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亮,张晓华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我国现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消费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日趋增长,体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新风尚.2016年体育总局与旅游总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随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体育旅游发展纲要》,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正以30%至40%的年均速度增长,2020年预计突破1万亿的生产总值[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区,未来在湾区概念的激发和引导下,旅游业在未来大湾区发展将迎来百年一遇的机遇,体育旅游是旅游业未来的重要项目,是培育韶关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2].韶关凭借自身的历史人文和地理优势,近些年积极打造户外运动的天堂,韶关体育旅游产业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中,对于进一步推动“体育+”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争创全国体育旅游生态示范基地以及培养复合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神指导下,新时期韶关深化“绿色”改革,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样板.绿色、健康的体育旅游产业作为广大群众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强身益智的朝阳体育产业,非常适合在拥有丰富山水生态和优良自然环境的韶关地区开展.韶关作为广东的北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为粤、湘、赣3地的政治、经济、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京广高铁,让韶关可以快速连接广州“1小时生活圈”,港澳“3小时生活圈”,京珠高速、武深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省内外.另外,韶关分布着浈江、武江和北江3条主要水道,拥有古陆道和古水道18条,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丹霞山,南岭森林公园、南华寺、珠玑古巷,乳源大峡谷等景区远近闻名.
近些年,韶关以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广东环南水湖自行车公开赛、广东第一峰铁人三项挑战赛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以下简称“四大体育赛事”)为重点发展体育特色项目,利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结合韶关本身的红色文化、禅宗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与工矿文化等特点的“韶文化”,开发地方传统节日活动,如乐昌九峰桃花节、乳源十月朝和盘王节、曲江采茶节、南雄舞香火龙节等[3].以半程马拉松、徒步赛、山地自行车、定向越野等现代体育项目,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赛龙舟、瑶族长鼓舞、竹竿舞、珍珠球、抢花炮等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做好“文化+体育”的体育旅游产业方式,打造“一县一品牌”,周周有活动,做到月月有比赛,积极构建体育旅游持续发展新格局.
体育旅游产业是在经济发展推动下,经过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不断渗透和交叉融合而成的新产业领域.韶关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类似性较强,发展规模较小,沟通联系不强,导致项目相对单一,产业链较短,过多依赖户外运动赛事.其中46.46%的被调查者认为韶关体育旅游产品类型少,创新不足[4].体育产业与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融合转型得不到持续性发展,对体育旅游产品博览会、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不能很好推广.体育节和大型体育活动常常由于场馆和场地不能满足活动要求得不到承办机会.同时,城市发展处于经济转换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未能吸引优质的大湾区体育装备、服装等延伸产业以及旅游电商平台进驻韶关.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休闲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文化、经济影响下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不能很好形成辐射面,对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推动力不够.
韶关在20世纪90年代就确立发展旅游城市的决定和意见,2016年市政府出台了户外运动发展规划和方案,市委、市政府在体育旅游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但个别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对体育旅游发展存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重视程度不够情况,政府合作部门责任不明确,约束了市场、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团体的多样性功能.同时,政府职能协调、企业的权益关系以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度等利益平衡关系,受到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方面约束,使企业跟政府合作机制不均衡,存在权责不清,降低相关企业投融资热情.
品牌文化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名片”.韶关在开展体育旅游初期基础配套设施、旅游景点的软硬件建设和体育赛事的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支撑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展和体育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相关链接产业的发展.作为韶关开展最早的徒步穿越丹霞赛,开始初期徒步路线只有有不足50%的硬底路,部分路面较窄、坡度较大,且地面不平整.2015年起连续五年对该活动给予100~150万元/年的专项经费支持,但根据2015年和2016年经费支出来看,主要用于活动品牌营销,对项目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远远不足,受到投诉最多的就是比赛中的厕所数量不足和保障服务设置不合理等基础问题[5].若过度依赖丹霞山旅游景点,缺乏对周边县市文化、生态及体育产业的融合产业链开发,就不能很好形成品牌化和规模化.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具有交叉性强特点,需要同时具备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特点的专业人才支撑发展,我国在这类人才得培养上还处于空白.体育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客观因素,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等专业性人才离不开地方高校培养输送.韶关只有一所综合性高校,及几所技工和职业学校,每年定期培养的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不足千人,且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乏文化创意、市场营销、体育竞赛的复合型人才和科研理论研究,不能形成产业宣传力和生产推动力.
大湾区各大城市群在体育旅游产业方面有着各自的产业优势,香港和澳门在体育管理机制创新和体育综合人才培养,广中佛等地的体育制造业和体育场馆管理,深莞惠等地的体育融资平台、体育服务业和高端科技发展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可转变思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城市圈中,发挥“广佛肇—韶湘”和“深莞惠—韶赣”发展带中间衔接功能,创办开放先行区,借机广东积极打造广州都市圈机会和精准扶贫政策扶持,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将大湾区城市群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旅游产业的本体资源,以及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现代制造业、工商服务以及创新科技等相关体育旅游资源“引进来”.挖掘本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节”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以韶关4大体育赛事为基础,做好旅游服务“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相关链接产业发展,开发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道等旅游公共设施,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让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和山地户外运动等体育旅游活动“走出去”.
