主导的围绕各种利益关系问题而进行的总体性活动。国家一般通过经济途径、制度途径、观念途径来调节利益冲突。[17]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调节利益关系以巩固政权的国家行为,是整个社会利益调节的观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引导的方式调节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关系,促进个人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使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安排得到普遍认同,以形成持久的利益认同精神支柱和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必须着眼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从利益根源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产生的客观基础。
第二,立足于人的社会总体形态,在社会总体框架下分别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总体价值以及类价值等不同形态。在人类社会中,现实的个人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群体,这些群体构成了社会的总体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围绕建立或巩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价值引导活动,目的在于调节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初提到的“宣传”“宣传工作”,以及列宁强调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从外面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都是指无产阶级在建立国家政权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摇旗呐喊,则是资产阶级在建立政权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这些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政权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之后,无不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可见,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人的社会总体形态的范围下,统治阶级整合社会中各利益群体的思想观念从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其政权统治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具体实施是通过对群体中的个人进行价值引导来实现的。当然,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路径,在社会总体框架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方式来描述个人价值、群体价值以及社会总体价值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人本价值形态。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类价值,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迄今为止人的存在形态主要是个人、群体和社会总体这三种存在形态。虽然从理论上说也存在人的类形态,但是目前人类还没有达到无阶级的社会,人类之间的冲突仍大于和谐与共识。“时至今日,人类还很难形成整体的力量,因而还不能作为真正意义的主体来起作用。”[1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类价值不在本研究的重点关注之列。
第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即把个人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与社会总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生成的起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9]“现实的个人”本身就蕴涵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与实践活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现实的个人”,而只能是抽象的个人。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看作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了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揭示了个人从现实的生存条件中解放出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也为历史找到了真正的主体。由此,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也成为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个人、群体、社会总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如果把社会总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社会群体便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个子系统,个人则是群体的基本构成要素或单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也必须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首先探讨现实的个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形态的具体内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社会总体价值等人本价值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