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海
谈及学生心灵世界的命题, 自是不能忽视教师的心灵世界, 毕竟, 普通一线教师的工作最琐碎,最复杂, 最艰难, 而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之难尤甚, 他们的诸多付出,往往难以用量化的数据加以冷冰冰的界定。 在学校里, 他们做着困难的工作, 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为何会如此? 深究起来, 不外乎是学校管理的问题, 基于此, 作为教师个体必须学会 “正确的归因”, 即哪些问题是我所能克服的, 哪些症结不是我的能力所及的。 钱理群教授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时说, “真是想想要哭, 想想又要笑”, 这是 “生命的一种缠绕”, 生命的真实意义就在于此, 我们必须“正视它”。 由是, 有两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 回到学生的立场, 我能帮助其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 回到教师的立场, 我能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到何种境界? 为此, 我们必须在每一天的重复性工作中不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
用教师的专业敏感发现学生心灵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与成因, 而后加以解构与重建, 让学生有所触动, 有所纠错, 有所提升, 这是每一位教师由工匠型向专家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在班级学习中, 总会呈现出一些表象化的言行, 这些言行需要教师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为其找到合理的诠释, 并帮助学生化解成长的困惑, 进而做一个完整的人。 陶行知在 《学做一个人》 一文中曾说, 做一个完整的人, 起码要具备三种要素——“要有健康的身体、 要有独立的思想、 要有独立的职业”。 这三个要素抓住了教育的本质, 让我的实践有了方向感。 据此, 我与 R 同学有了多次的对话——他喜欢上网, 爱画画, 想象力丰富, 英语成绩甚佳, 但比较内向, 见到别人时, 总低着头。
在R 同学与邻桌互写纸条之前, 已有两件事让我深觉头痛: 一件是一天午写课, R 同学没有来上课, 打电话时, 他竟给我编造了一个 “故事”, 我发觉后, 直接到他家了解情况, 问至后来, 才发现他对数学考试有一种恐惧心理, 下午没有到学校上课, 就因为要考数学。 另一件是一个星期三下午, 学校举行英语听力比赛, 他作为班里的优秀代表, 竟因找不到教室而缺考。 R 同学平时行动比较古怪, 但我一直肯定他的优点, 不想过早放弃对他的关注。 直到有一天放学后,我到教室检查卫生, 发现他的课桌里遗留着一张小纸条, 打开那张纸条, 我万万没想到R 同学的问题会严重到这等地步。 那张纸条上写满了黄色段子, 而且画了十来个不太雅观的插图。 单纯从他的想象力与绘画能力来看, 他确乎有些潜力,然而, 若将这张纸条与R 同学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 成绩不断下降、双亲不在家等问题联系起来, 则能立即找到限制其发展的内在原因。
由于R 同学与外婆住在一起,在多次与其外婆交谈未果的情况下, 我还是与他远在东莞的父母交流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最后, 我向其父母提出必须有第一监护人在其身边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和建议,不然, 孩子今后的成长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当R 同学的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时, 他的问题得到了克制, 但还需要长期的积极干预。 后来, 我与R 同学的母亲定下了家庭教育的原则, 他的母亲欣然接受, 并为孩子办了转学手续, 将其接到身边。 他母亲说: “以后若遇到教育的难题, 再向老师请教。” 我笑着答应了。 所幸, 他的母亲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能够尽快接受我的教育建议。
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 鼓励他的正向发展,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 这是极为必要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尤其是那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在与学生交谈时, 比较关怀每个孩子的 “思想、 感情和经历的独特的世界”, 特别是对那些情感有困难的学生, 他总在寻思压抑着孩子的各种因素, “努力寻求那些明显的、 富有说服力的事实”。 用事实说话, 我便是这样与 J 同学谈话的——她作为女班长, 有管理班级的能力, 责任心强, 比较外向, 人缘好, 但学习基础一般, 成绩总是无法进步。
