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玫,郭 璐
(沈阳音乐学院 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 110818)
高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员干部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实落地、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其理想信念状况关乎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更与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息息相关。高校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导向,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初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使命,在高校党员干部中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落实,使其成为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有力保障,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憧憬和期盼;信念,是对某种事物信任信赖的观念想法和意识行为;理想信念,则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坚定不移的,有实现可能的社会向往和人生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高校党员干部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三重身份于一体,基于身份的特殊性和职业特点,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状况如何,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高校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赋予更高的要求,让其在政治思想上接受考验,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增强拒腐防变的政治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宗旨是我国高校的根本底色。高校党员干部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信仰缺失,那么党的教育事业将受到严重危害。所以,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建成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价值理念务实、道德观念端正的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政治定力,提高驾驭政治局面、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校园的风清气正,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基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德育教育,将“德”放在人才的标准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明确部署,这些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教育本质,明确了教育使命,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是青年人、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的聚集地,高校党员干部作为育人育才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高校学生引路人”的庄严使命,其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都会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这就需要高校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认识自身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高校学生爱党爱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国之栋梁。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要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高校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就是要持续推进主题教育期间关于主题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在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中,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切实筑牢理想信念,在经受各种风浪考验时挺起精神脊梁,顺境时不骄傲、逆境时不动摇,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百年党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取之不尽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每一段光辉历史,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涵养党员干部精神力量的营养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真理、激发信仰,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感悟初心、激励使命,把理想信念火种、红色传统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成效显著,大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积极的、健康的,能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普遍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但也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单向灌输,被动接受。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中,多采取以施教者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简单命令、照文说教的单向灌输,造成党员干部被动接受,教育功能与党员干部的个体需求结合不够、教育过程与自我养成结合不够,忽略了党员干部作为教育受众的主体意识,有的党员干部没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党内主人翁意识,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不够强,偶有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
(2)载体单一,缺乏创新。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现有的教育方式多为学习上级文件要求、照搬文件中的条条框框,没有区分不同受教主体的人生阅历、专业特点、工作经历等差异,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教育形式与党员干部的自身特点、接受程度和解决实效等方面结合不够,导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理想,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思想、指导工作的目的。
(3)疏于管理,监督无力。高校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对于党员干部缺少实时的指导监督,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学习教育培训等与其主责主业不相关,也不会对其产生本质的影响,导致个别党员干部存在“混日子”的情况。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理想信念的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需要通过制度化保障来实现;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又需要以常态化教育为基础。
党员干部只有做到理论上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坚定。高校要研究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常态化制度体系,从唤醒和培养党员干部“我要学”的主体意识出发,明确“为什么学”,明晰“学什么”,探索“怎么学”,强化理论学习的“高度”和“深度”,积极构建理论学习机制。一是向党章学习。党章作为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的必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将学习践行党章作为党员干部终身的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严格按照党章办事,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向书本学习。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推动学习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打好理论功底,筑牢思想根基。三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实在行动上、运用到工作中,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内生动力,以扎实的理论武装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实效。同时,理论也需要立足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丰富完善理论,让理论更富有生命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四是以问题为学习导向。高校党员干部要想解决好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智慧从学习中来、勇气由学习中生。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引导学习、用学习解决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形成工作思路的过程,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持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在世情、国情、党情和高等教育事业发生深刻变革的新时代下,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持续推动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开展,必须结合实际,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一是把握特点,找好“角度”。要充分结合高校的专业方向、建校文化等特点,采取党员干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确保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实效。如党员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经历、重问入党初心等政治仪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同时,要积极探索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加强内容建设,保证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可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在线学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不断提升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二是深挖资源,拓宽“广度”。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的主体作用,更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做到校内校外同频共振。要充分挖掘社会优质资源,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深化“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要注重用好本地区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也可同其他高校或不同领域校外机构、单位联合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感悟体验等形式,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接受教育,不断开拓视野,领略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风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思想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将个人理想信念和民族国家命运相融合,才能切实转化为锲而不舍的、披荆斩棘的具体实践。一是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着力构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读书班专题学习、讲专题党课、组织“网上重走长征路”答题活动等方式,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党员干部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二是完善红色基因教育传承机制。辽宁省部分高校在长期改革发展建设中孕育出了鲁艺精神、雷锋精神、红医精神、大铁精神等具有自身特色、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这些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探索构建红色基因教育传承机制,深挖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激发红色动能,将红色基因熔铸进血液中,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贯彻到衡量标准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儿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不断的精神血脉,是培育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高校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如“舍生取义”的献身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思想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信念,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站稳价值立场、保持清醒认识,在规范自身言行的同时,不断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需要。一是要让思政课程有“热度”。遵循理想信念教育规律,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思想基础、道德情感、政治素养等方面的特点,统筹设计课程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结合“四史”教育,用好红色资源,融入红色校史,通过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要让课程思政有“温度”。结合高校自身专业特点,构建立体的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把理想信念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浸润在各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让教育对象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深刻感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切实发挥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高校要结合党建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与理想信念教育匹配的、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研究构建科学、规范、精细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制定考核指标,让管理由“虚”入“实”。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8—2022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定的重点内容、指标要求,合理制定理想信念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对考核对象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考评,让党员做到“心中有数”。有了制度的“鞭策”,党员干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肩上有了责任,争先有了目标,行为有了标尺,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心中的分量。[4]47二是注重运用考核结果,让管理由“软”至“硬”。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重要措施,定期对考评结果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实际合理运用考评结果,将其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先评优、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4]48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个人自我价值的精神动力,高校党员干部只有树立了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高校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切实将理想信念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成效上,高校党员干部要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