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体育产业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发展,围绕大丹霞、大南华、大珠玑与大南岭4大景区,充分利用古驿道、温泉以及特色乡村游等资源,开展徒步穿越丹霞赛、半程马拉松等精品体育赛事,提升体育和生态游得融合发展[6];以历史悠久的“韶文化”结合丰富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节,促进体育和文旅游化得融合发展;开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游和红色教育地游,依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体育赛事,形成体育和历史教育得融合发展;信息时代下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VR、电子商务、抖音短视频等娱乐和互联网新兴网络产品,可以推进技领域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根据韶关不同区域产业特点,融合发展形成“体育+”和“+体育”的方式,借以品牌景区和度假区为发展核心,带动韶关的乡镇和乡村的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拉动区域消费链条,对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生态圈意义非凡.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变迁过程[7],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会带动地方区域政府部门管理和组织的变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城建、通讯、交通等部门,组建体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规范制度,通过规章制度、命令和裁决等手段,去行政权利部门化和地方化,降低与微观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利益纠纷,使体育旅游产业的行政制度和利益权衡得到保障.
(2)转变思想,提高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加大对体育旅游软硬件建设,以丹霞山阅丹公路和曲江枫湾河道改造为样板形象工程,做好骑行、徒步、自驾游等路线改造升级.
(3)完善投融机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加强政府调控,可以规范行业行为,完善行业管理机制,避免权责不清,同时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公益性和竞争性共存的产业,政府应制定宽容的产业政策,放松苛刻的产业管制,引导大湾区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韶关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技术等资源投资到本区域[8].
(4)发挥社会多样性,体育协会、体育行业组织和企业体育组织等社会组织,有着多元素的体育资源,建立本区域带来多元社会体育主体参与,例如,由香港残联发起的粤港澳三地残疾人龙舟比赛,每年在三地不同地点开展已经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韶关残联承办了第五届并获得冠军.政府部门的支持,大湾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民间体育的积极参与,规范的规章制度保障,优美的旅游环境和公平的体育比赛,政府、企业和社团的积极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国家体育旅游生态示范基地是在《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的,2017年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体育旅游基地”创建单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9].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凭借新政策和新改革红利,2020年全国的体育旅游生产总值要图突破1万亿.韶关应该抓住政策红利,做好丹霞山国家体育旅游生态示范基地发展规划,争取生态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和经费支持.利用5A级丹霞上旅游景区向大湾区各城市纵向发展,凭借本地的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和自驾车道,还有宝能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和水上丹霞等旅游景区,以及山地户外露营和房车营地,结合特色的喀斯特自然地貌和文化旅游优势,发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旅游产业.以丹霞山的徒步穿越赛为出发点横向发展,带动乳源南岭环南水湖自行车、铁人三项挑战赛以及乐昌南粤古道定向越野赛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徒步穿越路线.以政府为纽带联合区域内知名品企业和旅行社,结合红色历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石塘古道和梅岭古道,以及大南华和张九龄文化的传承,以丹霞山为点形成多区域联动,形成体育竞赛与红色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多元素体育旅游生态示范基地.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体兴旅,以旅促体”的局面,人才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香港和澳门的高校与国际的专业接轨,在法律制度和营销等人才培养比较突出,广州有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的综合性高校,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高校建立沟通,培养体育旅游活动中制度创新、营销管理、宣传服务等综合性专业人才,借鉴粤港澳组织开展大型比赛、体育场馆利用以及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打造本土化特色户外运动融入粤港澳体育旅游生态圈.体育旅游人才培养需要管理体制创新,教育部联合旅游部和体育部在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本科生,人才管理向体育旅游专业倾斜,加强体育和旅游企业用人同省内部人才流动等方面深入改革,引导与相关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体育旅游人才拓展培训基地,利用线上教育等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团队.构建新型体育旅游产业智库,通过开展高峰论坛、学术论坛,“丹霞人才”招聘等,吸引粤港澳地区高水平人才,加强韶关体育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10].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未来新型产业,绿色健康且市场潜力巨大,韶关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打造“广东户外运动的天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宜居宜游的后花园.发挥体育竞赛和当地民族体育与红色教育、古道文化、研学基地、人才培养、拓展创业平台、旅游休闲和国际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和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生态示范基地和精品体育路线.增强粤港澳连接内地城市带作用,发挥政府主导协调能力,制定体育旅游规划和发展细则,宽松投融资产业机制,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进入本区域,建立粤港澳3地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和人才沟通平台,以高品质和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