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长期以来,“武术”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都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2017 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开始推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 年4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会,正式拉开了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序幕.此外,随着2019 年国务院《体育强国战略纲要》与体育总局等十四部门《武术产业发展规划》先后颁布实施、2021 年教育部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武术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韶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先后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中学体育教师.2019 年,为了适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更好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做了新的修订.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影响,“武术”普修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48 学时缩减至32 学时.受此影响,若要保质保量甚至有突破性地完成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则亟需调整优化原来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以往的教学更注重技术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也有悖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因此在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视角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3 个层面的意义.(1)通过严格的师范专业认证程序,多途径的师范专业认证措施,有利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符合国家新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提高我国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教育强国.(2)可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课程体系;(3)有利于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走向实践,同时,优化整合“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武术运动的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师范类专业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1]为例,对于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分为“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4大类,每一类都有具体详细的要求,并在培养过程中分解落实,以支撑培养目标.对照这4 大“要求”,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对于“武术”普修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套路学习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对于武术这类以实践为主的项目来讲,动作技术的掌握是武术学习的核心部分.由于传统的武术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训练化倾向,因此对于单纯技能的灌输,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身体素质与演练水平的提高,“学”到“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不能只会演练,更要掌握武术教学的基本能力——示范、讲解、组织、保护等.因此,在武术技术习得的同时,也要掌握相应的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基于政策及实际需求,“武术”普修课程的课时严重缩减,从早前的56 学时、48 学时,到现在的32 学时.在这种背景下,武术技术的学习成了重中之重,而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则退居其次.实际上技术水平的高低不能等同于教学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
由于课时的减少,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技术水平的提升,因而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被压缩,虽然在“武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对于武术理论有明确的学时规定,但囿于实际情况,武术理论并没有专门设时教学,而是穿插于技术教学当中,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的讲解,更多的时间是学生自习,上课随机抽查.
在这种情况下,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与应用能力、武术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学习武术的价值,在学习中也容易出现一些片面的看法.武术理论的学习不仅是武术的技术体系,更重要的是武术历史与文化知识,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能有效提升学生武术兴趣的养成.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武术的兴趣.”[2]
长久以来,高校“武术”普修课程以初级系列(第三套)拳械、简化24 式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3-4],实际上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些套路比较复杂,另外在学时数减少的形势下,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往往以学生练习、记忆动作为主,而少有精力与体力去巩固、提高武术基本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武术课程的设置认为只是简单地学习套路.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一定的基本功基础,套路学习的过程复杂、枯燥又难练,远不是人们想象中飘逸灵动或刚柔相济的样子,这也是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程的重要原因.
此外,以中学生为例,2011 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7~9 年级)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武术部分,要求“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1~2 组技术动作组合,如基本掌握并运用9~10 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等”[5].中学生武术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高尚的道德准则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然而就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内容来看,其所学难以真正达到这一育人的目的,遑论传承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师范专业认证”对于课程内容要求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对于武术课程来讲,是一门身体运动的艺术,其实践性自不必多说.当前主要在于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其与中学武术教学相衔接,也更契合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笔者以为还需在基础性与科学性两方面下功夫.
首先,普修课时减少已成事实,在此环境下,精简调整武术教学内容,并强化基本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早在2004 年,教育部就组织相关专家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4]年9 号),针对学校武术教学的“指导”中,明确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并要求“突出师范特点”[6].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如邱丕相先生提出:“武术教学内容不是不要套路,而是要淡化套路教学,教学内容要短小精练、简单易学,强调动作方法以及动作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套路”[7].此外,由于武术段位制教程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的比例逐步提高,可将其引入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以与中小学武术教学更加契合.
其次,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选择内容要与武术运动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的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现行制度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设置一般由普修、主修、选修3 部分构成,因此可以考虑以普修为基础,学习掌握基本技术与基本套路,并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此后,以“主修”为主,对有志于从事武术事业者,进行系统训练与提升;最后,可以增加器械对抗性运动项目(如短兵),以增强武术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亦可进一步强化武术课程内涵,促进武术的良性发展,避免武术流于舞蹈化,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体现武术的实践性.
此外,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前文提及,由于课时减少,武术理论的学习穿插于技术教学之中,导致理论素养没有提升,而技术水平又在下滑. 2020 年初,由于疫情原因,几乎所有的学科都使用在线教学,“武术”教学团队也建立了相应的在线课程.在武术在线课程建设中,加大了武术理论的学习比例,同时更加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如今,武术教学早已恢复线下教学,基于课时量减少与理论素养差等原因,可以将在线武术课程理论部分及相应的作业、拓展资源等内容继续完善更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完成,课中再随机抽查知识点,可以很好地达到理论水平的提升.
“师范专业认证”强化了师德教育的内容,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其漫长地发展中特别注重武德修养,而武德实际上是中华美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职业精神对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武术的传统讲究言传身教,因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身先示范,通过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高尚的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要“立德树人”,这也我们武术教学的根本.在武术教学中通过仪表教态、语言行为等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
同时进一步加强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将武德武礼融入日常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更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共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优秀人才[8].
“师范专业认证”特别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武术学科,主要在于要掌握武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对武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还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另外,由于武术深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因此还应当了解相应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学科.这样既可以在体育运动的范畴理解与教授武术,同时也能在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中感悟与提升武术文化素养.
当下的武术教学更注重技术的训练,而对理论与教法的教授少之又少,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毕业后大多数会进入中小学从教,因此,教学能力是其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未来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完一个动作或组合后,可以分组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教学,教师及时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学能力.此外,课程的考核,不能只囿于套路的演练,还要注重教学能力的考察,因为考核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考核本身又能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是学生师范技能与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武术的传承与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习得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自育与育人的效果.在师范类专业武术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始终要以产出为导向,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师,并“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融入每节课程内容中”,始终实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