对J 同学的问题, 我一开始根本没有发现, 因为她作为班长, 本该起带头作用, 况且, 在学校的读经诵典活动中, 曾代表班级参加比赛, 为班拿下了第三名的良好成绩。 一天中午, 思品老师告诉我:“你班有几个同学上课换座位。”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立即把几个平日里比较好玩的同学找来询问,追问至最后, 才知道, 原来是J 同学让他们换座位的。 在我折腾半天处理了那几位顽皮的同学之后, 才知道是班长在幕后搞鬼——她的问题真不小。 放学时, J 同学一口否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一再掩蔽两个真实的情况——两次怂恿同学换座位。 为此, 我决定亲自到J 同学家去走一趟, 与其家长交流一番。交流中, 其父亲说及孩子上个月夜间开摩托车撞伤了两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家里因此赔偿了三四万元的医药费。 J 同学被其母亲批评时,还顶嘴说: “以后再赚钱还给你们!” 经过一番权衡, J 同学低头无语。 然而, 我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晚上打电话问及她 “换座位” 的真实情况, 她还在狡辩。
我思考着, 这些问题若不让她真实地面对, 恐怕会对其心理发展带来障碍。 我想了不少对策, 计划次日早读课跟J 同学作最后一次交谈。 早读课时, 我对她说: “一个班长不应该总是掩藏自己的问题,若无法以身作则, 这个班长就不能再当了。 现在, 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 没想到, 她一下子就讲出了昨天隐瞒的真相, 估计, 是我的那句话产生了作用。 后来, 我把她的这些情况写成4000 多字的案例,并把文章赠送给她, 她很感动, 决心慢慢改好。
事后, 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位女班长, 为何小小年纪就知道 “权力” 的好处? 可见, 关怀孩子, 信任之, 并对其进行真诚的帮助并非没有必要。
魏书生说: “有的错误, 有较深的思想根源, 病情较重, 反复较多, 这样就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互相配合。 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心理病历。” 尝试写“心理病历”, 可以使教育工作更理智、 更稳健。 X 同学的 “心理病历” 便是我颇费心思的——她擅长跳舞, 喜欢听音乐, 会写文章, 人长得漂亮, 但作为 “学困生”, 其成绩总是难以提高。
X 同学平日里很安静, 而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在读经诵典活动中, 她以流畅、 优美的舞蹈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并且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经典阅读小组的活动中, 她以一篇富有文采的1500 多字的读后感获得了我较高的评价。如果不是因为X 同学征求我转学的问题, 我还无法了解到她内心藏匿着的巨大秘密。 有一天, 她说要转学, 问我可以不可以。 我当然不同意, 问其原因, 她一直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只能与其家长交流, 在交流中, 才知道学期初, 那宗超乎我想象力的 “案件” —— X 同学被人 “绑” 在家里, 家里的两千多块钱不翼而飞! 其父亲报案后, 经过公安人员的现场侦查与一个晚上的追问, 才弄明了真相。 原来, 整个过程都是 X 同学 “编造” 的。任我怎么想象, 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但这些都是从她父亲口里说出的, 为了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家人一直没有对外人说起, 而内中的具体原因, 我不敢追问太深。 X同学说当初这么做, 是因为两年来受到两个社会青年的威胁。 如果这些情况都是真的, 那么, X 同学的内心将要遭遇多大的压力与扭曲,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不安。 接着,我从其父母那里了解到孩子有不良的消费观念, 每个月大概花250 元零花钱, 在家只看电视, 不做家务, 夜晚常外出。 X 同学小的时候, 家长外出打工,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多有忽视。
在多次家访中, 我对其父亲的暴力教育与其母亲的骄纵教育进行了积极干预, 希望他们对孩子的问题能及时发现, 给予必要的帮助。利用一天时间, 我把 X 同学过去的表现写成了5000 多字的案例,送给她, 帮她一起分析问题, 期待她能真实地面对, 战胜自己。
只可惜, 原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头脑灵活的她, 没有遇见学业上的 “重要他者”, 便在初三的时候辍学了。 我想: 当一个学生的父亲与母亲都对其成长丧失信心时,教师还能做什么?
