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文,徐家伟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广东 深圳 518172;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 深圳 518172)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修好这门功课,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分层开展、分类指导。在校党委(党组)的领导下,高职院校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加强与合作企业及其他合作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共建共享,打破单一部门学习教育的边界限制,实现校内外各类优势资源在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中畅通循环,形成学习党史的强劲合力,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分散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从行业、部门、单位等组织的时空边界出发,强调各基层党组织参照上级党组织下发的学习计划完成党史学习教育任务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相互独立,相对封闭,各种机制之间呈垂直分散形态,横向协同发展互动不强,相对优势资源流动性弱、影响力不广,与部门业务工作步调不一致。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认知层面、操作层面的边界问题。
一是学习与领悟的边界,片面认为学习党史只需学习“四史”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而没有把学习与领悟结合起来,没有把学习与“明理”“增信”“崇德”结合起来,在自己的认知层面划出一道清晰的边界线,让自己的“眼睛、耳朵”与“心、脑”分离。二是学习与实践的边界,误认为学习党史仅仅是思想教育领域的事情,把学习与工作分离,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分离,把党性修养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相分离。甚至,还有人简单地认为党史学习教育是党员干部的专项活动,不知道是一场全社会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观认为学习党史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不知道是以党的历史为重点的,还包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内的“四史”学习内容体系。
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仅以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工作规定等为基础的学习机制来实施。该机制能基本实现学习教育目标,但是这一机制的边界问题十分明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分隔开来,与党团、党群联动机制分隔开来,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分隔开来。更为严重的是忽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在关联性。另一方面,校企党建工作共建共享方面“党建工作被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党建缺位于校企合作”[2]等,学校与红色资源管理单位合作的互补资源开发不充分。这些问题导致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党建共享机制错失健康发展的良机,使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范围、辐射广度、理解深度都受到明显的边界束缚,让党员、群众的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受到负面影响,使企业党员、群众学习党史的理论深度和认知广度等方面受到限制。
构建共建型常态化机制的基本逻辑一是为解决分散型常态化机制所带来的边界问题,另一是适应党史学习教育、职业教育和党建工作三者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其主要目标是更好地为高职院校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提供解答的思路和路径。
首先,“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3]这为具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和方法指导,为高职院校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提供了现实逻辑和行动指南。其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校外红色资源,这要求高职院校与校外红色资源管理机构的党组织进行交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红色资源管理机构开展现场教学,或邀请党史专家到学校作专题报告。再次,高职院校输出优秀教师资源参与政府组织的宣讲团队,或者联合社区、企业上专题党课,及时回应党员关注的党史问题,帮助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党性修养;还可以组织广大师生党员为社区、企业等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鉴于党史学习教育“走出去、引进来”的互动特点,高职院校可整合分散在人才链、资源链、组织链等的优势资源,成为持续推动联合学习党史的强大合力。
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职业性,即现代职业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有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职业属性。正是这双重属性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拘泥于教育领域,而是要将职业教育融入到产业生产、社会生活等领域。这势必要求党建工作和党组织对各领域、各行业进行全覆盖,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突破现有边界束缚,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有效改变学习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将转型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需要完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通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势必与各业务工作合作方融合为高度关联的利益共同体,必然要求开展包括“四史”教育在内的全方位合作,推动各分散型机制向共建型机制过渡。
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互融互通是党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也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基本遵循。“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4]“四个一”原则为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协同发展提供具体指引,为二者各项具体举措在部署、实施、评价等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提供具体规定。同时,它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由单一、分散型向多元、共建型转变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操作指南。在实际工作中,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交融发展,无论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是在各类企业、其他社会组织都强调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正如两者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内涵建设过程中那样,高职院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放松,确保学校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为做强做优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因此,两者交融发展要求突破党建工作或业务工作的单一机制,要求加强党组织学习机制间的交流合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由分散型向共建型转变提供行为准则和实践经验。
适应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学习群体不仅包括党员,还包括普通大学生;学习内容是以党的历史为重点,包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内的“四史”。该机制还要求打破现有机制边界的约束,把相对独立、相对分散的状态提升为系统、融合的状态,构建以“校内循环”为主体、“校内校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常态化机制,使各种资源在各种类型的机制中高效流转。
“校内循环”“校内校外双循环”组织构成有其内在的产生逻辑,不仅要教育党员干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还要将落脚点落在实现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
3.1.1 “校内循环”“校内校外双循环”是共建型常态化机制的内在逻辑
“校内循环”与“校内校外双循环”是共建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校内循环”强调校党委(党组)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融通校内各类学习教育机制,优化各种资源,联系师生党员、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实情,构建以校内为主体的大循环。而“校内校外双循环”是按照现有的党组织设置要求,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创新设置党支部或利用现有学习机制,实现相对优势资源在“校内校外双循环”中有序流动。“校内循环”不是对“校内校外双循环”的否定,而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校内校外双循环”不是置“校内循环”而不顾,而是提升前者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两者一起形成的共建型常态化机制是对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现实问题的回应和解答,是为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高效路径,为师生党员寻找到一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新型机制。
3.1.2 “校内循环”“校内校外双循环”是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和拓展
以“校内循环”为主体、“校内校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常态化机制从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视角来看,是对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空延展和呈现,还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发展。从空间上来看,共建型常态化机制不仅要注重学校内部,还要强调与学校有合作、有交集的外部;事实上,它超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党史学习教育的校内视角。从时间上来看,是基于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中全覆盖的组织要求,是对“双循环”的反复考量和重复尝试。共建型常态化机制将从供给侧扩展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是一场不可能在数年时间内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宣传教育,它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凝练和提升,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3.2.1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等制度构成了校内循环的核心机制
