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悦贤小学 郭春兰
学习≠课堂学习;教学≠师教生学,数学课堂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走出更宽广的路。那怎样使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创造力?本文探讨在数学课堂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做法。
探究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之主动积极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努力尝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探究课堂成为学生不断发挥创造力的舞台。如在“小数”的单元学习中,结合微信红包,教师给出红包数目:8.88元。让学生根据这个“新数”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并且提出问题。
生1:这是一个点数,因为它和我们平时所学的整数不一样,它多了一个点,这个数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2:我知道这是小数!
生3:它很小吗?它与整数有什么区别?
生4:我在超市看见过类似这样的数,是谁发明的呢?
学生可以题写在便利贴上,共同制作一个“问题墙”,除了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思考同学的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一些喜欢研究的问题来共同探索,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知识的宽松环境,给足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1.自主探究,激发思维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更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发现和领悟。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中,教师给出各式各类生活中的图片,如车标、商标、建筑等,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对称的特点。此外,学生还可以脱离课本材料,自行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有趣的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让知识来源于实践,让智慧跳跃在学生的指尖上。
2.多样研究,满足个性
单一的探究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我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剪刀、胶水、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格纸、各种不规则图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图形去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数一数、拆分组合等各种探究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究中提出自己的数学观点,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和成功。除了以上的探究方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编故事、编绘本、排卡片、丢骰子、棋盘游戏等,从而满足个性化需求。
1.课堂合作讨论,让个性碰撞
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和“独立主义”,就要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彼此的数学想法,进行思想碰撞,彰显学生个性,达到生生交流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既懂得尊重他人的观点,又勇于表述自身的想法。在学习“数据处理”中,学生相互调查“鞋码”“身高”“喜欢的农场动物”等,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这一环境的创设,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使探究得到有效的深入,享受成功的喜悦。
2.课后补充交流,让个性突出
数学教学不但要注重智力因素,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数学课程中与其他学科有效的整合运用。例如数学与语文的结合,本学期我设立了“数学周周记”,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一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反思,亦可以向老师请教问题,错题纠正等等。每一次的周周记,我都会根据学生的周记内容,给予鼓励和正面的反馈和评价。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乐于在周周记中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教师也在此交流中,基于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评估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
总之,教师要做开明的引导者,让学生根据个性经验去探索、发现和领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