职业生涯的前半段, 我比较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乃自身的学科视野局限而出现的不自觉选择; 而今, 我则会比较关注班级中“学习领袖” 表现力的呈现, 并想方设法地让 “优秀” 引领 “优秀”。一如教育的大厦里, 与良师益友抱团取暖, 是营建教育生态的正道。
曾与学生戏说, “我的任务就是发现班里的 ‘牛人’, 让他们的思维品质焕发出更多的光芒”, 其实, 这是教学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选择, 也算是教师自我修炼的一种结果。 佐藤学认为,“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认知与表达的个别性” “交流每一个儿童的形象和思考的个别性” “开拓课堂语言的多样性、 多层性”, 这些教师实践都是 “变革的典型”。 我视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圭臬, 并以其作为与学生进行 “心心交流” 的导向标。
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让其课堂语言富有层次感与活力, 以此锤炼其观察力与思考力, 这是一种颇有意思的教学追求。 一次作文课上, 班里的女生小欣以语文科代表为写作对象,完成了 《晒晒我们班的 “牛人”》一文, 她的文章写得很有个性, 很有幽默感, 从其文字表达中能够再次感受到其所捕捉的三个场景 “在当时的精彩程度”。 在作文讲评时,大家对这三个场景的印象依然清晰, 依然情绪激动——
我们的语文老师曾称语文科代表为 “然后先生”。 那是上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 语文老师问他一个问题, 他支支吾吾地说: “这篇文章讲的是……嗯, 然后……然后……讲的是……” “是什么呢?”在同学们的注视下, 他断断续续地说: “讲的是……等一下, 我想想……然后……然后……” 语文老师忍不住笑着说: “然后——然后,你以后就叫 ‘然后先生’ 吧。” 大家哄堂大笑。 随后的日子里, 我总会玩笑般地喊他 “然后先生”, 他也总是笑呵呵的样子, 一点都不生气。
那时, 学生的课堂状态在一瞬间得到了激活, 课堂上的学习情绪一旦被激发, 那是相当了不起的,因为由一两位学生的活力表现而激荡起整个班级勃发的学习状态, 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每每说起这样的课堂情境, 学生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而这一次作文, 竟然有七八位同学写到了语文科代表——他以敢于表现、 任劳任怨的形象俘获了同学们的心, 不经意间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课堂言语活力之难求,可比登天, 而一旦出现, 则弥足珍贵。 观当下的教育, 学生正在把其生命早期最珍贵的时间都耗费在应付做题和考试上, 他们本该投入精力于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与经验世界以发展其思考力与人格, 可现在, 他们大多数无法摆脱说教式或灌输式的种种束缚, 过早地丧失了对事物的好奇心, 过早地萎缩了格物致知的本能。 中国台湾教育学者黄武雄在 《台湾教育的重建》 一书中说, 学校教育应以帮助学生 “打开经验世界” 和 “培养抽象能力”为经纬, 并辅以 “留白” 的教育艺术, 让其主动 “探索思辨、 尝试错误”。 这是关注学生心灵世界的路径之一, 循此路径, 我不断地发现学生的精彩言说。 小彤同学在 《我为语文老师歌唱》 一文中写道:“每次到了作文赏析环节, 都是一幅又一幅令人屏息凝目的静态画面。 想要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许, 可谓是难上加难, 所以每个人都会很珍惜, 为能再次得到他的认同而更加努力, 毕竟他的肯定也代表着我们的成长又得到了突破。” 如此言语, 我视为至宝, 而她也把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用坚定的目光, 赶走扑朔迷离的眼神” 当成了名言。 至此, 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被我打造成了一个个学习榜样。
古语有言: “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 取法乎下, 无所得矣。” 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可视为 “取法乎上”;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 当睁眼瞎, 则为 “取法乎下”。 你站在山峰的哪个层次上, 将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如果你想不断向上攀登,那就不要畏惧 “庸常之恶”, 请你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 只要你 “高处能胜寒”, 你便能在冬天里书写一个春天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