该机制是根据党组织固有的上下级架构而形成的,是学习党史的枢纽、关键,它引导、督促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带动校内循环的其他机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该机制的三部分“基于共同信仰、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遵循公认的理论框架及制度,采取相似的方法、范例及模型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矛盾的突破及复杂问题的合理解决”[5],把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伟大成就等内容贯穿到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等组织,让红色传统、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凝聚成全体党员的精气神,让师生党员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3.2.2 思政课及其他课程构成了校内循环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可以将思政课及相关选修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年度计划,并使之制度化,从而使主渠道与核心机制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思政课自觉承担党史学习教育的任务,主动“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6]。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创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把历史知识、思想理论、精神谱系与有温度的生动故事结合起来传授给大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党史专题讲座等,把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与地方的党史故事、知名人物放入同一历史场景,通过穿插式讲解形式,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丰满、立体,更加贴近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此外,还可“增加其他各类课程中党史学习教育要素,引领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7],实现各类课程教学内容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衔接。
3.2.3 以校园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构成了校内循环的主阵地
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统筹设计以校园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健全学习党史与校园活动的长效机制,优化党团学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全过程渗透到各种活动类型、项目内容等。高职院校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朋辈引导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首先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征文、书画、演讲、合唱、戏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或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形势与政策交流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中开展读书会、研讨会、“四史”专题研究等学术性活动。其次是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宝贵资源嵌入到大学生“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主题教育项目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定项目之中。再次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技术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激光雕刻、软件开发技术等专业技术优势再现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甚至将蕴含其中的精神进行“物化”,使之成为人见人爱的可视化艺术品。
鉴于“校企党建共建共享”的发展要求,主题党日、临时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都可能成为共建型常态化机制之校内校外双循环的结构组织。考虑到党组织设置的规定和现实要求,主题党日、临时党支部、流动党支部是目前校内校外最优的结构组织。
3.3.1 主题党日是“校内校外双循环”最灵活的组织形式
主题党日,每月有相对固定的一天开展主题教育,现已成为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不同支部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机制。根据党史学习教育要求,主题党日可以按照不同季度的学习内容灵活设定主题,开展形式可设为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主题党日发源于实践,植根于基层,是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最灵活的方式”[8],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社区、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有效形式。联合开展的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理论辨析、故事讲解、现场体验,将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中物化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与此同时,主题党日还可以为创建学校与企业、社区、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创造了基本的制度条件。
3.3.2 临时党支部是“校内校外双循环”最具阶段性的组织形式
根据党内有关法规的规定,校内外各级党组织可以结合不同领域党支部各自承担不同的重点任务,设立不同类型的临时党支部。校方、合作方的党支部,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在党员组织关系不转移的情况下,成立以任务或问题为导向的临时党支部,改变大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顶岗实习期的党史学习教育“盲区”现象,解决部分企业党建工作滞后、党组织不完善的问题,完成企业优秀文化、优秀传统的开发及凝练不够等任务。不同项目导向的临时党支部能有效解决学校、企业、园区所面临的各自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和特点,既能解决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问题,又能解决加强、规范企业、园区等机构的党建工作问题,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创新精神与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相关内容有机衔接起来,对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强化教育形式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党史育人的成效。
3.3.3 流动党员党支部是“校内校外双循环”最具示范性的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分布情况,高职院校党组织在学生相对集中的区域依托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既可以充分利用乡镇、街道、社区、园区等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党员教育专干对包括党员在内的实训学生、顶岗实习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也可以将企业、园区等单位的党员干部聘为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并纳入学校教师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计划,压实党员干部的责任,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党务和业务同向发力、联动提升。学校还可以利用流入地党组织管辖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或者邀请本地党史专家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学习党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校内循环、校内校外双循环”共建型常态化机制打破了行业、部门、单位及内部结构的边界约束,加强了各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系。它主要从学习教育、资源流动、操作效果、技术支撑四个维度促进人才、资源、服务等要素的有序流通,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高水平、全方位开展。
理论学习强调围绕“四史”读经典原著、原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等;实践体验强调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专题陈列馆、专题展览等。不同的学习群体可以采取不同学习方式,同一群体因为任务不同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学生都要感悟蕴含在“四史”中的思想伟力,体悟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要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型党员、学者型党员、行业大咖型党员等专业人才的独特作用,校内专业人才可以参与校外“四史”宣讲教育,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对普通群众普及客观的历史常识;校外专业人士可以参与学校讲座、论坛等,参加党史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建设、辅助读物编写等。二要注重与拥有本地各类红色资源的单位进行合作,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场地开展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学习教育的形式鲜活化和多样化。此外,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高职院校共建型常态化机制的目标是为更好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出能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开展党史教育既要开展“四史”的理论教育、正面教育,也要澄清“四史”中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还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大学生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使他们主动继承、弘扬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最需要帮扶的学生入手、从最关切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当前生活学习的困难事,认真指导职业规划的烦心事,把学生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
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的能轻松克服时空、群体间的阻碍,让优质的“四史”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群体合法传播。常见的线上形式是以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为主体,辅以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协同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展示文化作品、艺术作品等。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课堂、讲堂、会场等线下方式,或线下讲座与在线直播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借助5G+VR/AR/AI技术将校外红色资源搬进校园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现不同的党员干部、群众在不同空间里同步开展同一件事情的理想效果。
总而言之,校内循环、校内校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共建型常态化机制有利于推进高职教育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进行,有利于解答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实现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